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生研究所  ·  流行共享女友,这个世界别太疯了 ·  6 天前  
学习曾国藩  ·  一个家庭的兴旺,关键看这三点! ·  1 周前  
学习曾国藩  ·  人品好的人都有四个特征,请深交一辈子! ·  1 周前  
印象笔记  ·  高效恢复工作状态|会员低至4.5折!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改变自己

你为什么总被指责「情商低」?这里有一种解释

改变自己  · 公众号  · 学习  · 2016-10-27 08:06

正文

#时间不会等你#


#每周多一点情商#


彭萦:


这两天创投圈里有一篇文章很火,《我为什么不做 VC 了》,其中有一段是曾经在 VC 行业里的庄明浩的话:


「一级市场的投资尤其是早期投资,其实最后都是看命的,当然这里不是迷信,而是说早期投资人在选择创业者的时候其实往往都会有倾向,这种倾向的缘由就是投资人自己的性格,成长的经历和世界观这些。


所以很多人说一个早期投资人能投资到什么项目,老天其实早就定好了。而做 VC 的人,因为每天都面对人性赤裸裸的考验,所以做久了之后你其实特别能了解自己,自然而然你也就大概知道能够投资到什么样的创业者和项目,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朗的时候,要么就是你离成功很近了,要么也就是该离开这个行业了...」


才华、学习能力、智商、勤奋... 这些都是一个人能力的下限。


而情商、驱动力、坚持力、专注、悟性、胆量,这些才是一个人的上限。


下限再好也不过是个基本功,没什么好骄傲的,如果无法突破上限,就是平庸。


这篇文章就写的是上限里很重要的一个,情商。有意思的是,这刚好也是一个 VC 陈鸣写的。 


你为什么总被指责「情商低」?这里有一种解释

by 陈鸣


曾经有一个论断:一个人如果情商低,本质上是智商不行,因为大脑计算能力不足,无法周全考虑各种因素。


这个说法考虑了一个人作为一种系统,但没有考虑到一个人作为一种策略。


作为历史上情商低的标杆人物乔布斯,曾经多次分享他的用人策略:对于真正的 A 级选手,无须照顾他们的自尊心,这是激发他们创造雄心最直接的方式。看看他是如何羞辱式地对待从 Macintosh 到 NEXT 的各种员工,你就知道他既这么想,也这么做。很多 Mac 的早期员工承认,「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一定做不出那样前所未见的产品」。


在我观察的范围里,很多聪明人有意识地使用了类似的策略,因为冷落、激怒对方或是让对方理解无能,是筛掉「蠢货」最快的方式。而经受了考验 survive 下来的人则进一步沉淀为捍卫内核水准的一员。低情商在这种时候成为保护个人或集体注意力的一种有效屏障。


所以开头的那句论断别扭的原因在于对「情商」的定义。情商不应该被视为狭义「智商」的必然延展,而应该被视为人类对外的一种形像管理策略。


但很少有人想过以下三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不能不需要如此?为什么类似的策略有些时可行、有时不可行?更优的策略是什么?


在讨论上面三个为什么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一些看起来不相关的基础事实。


n 个人类(通常 2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学校做为一个整体、公司做为一个整体,etc.),并不像想像中那么忙碌、得体和理智。


如果你再读读人类学家罗宾·邓巴 ( Robin Dunbar ) 的书,会觉得更不可思议,在掌握语言之前,闲谈以另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方式进行 —— 一只猿帮另一只猿梳理毛发,这个事情占用了每一天 20% 的时间。


互相梳毛真是一种带劲儿的放松方式啊,你仔细回忆一下,关系好的同事之间互相按肩,你陪客户一起去做马杀鸡,或是昨夜酒桌上与远房亲戚聊今年大学二本线,本质上这都是梳毛的一种模拟。人类靠这个来放松敌意、表达善意、维持关系、获取安全、促成交易。


人类发明语言的好处是提升了梳毛效率,此前我们如果想讨好另一只猿人,我们只能一对一地梳毛,梳完一只梳下一只,讨好一个部落可能要花你一整年的时间。可是现在,我们可以找一个阳光温暖的早晨,把想讨好的三只猿人都邀请到 Starbucks ,同时开启多个交叉梳毛进程。


这个事情让人体验很糟糕的一点是,在任何部落,嘴越「碎」或是时间越充裕的人,会在形像管理上越占优,这种优势还会随着技能的熟练而进一步扩大。


一种弥补的策略随之诞生。猿们开始给梳毛对象分层级,有优先、有劣后,进而有圈子、有门槛。这样能保证单位梳毛时间产出更多收益。


看起来低情商的人群,其实也并没有放弃梳毛这个事情,只是从「闲谈梳毛」换成了「智力梳毛」,用江湖行话来互相取悦。西蒙·辛格在《费马大定理》里提到过一个数学家圈子流传甚广的段子,说的是一个数学家向另一个数学家抱怨:「邱成桐居然过61岁的生日!61是个质数!」


这同样是一种闲谈,区别仅在于人群。也因为只有同一层级的人类之间互相梳毛才会出现「相见恨晚」、「相谈甚欢」的场景。如果你总被指责「情商低」,要么是你梳毛梳错了人群,要么是你梳毛的方式不对(包含你故意只用一种特定方法梳)。


意识到梳毛的圈层性,对于理解很多事情有好处。


曾经某著名 VC 在决定是否投资某陌生人交友平台时,在创始人就职的原公司做了一圈尽职调查,获得了大量对此人的负面评价,性格和管理上的种种缺陷使得最终决定不投。后来该平台一飞冲天,据说该 VC 事后还召集了复盘会,讨论失策之处。


我没有做过投资上的尽职调查,不过以前做调查记者的时候,发现调查一个人最难的地方在于周知和公允。


周知的意思是(尽力)全然知晓当事人所处的境地、所经历的事件,推演其时的策略,进而体察和理解其做决定的原因。公允的意思是把自己搁进其身处的「部落」,明知道一个事情会被外人评价好还是评价不好,换成你自己你会如何去做。


我猜测,在一家冲突四溢的公司,一个负责人要保护 team 里每个人专心致志于技艺,ta 可能连梳毛的时间或意愿都没有,而是跟所有试图浑水摸鱼的人捶胸呲牙。这些事实如果只通过一圈同事访谈,收到的必然全是负面的反馈。


当然更圆满的方式是,捶胸呲牙的猿发展出一种更高层级的智慧。因为大部分时候,阻碍我们把「聪明」发展成「智慧」,并不是智商或情商,而是傲慢与偏见。


这个可悲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我的偏见、我的傲慢、你的偏见、你的傲慢,这四者的组合碰撞。如果你身处在一堆的聪明人里,最佳的策略反而更可能是没有策略,放下自己的偏见,再放下自己的傲慢,让漫长的时间成为你的策略。


如果从这样的高度来考察,那么文章最开头的论断,也是对的。


本文授权转载自滤镜菲林(ID:lvjingfeilin)

封面图 by Alessandro Gottardo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很多人说各种小事都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人格,比如他的卧室是否整洁,他如何对待社会阶层比自己更低的人,他的鞋是怎么样的。这些听起来都蛮有道理,但我有一个特别的读人的方法,就是认真听别人如何描述自己小时候或年少时期发生的那件小事的。重点不在于真正发生了什么,因为记忆总是片段,记忆也可能是错的,重要的是,这个人是如何描述它,如何理解它,赋予了它什么意义的。


以下是改变自己会员对彭萦 20161016 期语音《哪些小事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的反馈。


@会员 Azmarie


去年这个时候我在看《扪心问诊》,然后进入了一个极其抑郁的阶段,人也比较消极。感觉这部剧太真实了,小成本但是切切实实的描述了一个心理医生的日常工作,和他自己也需要心灵寄托和安慰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被这部剧代入得太严重,我大概一个月都非常压抑,最后不再看了。其实我对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充满了好奇,也许应该用一些更加理论的方法来学习。


彭萦:


那真的是非常棒的一部剧。其实大部分人都不会喜欢看,因为剧情很沉闷,就是一个沙发上一个靠椅上,咨询师和病人永不停止的对话。但真喜欢这部剧的人会看得痛哭流涕。它是一部能触及到你内心深处的剧。


其实我不知道为什么你看了会抑郁。


看这样的剧,会代入,会反思,会更读懂自己,读懂他人。


也许它触及你不想面对的东西?


那走出抑郁的唯一方式就是要回去理清楚它,再走出来。


@会员 晨暮


这期的语音很引人入胜,感谢!不过我注意到,这几个例子,彭萦好像都从不好的角度来解释。比如那个「我记得我妈妈让我推着载着小妹妹的娃娃车」,我以为这会是一个好的例子,说明这个人喜欢照顾别人,但彭萦却解释为这个人喜欢跟比自己弱小的人在一起。所以我很困惑,这些记忆到底应该怎么解释?还是说,本身就没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解释方式呢?


彭萦:


不是。


那些悲观的解释,并不是我的解释。是那些人自己对自己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解释。


他们赋予了那些经历一个意义。


解释从来就不是客观的。其实也并不需要客观。再强调一遍,真实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别人怎么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如何解读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并得出了一个怎么样的结论。因为那个结论才会一直影响你。


@会员 Iris


以前从来没注有意过这些小事,即使看到了,也觉得可能是小事,所以不放在心上,也没有分析。通过这次的语音,知道可以从小事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很有趣。不知道有哪些这方面的书籍可以看看呢?


彭萦:


今天这篇文章刚好提到一个人的上限。其实这种对人的洞察和悟性,也是上限中的一个


都不用看什么书,你生活中天天面对真实的人。而且,每个电影每个剧,不都在说人么


琢磨琢磨这些。


限时福利(截止时间 - 10.30,本周日下午 6 点):


现在加入会员,可以在周日晚上额外听到彭萦上一周的会员语音:《哪些小事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




想知道会员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 秒钟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