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夏基石e洞察
这是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的官方微信自媒体,管理专家彭剑锋、包政、吴春波、陈春花等是其主要撰稿人。我们努力提供最具原创性、思想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文章;我们深度剖析最佳实战管理案例;我们零距离互动答疑解惑企业各种管理问题,提供咨询解决之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军武次位面  ·  老照片|2025年1月蒙古国正式恢复传统蒙文 ... ·  昨天  
大庆晚报  ·  不要捡!不要捡!已有悲剧发生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夏基石e洞察

人才不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梯队的力量才是

华夏基石e洞察  · 公众号  ·  · 2024-05-17 09:22

正文

  • 文 / 夏惊鸣 ,华夏基石高级合伙人、业务副总裁,华夏基石首席人才官CHO导师

  •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

  • 华夏基石e洞察原创,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01

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1. 成功不是设计出来的

谈企业二次创业0—1的突破,先要了解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请大家看下面这个图。


企业发展一般规律是, 成功不是设计出来的 ,一个企业的成功, 往往是一不小心成功的。 先发现了一个增长的机会, 然后有比较恰当的产品或服务,以及 比较正确的 竞争策略, 然后抓住了机会 ,实现了收入和盈利。 但企业刚开始有可能没想那么多, 只想着要做事、要赚钱、要养家糊口等等。后面随着创业的成功和业务的进一步扩大,突然发觉这件事可以成为一个事业, 就开始有了更大的事业理想,这就有了新的事业追求。

那么新的事业追求体现在哪里呢? 它一定体现在要打造产业竞争力, 不然怎能称为事业呢?所谓事业是可持续发展的, 要实现雄心抱负的,这些都集中体现在打造 产业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之上。

2. 核心竞争力体现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

核心竞争力表现出来的结果是 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 那么核心竞争力会是哪些东西呢?最核心体现在 三个要素:第一,品牌;第二,技术;第三,知识累积性复杂系统。当然,还有一个是那些排他性的资源, 比如某些牌照:金融业有金融牌照,矿山 有探矿证、采矿证……这种资源也可以叫 竞争力,但不是根本之道,暂且不论这个要素。

首先是品牌,要拥有强大的消费者心智地位。

品牌归结到要拥有强大的消费者心智地位。 有品牌和没品牌,品牌好和品牌不好, 完全是两个概念。品牌不是靠广告推广,而是靠时间的积累,靠扎扎实实地做,是方方面面综合力量形成的, 可替代的难度壁垒是比较高的。

第二是技术,要长期积累形成壁垒

举一个例子,我们以前经常听到一流企业做标准、 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的类似说法。我问问大家,“ 一流企业做标准” 这句话对不对? 在我的咨询生涯当中,遇到不少的企业跟我讲,夏老师,国家这个行业标准, 我们参与制定的,我们现在是超一流企业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如果说你参与了行业标准的制定,就成为了一流企业、超一流企业,那未免太容易了。那 我们国家就不用干别的事了,纠集更多的 企业参与设计行业标准,那超一流企业都能批发了。

关于超一流企业做标准,这句话是怎么总结出来的?是 从因特尔、 高通、微软 那里总结出来的。它们是做什么标准的? 是技术,是知识产权, 而且是底层的技术和知识产权。英特尔做CPU, 是整个 电脑的核心,它的技术创新不错,但其他部分赶不上, 逼着它联合众多IT行业企业,如IBM、微软、惠普等,创造新的总线系统,包括后面将五花八门的外设接口统一到了USB,这些背后都是技术。

参加国家 行业标准 的制定,或许确确实实 是很好的企业,但是放在全球来看,你真的是超一流企业吗? 这得打个大大的问号。所以说,企业不是为了做标准而做标准,参加标准制定,是水到渠成,这样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高科技企业, 不用想东想西,一旦发展起来之后一定要积累技术,最终 形成壁垒。

第三 是系统,知识累积性复杂系统。

复杂的知识累积性系统,其形成的壁垒比较高。

比如,连锁型企业, 它的供应链是一个大系统,建起来高效的供应链系统,是不容易的, 这是高壁垒, 也是核心竞争力。 像华为通常讲人才不是核心竞争力,人才管理是核心竞争力, 它的人力体系已成为一个知识累积性的复杂系统,再比如他的IPD体系、ISC体系等,都是知识累积性复杂系统,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之一。

为什么很多企业 学海尔、学华为,老是学不会呢?是因为海尔、华为是经过十几年、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不是搞一个项目就成了的。企业以效率和效果为导向,不断建设、优化、积累,最终形成了企业各类运行系统。

3. 组织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大家再想一个事情,这些核心竞争力是怎么形成的呢?

举个例子,比如说技术,如果你没有好的研发团队,没有形成好的研发梯队,没有形成很好的研发管理体系,又没有形成很好的研发激励动力机制,没有形成很好的研发战略与战略解码的目标管理机制,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能形成吗?再拿品牌来讲,如果营销、研发、生产都没有很好的人才与人才梯队,没有很好的机制,没有很好的管理体系,去支撑每一个环节做好自己,不断精进,能够形成强竞争力的品牌吗?再比如知识累积性复杂系统,如果没有很好的人才梯队,很好的机制,怎么激励大家不断积累,不断优化,不断前进,形成强有力的各类管理和运营体系呢?很显然,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背后是什么?是组织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说组织能力是一个企业走向卓越、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以我们要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竞争力,实现事业理想和持续发展,背后是组织能力!


02

构成组织 最核心的力量是“人才梯队”

组织能力到底是什么? 我总结了一个模型(见下图):

组织能力的构成包含四部分: 一是人才梯队;二是管理机制;三是组织体系;四是企业文化。
讲组织能力的人很多,不能说别人的错,自己的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角度,那么我的角度是什么呢?我是从组织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谈的——组织能力包含了哪几个构件,这个清晰了,我们就知道怎么建设了。
那为什么是这四个构件呢?
我用一段大白话把这四部分的逻辑讲一下。 不管组织能力是什么,首先一定要有人,人是最关键的;人来了之后,怎么让他有动力,这就是管理机制;有了动力之后,是在一个高效的平台干活,还是在一个低效的平台干活,这就是组织体系;人也好,管理机制也好,组织体系也好,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导向、理念和原则是什么,这就是企业文化 。我讲的组织能力四个部分就是这样一个逻辑,是一个闭环。
下面,我把这几个部分再厘清一下。
1. 最核心的能力是“人才梯队”
首先,一切依靠人。比如说制度是人制定的,制度的执行者也是人。我们曾经常听到,百年企业靠制度,听完之后就回去做制度,做的比人还“高”,有用的没几个,甚至还把企业绑架了。也不是说制度不重要,但是有些话容易把人引偏了。 洛克非勒说过一句名言,“你把我的一切都夺去,只要你把团队留下来,半年之后我再还给你一个这样的企业”。可见“人”是组织能力的核心要素。似乎没有哪个卓越的企业家说,“把一切都夺去,只要给我把制度流程留下来,半年之后我再还你一个企业”。没有人这么讲。

但只说“人才”,人才还没有实现组织化,只有“人才形成了梯队”才是实现了人才的组织化。为什么这样讲?比如,我们经常依赖能人,能人出了问题会对组织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这也是“人才”,但我们恰恰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也就是没有实现组织化,因人而产生的影响太大。但我们形成人才梯队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有人出问题,下面有七八条枪可以替补。这就是我经常说的,没有人才梯队机制就会失灵,你想换一个人都不好换,有了人才梯队,组织就可以实现自我新陈代谢。所以, 组织能力的第一构件为什么是“人才梯队”而不是“人才” ,就是这个原因。人才梯队是形成依靠人,但不依赖人,能够自我新陈代谢的关键。如果只是人才,人才还没有转化为组织能力;如果是人才梯队,那么“人才”这一要素方面,就形成了组织能力。
2. “打胜仗、打大仗”靠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核心是决策机制、目标管理机制、分权机制、分配机制这四个方面,有了人之后,如何激发动力,持续奋斗,打胜仗,这主要是管理机制来驱动的。
3. 通过组织体系打造“能力营盘”
组织体系不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组织结构,而是在组织结构当中各个部分要形成套路,形成系统,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所谓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就形成了一个 组织的能力营盘。 它包括结构、流程、操作规范、方法论、知识沉淀等等。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IPD体系,研发体系的“套路”就形成了,还有ISC体系、干部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资金管理体系等等。温氏的运营模式是“公司+农户”,这背后也是一套运营体系,怎么给养殖户定收购价,就有60多种定价模型、十几种基本模型(这是运营体系的定价方法论),这样 “套路”就形成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逐步建设、持续完善各类系统,形成“套路”,那么,这个组织就会相对成熟、稳定,才能成为一个高效的工作平台。
4. 通过企业文化引领经营管理
我们理解企业文化?大家误解最多的是企业文化,总是把企业文化搞得神秘兮兮的。比如大家都认为阿里的文化建设好,阿里取花名,马云叫风清扬,那我们也搞些花名,以为这就是文化,或者这是一些成功的文化招数,但你会发现,取完花名之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这是为什么呢? 企业文化的本质就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我们是怎么经营客户的,怎样竞争的;我们在人才梯队怎么做的,组织体系怎么做的,管理机制怎么做的;这些就是我们的企业文化。
大家会觉得,奇怪了,这些怎么是文化呢? 因为文化和行动是“一体两面”,企业文化就是我们做业务、做管理的方式,就是做业务、做管理所体现出来的导向、观念或原则,企业文化和我们一切经营管理活动是一张皮,而不是另外一个东西。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正确认识企业文化,才能正确建设文化
可以这么讲,这四个方面,人才梯队是组织的生命力;管理机制是组织的驱动力;组织体系是组织的“能力营盘”,是营盘力;企业文化是组织的“导向”,是向心力。

03

组织能力建设关键要解决三大核心命题

企业业务实现“0—1”突破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很多企业就是一声叹息——缺人、缺管理,组织能力不行, 支撑不了快速发展,再发展快了,好像这个车就开始哆嗦了。 这个阶段企业的核心命题就是 组织能力与战略发展的缺口,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组织能力建设。

当然,那些困顿于如何增长的企业,首先面临的是战略问题,尽管也存在组织能力问题,但组织能力建设最好在业务发展期,事业前途很明确的时候。这个时候打造组织能力更好地支撑战略发展。

二次创业期的核心命题是战略发展与组织能力的缺口,但这个阶段进行组织能力建设(管理建设),是一个非常纠结和混沌的过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绝大多数企业的成功都不是设计好的,管理往往是发展带动的,存在一个滞后期。另外,也不能超前管理建设, 小企业不能够做太复杂的管理,就像一条小船,你要做大船的系统,一定不行,但发展大了之后,你仍然是小船的系统,那也会不行。但从小船系统转型到大船系统,其实是整个系统的建设,而且还要在高速运行中进行小船系统到大船系统的转型,这个时候就存在系统性缺失和系统性混乱 。企业往往感觉混乱,纠结,不得要领。
举个例子,很多企业来找我们管理咨询,是为了学华为。我经常讲两点。第一个点是, 不用学华为 。大家很奇怪,我就会问,你们创业的时候和华为提倡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持续艰苦奋斗”,有没有差别?大家想,是呀,我们创业的时候就是这样,我们做得很好,创业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和华为没什么区别。我说,对了,就是要回归创业精神,重燃创业激情。第二点是,我们 又要学习华为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一个现象,为什么华为做大之后,仍然能够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持续艰苦奋斗”,尽管华为也会存在问题。但是我们很多企业做大之后,把创业时很好的“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持续艰苦奋斗”给丢了,或者说极大的弱化了,尽管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优点。
这是为什么?由这两点,我引申来讲二次创业期企业进行组织能力建设时,通常出现的三个关键问题。
1. 导向问题
组织能力建设的第一个普遍性问题是“专业的正确,导向的错误”的现象。
组织能力建设的导向是什么? “服务增长,激发奋斗,将军辈出,护卫底线”,这就是我们组织能力建设(管理建设)的四大导向 。但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管理措施、管理行动,看起来变革很漂亮,词语很漂亮,但是似乎忘了我们做管理是要实现这些目的,换言之,看起来很专业,实际上没有实现效果。
一方面企业需要强化管理,需要管理建设,另一方面,我们要回归常识,回归到导向,来判断这些“专业”是否用对了。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我党在井冈山时期,就办了红军大学,红军大学就类似于企业的培训工作,那么,那个时期的培训是怎么做的呢?主要三项内容,培训如何打枪,培训如何筹粮筹款,培训如何做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很明显,这样的培训工作就是“服务于打胜仗”为导向。
2. 本质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