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
点击图片上方
“
财金新天地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
设为星标
★
”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来源:
桌子的生活观
,作者
桌子先生
(本文不代表财金新天地立场)
然而,最近一个杭州小伙的成功故事,却让无数网友羡慕不已。
车里配置的冰箱没有支架,饮料放在里面一开车就会倒,发出丁零当啷的噪音。
然后他去了官网查询,发现这个汽车虽然有相应的产品,但非常鸡肋且价格高昂。
他灵光乍现:既然全网都没有,那为什么不自己做一
个呢?
这样,他就是全国唯一拥有这个货的人,完全没有竞争对手啊!
就一件货,开模费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哪个工厂愿意做这个事情?
硅胶的样品做不了,可以先用3d打印技术做一个出来确定尺寸啊。
当他知道,能做这个的厂家基本都在广东,于是他又马上从杭州开车去广东,找到了本地的厂家做。
他拿着样品马不停蹄地又回了浙江,找到一家硅胶工厂,当天就开模生产。
然而谁也没想到,没有任何的宣传和营销,他把产品上架的第二天,就卖出去了三十多个。
网友纷纷感叹:运气太好了,这么一点小商机都能逆风翻盘。
连他自己也总结,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好的商机,只要你用心就可以抓住。
以上就是整个故事在网络上的A面,接下来我就说说这个故事的B面了。
小伙的成功看似容易,但有非常多普通人难以跨越的无形的门槛。
车载冰箱没有支架不方便,大部分车主都能意识到,普通人最多吐槽两句就过去了,但他是怎么干的?
他立马意识到了可以通过一个产品改善用户体验,随后发现了市场的空白,并计算出了大概的需求量和利润空间。
这不是通过空想就能发现的,而是需要对商业的敏锐度和对商业逻辑的了解。
有了敏锐度还不够,接下来的步骤对普通人来说,每一道都是关卡。
发现之后,首先怎么做设计图,去哪里找设计师,就能难倒一大批人。
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压根就不知道3d打印这个技术,更别说去广东找厂家了。
因为厂家生产时间太长,至少要半个月,小伙特别焦虑。
生怕有同行跟他想到了一块去,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不等样品出来,直接上线售卖。
他的思维是这样的,先设一个预售期,要是厂家按时交货最好,哪怕交不了货,他的损失不过也就是退款。
凭借对平台规则的了解和之前积累的电商经验,他硬是把这个环节盘活了。
其中,让我比较佩服的一点就是,当产品盈利6个月后,他突然关闭了店铺。
因为他发现,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竞品,旁人或许还在因为每月大几十万的进账沾沾自喜,他却已经预判了马上就要打价格战的形势。
于是他果断放弃了这个产品,避免了被卷入内卷后不断烧钱的局面,带着上百万的利润,从容退场。
最后,他做得最绝的一点,就是对媒体流量的驾驭能力。
普通人赚了一笔钱就是赚了一笔钱了,而他当这个产品不赚钱的时候,把这个故事在网上讲出来,引上了热搜,又通过短视频狠狠赚了一波流量。
从前到后,他吃得透透的,完全是专业做法,他不赚钱谁赚钱?
所以,看到这里你就知道普通人和他的认知差距了吧?你还觉得赚钱就是那么简简单单的事情吗?
普通人认为自己只是差了一个机会,但大多数人真正缺少的是强大的思维和认知能力。
之所以他能成功,是因为他本来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知道各种流程和规则,并且具备足够的阅历和认知。
两者差的不是运气,也不是努力,而是强大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他说:
“真正懂得赚钱的人,从来都是火中取栗的高手”。
就是你要有从火中找到栗子的眼光,也要在大火即将烧过来之前收手的能力。
就像前面的例子一样,小伙做这个车载的产品,没有人做的事情,他就加快速度,扩大产能,迅速赚到一大笔钱。
而当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大火烧起来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拼产能,拼资金能力拼不过人家,所以他不囤货、不打价格战,及时收手。
很多时候的确是这样,现在各行各业几乎饱和,资产的分布也基本固化,很少有机会能给到普通人。
他是做房地产的,之前房地产行情好的时候,他通过关系只要交一部分定金,就能锁定一套房。
而房子当时天天在涨价,他锁定房源,沉淀一段时间,最后再加价卖给别人。
就在这一买一卖中,他短短几年时间,就赚了大量的钱。
后面他敏锐地嗅到房地产不行的信号,就及时收手,把手上的房子清掉之后就再也不碰这个业务。
从开发商那里交定金用极低的价格锁定车位,再加价卖给小区业主,又一次赚盆满钵满。
在政策管控或者行业变革之前,他又做好了全身而退的准备。
从开发商手里接到大量的房子之后,去哪里找接盘侠?会不会把产品砸手上?
而且最重要的是,怎么在赚到钱之后,又有敏锐的嗅觉让自己全身而退。
一位教授把所有挑战者分成三个小组,每组给5美元,要求他们在两个小时内赚到更多的钱,并给他们3分钟演讲表述的时间。
绝大多数人可能想到的和第一组一样:用5美元买一点小商品,再高价卖出去,赚差价。
而二组想出的办法是,买一个打气棒,免费给学生们的自行车充气。
效果出奇的好,因为这组的学生都熟知一个心理学原理,那就是人们会更容易报答帮助过自己的人。
他们不被这5美元束缚,觉得更有利的东西,就是斯坦福的标签,也就是那3分钟登台的时间。
于是,他们把可以在斯坦福里演讲3分钟的时间卖给了一家公司,赚了2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