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排行榜系列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双城记、排行榜系列
:
对教育投入最猛、人才留存率最高的城市排名。。
有钱人居住的城市排名,这三个城市比你想象更有钱。。
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未来10年房价最贵的10个城市。。
这是达叔楼市精讲,线下活动里的一页PPT,咱们今天按照城市规划的逻辑,研究一下城市发展。
如果一个城市,主城区在江边,伴随着大国大城,想要获得更大的城市发展上限,那大概率会选择:
拥江发展
。
除非江两边是不同的城市。
因为在城市规划中,市中心10km范围内,算是
主城区;
10-20km,算是
副城;
20-30km范围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填满,算是
新城
。
30km以外的,距离主城区太远,互相之间无法协同发展。
一个城市的发展背后,普通人只能看到
经济主线
,内行人还能看到隐藏的
地理隐线
。
在
空间经济学
里面,城市的价值到底在哪?
分摊,匹配,学习
。
这方面陆铭讲的比较好。
分摊:
说的是公共服务可以分摊。
不管是好的交通,好的医院,好的学校,都需要人口密集才行。
匹配:
说的是不同领域,不同水平的人之间,进行分工协作。
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够实现更高程度的分工。
有人做过研究,城市发展到最后,结局一定是,排斥中技能劳动者,欢迎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
因为高技能取代了中技能,但也需要把杂活,外包给低技能,释放时间和精力。
学习:
说的是知识外溢,大城市里面,思想碰撞更多,进步更快。
过去15年,中国修建了太多新城,有两个最大的问题:
第一,中西部,人口流出区域,做了太多增量规划,还说要吸引多少多少人口,最后许多变成了
空城
。
第二,许多新城距离主城区太远,例如
兰州新城
,距离主城区50-70km,想发展,难如登天。
上面说过了,距离主城区30km范围内,目前已经是城市极限了,再往外走,跟飞地差不多。
中间很难有效互动
。
用上面的框架,可以来分析一下,国内选择
拥江发展的城市
,相互之间有什么异同。
首先需要
定义
一下,什么是江,这里采用宽度500m以上的。
比如上海的黄浦江,正好500m。
但广州的珠江,只有300m,苏州的大运河、和天津的海河,只有100m,就不考虑在内了。
首先是
上海:
粗略统计下来,目前建成的+在建+规划,大概有47条。
如果只算市中心,那也有20对条,密密麻麻,1km就有三条。
上海未来新增的跨江通道比较少,因为之前修好的已经很多了,如果抛开重庆,那也算是拥江发展最积极的一个城市。
之所以要修这么多跨江通道,是因为市中心就在江边,而浦西没地方了,如果向西发展,距离主城区就太远了。
于是开始发展浦东,经过20年,发展起来了。
当然,有人说黄浦江只有500m,而且当时浦东新区有强规划,摊派了一堆外地金融机构过去,才发展起来的。
那就多看几个城市,看他们是不是
都在拥江发展
。
比如,
重庆
:
长江和嘉陵江的宽度大概1000m左右。
只看中心区,粗算下来,建成的+在建+规划,
至少77条
。
2000-2020年,重点发展的就是南北两块沿江地区。
要说跨江通道的数量,重庆
不管是存量,还是未来的增量,都是全国第一
。
还有人说,重庆多山,周围不好发展,不具有代表性。
那就再换一个,比如
杭州:
杭州的钱塘江,宽度大概在1-2km。
目前建成的+在建+规划,一共
43条
过江通道。
最近20年,也在拥江发展,并了县级市萧山和余杭,靠近主城区进行辐射。
只说跨江通道的数量,杭州目前和上海差距不大,一个47,一个43。
杭州市中心,就有20多条跨江通道。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
武汉:
是拥江发展的典型。
粗算下来,建成的+在建+规划,跨江通道至少
34条
。
过去20年,两岸同时发展,南北都非常发达。
思路一直就是,
不要距离中心城区太远,要靠近主城区,吃到产业和人口外溢。
最后要说的就是
南京:
在一二线里面,南京跨江通道算是比较少的,只有25条。
一方面是因为,
长江流过的距离比较短
。
另一方面因为,
南京过去20年,倾尽全市之力发展的是河西板块
。
从2005年奥体建成之后,直到2020年,河西板块才算发展成熟,
河西也成为了南京的房价天花板
。
如果只看南京核心区,秦淮,鼓楼,玄武,三个板块都已经非常成熟了。
不管从土地开发强度,还是人口密度来说,都已经到天花板了。
继续开发,没有更多土地了。
就算有,许多都是名胜古迹,好山好水,不可能开发。
要么就是
高校,研究所,军工、国企的地盘,南京地方操盘手,压根就动不了。
想要继续发展,只能向外发展,找到有大片土地的区域。
看看南京的地图,符合这样条件的,只有图中标注的几个地方:
江宁靠近主城区的板块;
雨花台区的软件谷;
栖霞区的紫东板块;
江北新区
。
雨花台区本身面积就不大,行政面积只有122.24km2,土地开发强度66%,靠近主城区的地方早就没土地了。
而再往远走,一是,距离市中心已经20-30km了,不好发展;
二是,那边的土地,也早就被各种厂子占住了。
再说,南京如果再往西发展,就到安徽了,与合肥的距离也就100-150km。
一是,
更难和江苏省其他城市做联动;
二是,将面对合肥的竞争。
江宁区的问题,就是大量的土地
距离市中心太远
,
靠近市中心的地方开发完
了,再往远走,真成农村了。
再加上
江宁区经常不听指挥
,很难得到南京更大的资源投入。
1990s,当时江宁区想要县改市,但上面没同意,最后县改区,成了江宁区。
之后20年,江宁区估计是心怀不满,
总是不太听指挥,显得很独立
。
不管是社保,还是教育录取问题,都跟市中心是独立的两套体系,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所改善。
而南京对于江宁的定位,一开始也是农业为主。
江宁现在工业发展这么好,GDP全市第一,
是自力更生的结果
。
有小道消息说,江宁的土地指标都是自己偷偷转的,招商引资也是自己做的,属于先斩后奏。
自力更生,是个好事,但它就很难再会获得从上到下的额外好处
。
距离市中心太远,大量土地被划为农业用地,这两个问题不解决,江宁始终都很难继续发展。
顶多是维持现状。
如果从地缘的角度分析,就算把江宁南部发展起来了,周围的兄弟都是谁?
芜湖,还有苏锡常三兄弟,对比之下,
江宁没有能级差,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就不大
。
如果对周围没有吸引力,
江宁无法吸血,那发展前景也是很渺茫
的。
如果从地缘的角度来说,南京东边山太多了,宁镇扬
大山脉就是天堑,开发成本太高。
而且有大山相隔,从紫东去市中心的几条路太堵,交通不方便,很难高效联系。
有人说到了宁镇扬一体化,南京如果向东,可以和扬州镇江协同发展。
但这有两个问题。
一是,宁镇扬大山脉不好开发,这个说过了。
二是,扬州镇江,
躲着南京还来不及
,不可能真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