时间回到6个月以前的2023年年末,中国生物医药迎来一记重磅炸弹。国内细胞治疗企业亘喜生物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收购协议,后者将以最高12亿美元完成收购。自中国Biotech有史以来,亘喜生物是第一个被MNC完整收购的中国创新药企。
在国人的认知里,往往对“第一”这样的词汇敏感度较高,特别是对一家成立不足7年的Biotech而言,选择成为阿斯利康的一员,融入MNC的生态之中,表明来自中国的医药创新力量,正在进入MNC的视野,其阶段性的创新成果,也在逐渐获得MNC的认可。
也许是亘喜生物触发了“并购的机关”,转年过后的2024年,1月5日,诺华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交易完成后信瑞诺医药将整体整合入诺华中国;3月25日,Nuvation Bio和葆元医药(AnHeart Therapeutics)达成最终协议,Nuvation Bio将以全股票交易的方式收购葆元医药;4月3日,Genmab和普方生物(ProfoundBio)达成最终协议,Genmab将以18亿现金交易形式收购普方生物;5月16日,强生(Johnson & Johnson)与苏州兰芽生物制药(Proteologix)与达成合作, 强生以8.5亿美元现金收购兰芽生物, 并有可能获得额外的一定金额的里程碑付款。
2023年被认为是中国药企出海“元年”,国产创新药出海迎来空前大爆发,不仅是多个国产创新药成功出海欧美市场,出海授权(license-out)规模也一再创下新高, 出海授权的数量首次超过从海外的许可引进(license-in)。
2024年1-5月份,从公开渠道披露的授权许可信息来看,中国生物医药授权出海24笔,交易数量增长明显;首付款总额达到5.51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总额达到196.98亿美元,均大幅超越2023年同期;交易项目从IND到临床3期均有所涉及,中国医药出海迎来全面大爆发。
参与交易的中方企业,有Biotech新秀,也有恒瑞这样的Big Pharma,更有像宜联生物先后牵手罗氏与BioNTech的“ADC翘楚”。而在中国扫货的外方企业中,有阿斯利康、罗氏、勃林格殷格翰、诺华、强生、百时美施贵宝、武田、吉利德这样的全球性MNC,也有像BioNTech、Genmab这样的Global Biotech,还有像Bitterroot Bio、Galapagos NV 、Avenzo这样的新锐Biotech,中国的生物药企的优秀创新管线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企业抢滩采摘的“低垂果实”。
能够授权出海,与外资药企达成合作,享受聚光灯下带来的行业关注,既为企业推进后续临床研究挣到了弹药,同时为企业的国际化赢得了大企业的背书。但话说回来,哪些没有进入到MNC等一众买家list的中国Biotech,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呢?接下来的日子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活法呢?
前十年生物医药的黄金时代,资本的狂欢在中国催生了数以千计的创新药公司。但纵观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性之后,发现中国的新药公司大部分都是fast-follow,靶点和机制都并非独有,这明显不匹配旨在引领全球创新的MNC的需求。自2022年开始,当行业与资本都变得谨慎和小心的时候,那些创新性程度不高的新药公司,成为了生物医药星辰大海的海岸边最先被发现的“裸泳者”。
于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在高歌猛进的时代里疯狂砸钱,买地建厂扩管线;在医药寒冬政策收紧的当下,降本增效寻融资。最终,时间奖励了那些真正做创新的Biotech,也警示了那些盲目跟风的“伪创新者”。
在真创新和伪创新的中间地带,还有一大批Biotech们,他们的画像或许是这样:勉强够得上BIC或者FIC的边,管线具备一定的创新性,也在老老实实做临床,适应症不是当前热门品种。这类新药企业的出路在哪里呢?
我们认为,至少在现阶段,这些企业还是首先提升临床开发能力,认真对待实验室里的每一次结果产出;其次考虑优化商业化策略,更加open地去接触合作方,不局限在授权/M&A合作形式,产业链上下游,商业模式互补式的合作与重组都是可选的。
只有先活下去,才有不下牌桌的底气。落实到战略指引方面,至少有三点可以考虑:
重新审视管线布局,该停的停,
能联合开发的开放对外合作
国内的Biotech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据自身的核心技术,评估企业的账面现金储备,有选择性的开发具备源头创新的3-5个产品管线, 而且要考虑不同阶段的产品梯度。如果没有核心技术,但资金足够,可以考虑引进(License in)或者与其他有自己核心技术的Biotech 合作开发早期的管线。Biotech不但要洞察药物发展的趋势,提早布局下一代热门药物研发新技术、新平台。还要在一些有潜质的靶点上做早期布局,一旦竞争对手有好的临床结果,会大力提升管线的价值,进而为公司赢得更多对外合作的机会。
融资和授权合作齐头并进
在风险资本变得谨慎的当下,Biotech企业可以转向产业资本或国资市场化资本,特别是国资市场化资本基本都与当地的产业战略布局相关,企业可以重点研究与当地产业的契合度,进而获得国资资本的关注和青睐。
融资的同时,对外的授权合作推进也不能落下。一定要对拟授权的管线有清醒地认识,是保留中国区权益还是让渡全球权益,是找MNC、Global Pharma、Global Biotech、Local Pharma、中哪一类企业合作,专业的BD合作一定要让专业的人来推进。
重视外部的项目展示机会,主动营销自己
每年全球性的医药盛会,如J.P.Morgan年会、Bio-Europe,BIO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包括澳大利亚、韩日等一些区域性的医药会议,Biotech企业应该主动去曝光自己,寻找外部合作的可能。除了寻找全球性的合作伙伴之外,中国国内的会议也应该重视起来。在中国国内医药会议内卷的当下,选择参加什么样的会议,要对会议的议题、嘉宾、对接形式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会议营销自己。
生物医药创新合作的道路没有被完全堵死,但比之前肯定要更难走,不过只要技术够好,一样不愁找不到买家。如今的融资环境,管线能out-License掉至少顶Biotech两轮融资。况且,扫货过中国Biotech的MNC对中国的生物医药创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MNC的商务负责人曾表示:他们并未放弃中国的交易机会,其在肿瘤、自免两大领域都看到了许多有趣的工作,对于合适的交易,他们绝对愿意执行。
2024年8月16日,
“
抄底并购元年:中国
Biotech
的新出路、新活法、新征程
”
将作为“破局·不内卷——第六届CMC-China博览会”的BD论坛,在苏州博览中心C馆启幕。我们将邀请知名咨询机构代表、MNC BD负责人、中国生物医药领域资深企业家与创业者,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项目路演的方式,一同就授权出海、并购、估值、BD策略、Local Pharma策略等话题探讨,希望为中国的Biotech们找到一些新出路。
论坛
主题 |
抄底并购元年:中国Biotech的新出路、新活法、新征程
主办单位 |
CMC-China、药融圈
协办单位 |
科林利康、博羚资本、美柏医健
论坛时间
|
2024年8月16日09:00-17:00
论坛地点
|
苏州博览中心C馆C102会议室
主题演讲:2024全球生物医药License/并购趋势与策略
炉边对谈:BIOSECURE前时代,中美生物医药如何实现业务承接和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