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达叔天演论
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证券报  ·  万科,大涨 ·  昨天  
证券时报  ·  深度 ... ·  昨天  
上海证券报  ·  蜜雪冰城,今起招股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达叔天演论

城市扩张的隐线,拥江发展的城市排名。。

达叔天演论  · 公众号  ·  · 2024-10-24 19:14

正文

双城记、排行榜系列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双城记、排行榜系列

对教育投入最猛、人才留存率最高的城市排名。。

有钱人居住的城市排名,这三个城市比你想象更有钱。。

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未来10年房价最贵的10个城市。。

这是达叔楼市精讲,线下活动里的一页PPT,咱们今天按照城市规划的逻辑,研究一下城市发展。

如果一个城市,主城区在江边,伴随着大国大城,想要获得更大的城市发展上限,那大概率会选择:

拥江发展

除非江两边是不同的城市。

因为在城市规划中,市中心10km范围内,算是 主城区;

10-20km,算是 副城;

20-30km范围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填满,算是 新城

30km以外的,距离主城区太远,互相之间无法协同发展。

一个城市的发展背后,普通人只能看到 经济主线 ,内行人还能看到隐藏的 地理隐线

空间经济学 里面,城市的价值到底在哪?

分摊,匹配,学习

这方面陆铭讲的比较好。

分摊:

说的是公共服务可以分摊。

不管是好的交通,好的医院,好的学校,都需要人口密集才行。

匹配:

说的是不同领域,不同水平的人之间,进行分工协作。

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够实现更高程度的分工。

有人做过研究,城市发展到最后,结局一定是,排斥中技能劳动者,欢迎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

因为高技能取代了中技能,但也需要把杂活,外包给低技能,释放时间和精力。

学习:

说的是知识外溢,大城市里面,思想碰撞更多,进步更快。

过去15年,中国修建了太多新城,有两个最大的问题:

第一,中西部,人口流出区域,做了太多增量规划,还说要吸引多少多少人口,最后许多变成了 空城

第二,许多新城距离主城区太远,例如 兰州新城 ,距离主城区50-70km,想发展,难如登天。

上面说过了,距离主城区30km范围内,目前已经是城市极限了,再往外走,跟飞地差不多。

中间很难有效互动



用上面的框架,可以来分析一下,国内选择 拥江发展的城市 ,相互之间有什么异同。

首先需要 定义 一下,什么是江,这里采用宽度500m以上的。

比如上海的黄浦江,正好500m。

但广州的珠江,只有300m,苏州的大运河、和天津的海河,只有100m,就不考虑在内了。

首先是 上海:

粗略统计下来,目前建成的+在建+规划,大概有47条。

如果只算市中心,那也有20对条,密密麻麻,1km就有三条。

上海未来新增的跨江通道比较少,因为之前修好的已经很多了,如果抛开重庆,那也算是拥江发展最积极的一个城市。

之所以要修这么多跨江通道,是因为市中心就在江边,而浦西没地方了,如果向西发展,距离主城区就太远了。

于是开始发展浦东,经过20年,发展起来了。

当然,有人说黄浦江只有500m,而且当时浦东新区有强规划,摊派了一堆外地金融机构过去,才发展起来的。

那就多看几个城市,看他们是不是 都在拥江发展

比如, 重庆

长江和嘉陵江的宽度大概1000m左右。

只看中心区,粗算下来,建成的+在建+规划, 至少77条

2000-2020年,重点发展的就是南北两块沿江地区。

要说跨江通道的数量,重庆 不管是存量,还是未来的增量,都是全国第一

还有人说,重庆多山,周围不好发展,不具有代表性。

那就再换一个,比如

杭州:

杭州的钱塘江,宽度大概在1-2km。

目前建成的+在建+规划,一共 43条 过江通道。

最近20年,也在拥江发展,并了县级市萧山和余杭,靠近主城区进行辐射。

只说跨江通道的数量,杭州目前和上海差距不大,一个47,一个43。

杭州市中心,就有20多条跨江通道。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

武汉:

是拥江发展的典型。

粗算下来,建成的+在建+规划,跨江通道至少 34条

过去20年,两岸同时发展,南北都非常发达。

思路一直就是, 不要距离中心城区太远,要靠近主城区,吃到产业和人口外溢。

最后要说的就是

南京:

在一二线里面,南京跨江通道算是比较少的,只有25条。

一方面是因为, 长江流过的距离比较短

另一方面因为, 南京过去20年,倾尽全市之力发展的是河西板块

从2005年奥体建成之后,直到2020年,河西板块才算发展成熟, 河西也成为了南京的房价天花板

如果只看南京核心区,秦淮,鼓楼,玄武,三个板块都已经非常成熟了。

不管从土地开发强度,还是人口密度来说,都已经到天花板了。

继续开发,没有更多土地了。

就算有,许多都是名胜古迹,好山好水,不可能开发。

要么就是 高校,研究所,军工、国企的地盘,南京地方操盘手,压根就动不了。

想要继续发展,只能向外发展,找到有大片土地的区域。

看看南京的地图,符合这样条件的,只有图中标注的几个地方:

江宁靠近主城区的板块;

雨花台区的软件谷;

栖霞区的紫东板块;

江北新区

雨花台区本身面积就不大,行政面积只有122.24km2,土地开发强度66%,靠近主城区的地方早就没土地了。

而再往远走,一是,距离市中心已经20-30km了,不好发展;

二是,那边的土地,也早就被各种厂子占住了。

再说,南京如果再往西发展,就到安徽了,与合肥的距离也就100-150km。

一是, 更难和江苏省其他城市做联动;

二是,将面对合肥的竞争。

江宁区的问题,就是大量的土地 距离市中心太远 靠近市中心的地方开发完 了,再往远走,真成农村了。

再加上 江宁区经常不听指挥 ,很难得到南京更大的资源投入。

1990s,当时江宁区想要县改市,但上面没同意,最后县改区,成了江宁区。

之后20年,江宁区估计是心怀不满, 总是不太听指挥,显得很独立

不管是社保,还是教育录取问题,都跟市中心是独立的两套体系,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所改善。

而南京对于江宁的定位,一开始也是农业为主。

江宁现在工业发展这么好,GDP全市第一, 是自力更生的结果

有小道消息说,江宁的土地指标都是自己偷偷转的,招商引资也是自己做的,属于先斩后奏。

自力更生,是个好事,但它就很难再会获得从上到下的额外好处

距离市中心太远,大量土地被划为农业用地,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江宁始终都很难继续发展。

顶多是维持现状。

如果从地缘的角度分析,就算把江宁南部发展起来了,周围的兄弟都是谁?

芜湖,还有苏锡常三兄弟,对比之下, 江宁没有能级差,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就不大

如果对周围没有吸引力, 江宁无法吸血,那发展前景也是很渺茫 的。

如果从地缘的角度来说,南京东边山太多了,宁镇扬 大山脉就是天堑,开发成本太高。

而且有大山相隔,从紫东去市中心的几条路太堵,交通不方便,很难高效联系。

有人说到了宁镇扬一体化,南京如果向东,可以和扬州镇江协同发展。

但这有两个问题。

一是,宁镇扬大山脉不好开发,这个说过了。

二是,扬州镇江, 躲着南京还来不及 ,不可能真的一体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