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管理智慧
专注商业管理,每日发布管理、职场、互联网转型、社区实践方面的优秀文章,超过116万商业人士订阅。倾力打造的“千禾会”社区——汇聚国内数十位顶尖社区实践先行者,做你的社区实践伙伴,目前已正式上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R成长社  ·  人事战略规划.doc ·  昨天  
人力葵花  ·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表.xls ·  2 天前  
人力资源管理  ·  「内裤尖子生」今年被抢着穿!7A原棉无印染, ... ·  2 天前  
HR成长社  ·  38岁刘亦菲,官宣喜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管理智慧

傅盛:95%的人碌碌无为,只是不懂这一点!

管理智慧  · 公众号  · 职场  · 2017-03-09 07:02

正文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 盛盛GO(ID:fstalk) ,不代表管理智慧立场。如果您认为标注与事实不符,请告知我们。

联系方式 :合作请加微信 tracylty

精彩推荐 :在公众号菜单回复关键词“案例、课程、历史、职场、演讲、经典、书单”,即可获得相应文章和推荐。


文 | 傅盛

编辑 | 李天宇


导读: 猎豹CEO傅盛认为,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不可量化。因此,人与人之间根本的差别在于认知的差别。要让自己的认知上一个台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克服2个误区。傅盛为此还提到了3种方法,帮助你提升自己的认知。



一直在思索,怎么才能让一家公司更快地成长?一个人怎么才能从一群人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

1. 人的四种认知状态


最近我看了一幅图,我在其上加了一个数字注脚。


这是一个人认知的四种状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也是人的四种境界。我将其简单翻译为:

1.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以为是的认知状态。


2. 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开始空杯心态,准备丰富自己的认知。


3. 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了事情的规律,提升了自己的认知。


4. 不知道自己知道——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认知的最高境界。


现在我终于意识到, 人和人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这四种状态 。更可怕的是,95%的人都处在第一个状态,甚至更多。这也就是为什么碌碌无为的人是大多数。视而不见,只会失去升级的可能性。只有自我否定,保持空杯心态,一个人才有可能真正成长,实现跨越。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大拐弯的时代,每一个行业的认知都在迅速叠加,跨界越来越普遍。 如果不保持这种“自我否定”的认知状态,很难完成对快速变化的行业的认知。

2. 人和人最大的差别是认知


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技能的差别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练工种。而 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是不可量化的。

记得在香港约过一次马云喝茶,他几乎不用电子邮件,当时我就琢磨,他为什么能去指挥那么大一个帝国?后来发现,他在不断观察行业变化,从变化里找关键切入点,找资源和人配合。

人和人比拼的,是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对行业的洞察。 执行很重要,但执行本质是为了实践认知。

有时候,我也会鉴古通今地去琢磨,为什么鸦片战争时期,大清帝国输那么惨?简单说, 一群怀揣现代物理学认知的人,打败了另一群信奉四书五经认知的人。其实就是两种不同认知的较量。

3. 认知升级的两个误区


真正的认知需要通过行动展现,行动一旦缺失,认知容易陷入误区。我总结了两个可能遇到的误区,未必全面,抛砖引玉:

误区一:以为自己知道,远远不如以为自己不知道

自以为是,是自我认知升级的死敌。回想奇虎当年搜索没干过百度,老周一度总结为不小心把公司卖了,百度没卖。他没想到,当时李彦宏对搜索的认知远高于他。老周不愿打硬仗,不愿打重型战役,不愿搞大研发,不相信算法。那时候卖,本质上是打不下去了。可他不这么认为。

自我否定,就是假设自己无知,是自我认知升级的唯一路径。 不做痛苦的自我否定,认知上不了一个新台阶。 即使正确信息摆在面前,你也会视而不见。这基本是区别英雄和凡人唯一的机会了。

误区二:以为自己认为重要和真的认为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

有一个词叫自我迷惑。自认为觉得很重要,但根本没把它转化成真正的行动。

我最大的反思就是对头条的理解。两年多前,我说头条就是移动端的搜索。我的反思是什么?我当时认为挺重要的,一直到15年四季度,我才开始召集人马,着手海外头条的业务。

这是认知里经常出现的一个误区:以为自己认为很重要和真的认为很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

不行动的认知,就是伪认知。炫耀自己知道,有什么用?一个浪潮打过来,认知就没了,如同没有。真正的认知,必须知行结合。

4. 认知升级的三剂解药


把一件事情转化成行动,难度之大。认知到行动,中间有巨大损耗。我给认知升级开了三剂解药:

解药一:坚信大趋势

想法要立刻转为行动。坚信大趋势,坚信这家公司的各种认知决定。不要简单的批判,你一定要相信那些行业领头人。他们拿到的信息肯定比你多,处理信息的能力比你强,他们的认知不是现阶段的你所能赶得上的。 不理解,就执行,在执行中理解。


盲目坚信,立即行动,在行动中形成认知。不要怕死,早死早超生。去年,我想出做机器人的决定,几乎没人认为可行。我就想,先去找人,坚信趋势,立即行动。那种情况,不做,更没有机会,只能是大量时间的损耗。



不行动,是最糟糕的。行动,才有可能证伪。坐而论道,没有意义。

解药二:对外求教,不做井底之蛙

有一个对外求教的心态,非常重要。对外求教,是为了扩展你的视野。要找到带路党,吃过猪肉不一样。他们比你强不是他们聪明,而是有着你不知道的认知。

当年我和徐鸣做可牛影像,我们的口号是我们来了。我们的技术水平,做过的客户端体验,见啥灭啥。我们来这个行业了,谁还活得下去?结果,美图秀秀把我们打得内心都快崩溃了。

这是我们特别容易陷入的一种状态:以自我为中心,不向外看。面对新事物,很多人甚至连尝试和对外沟通的欲望都没有。完全不知道外面发生什么。

强调一点: 认知理解与聪明度无关。 只有从认知角度,而不从聪明角度,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所在行业,你才会有更多不一样的认知,才能看到更多别人看不到以及顽固不愿去理解的机会。

越是处在绝路的团队,越是往外看得多。

解药三:活在当下,面向未来

活在当下,恐惧时,想想错了又如何?多错才有机会对。这是我给自己的一个思维训练。当你面对一些事情,想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想完你会发现,最坏结果与你内心的恐惧,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恐惧就是恐惧本身。不肯尝试的本质是不敢面对所谓失败。但,这个失败的后果是什么?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其实绝大部分失败是没有后果的。

再就是面向未来,纠结时,想想五年后会怎样?会不会被淘汰掉?如果五年后,你跟这个时代已形同陌路,这才是最可怕的。行业变化之快,超出我们想象。

5.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所谓成长,并不来自于所谓的位高权重,不来自于所谓的财富积累,也不来自于你掌握的某一个单项技能。

行业里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史玉柱。最惨时,欠了一屁股债,什么都没有。靠一个脑白金,重新崛起。因为他在整个营销上的认知水平,领先了一个时代。即便失去所有财富,甚至所有队伍,就凭他对营销的理解,也是那个时代无人可望其项背的。只要他活着,随时可翻身。

绝境当中,他真正拥有的核心武器,根本不是资源,而是认知。

想想腾讯这些年的发展。3Q大战前,腾讯讲花瓣策略——我的花朵上长出很多花瓣,每个花瓣都能干掉你。这种态势,使得腾讯在每个领域都不得不与当时各个领域最先进的认知打,非常困难;3Q大战后,腾讯的策略改为生态链。第一个投资的就是猎豹,接着又投了一批公司。

结果如何呢?腾讯市值从300亿美金涨到了今天的2000多亿美金。《福布斯》杂志曾经做了一个年龄在四十岁以下的四十位中国商业精英年度排行榜“40 Under 40”,第一位是刘强东,其次是王小川、我、姚劲波。马化腾当时留言说,前五个当中,四个都跟我有关系,很荣幸。

此后,我一直思考,其实马化腾通过投资形成的生态系,帮助他建立了足够的行业认知。因为,当他投资了这些公司之后,他就不是在跟一个普通的产品经理聊了,而是跟刘强东聊电商,跟王小川聊搜索,跟猎豹聊国际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