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7日,科技部、卫计委、药监局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旨在进一步完善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我国卫生与健康创新能力。
虽然目前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但是仍然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原创性科学发现和颠覆性技术缺乏,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学科领域研究薄弱,重大慢病及重大传染病的防控水平有待提高,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保障能力不强,由疾病诊疗向提升健康的战略转变亟待推进,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医疗器械等产品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薄弱
,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和国际化发展推进不够,迫切需要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引领全民健康水平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在医疗器械研发方面指出要重点突破一批引领性前沿技术,重点发展
医学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新型植入装置、新型生物医用材料、体外诊断技术与产品、家庭医疗监测和健康装备、可穿戴设备、中医医疗器械、基层适宜的诊疗设备、移动医疗等产品
。推动适宜、高性价比通用医疗器械的品质提升,协同推进医疗器械技术及装备升级,完善设备标准体系,加强医疗器械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应用。
另外在健康监测产品的研发上
要基于可穿戴设备和移动通信等获取的健康相关数据
,构建以不同人群健康状况为基础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中国人群健康指标和常用检验指标、整体多维度健康测评、低负荷
/
动态连续人体参数测量及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产品。
推进数字化医疗和移动医疗的发展,
推动医疗健康与大数据分析的紧密融合,推动健康风险和疾病预警、预测、诊断、治疗与康复等各环节的智能化发展,发展自动诊断、临床决策、手术规划、智能康复、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新模式,推动以智慧化为方向的智慧医疗服务发展。
可见,未来互联网+的医疗模式会越来越普及,可穿戴医疗设备结合移动通讯的健康状态评价模式为可穿戴医疗器械带来又一春天。
关于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要在目前已经部署的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妇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口腔疾病和老年疾病共11个疾病领域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上,
组织开展感染性疾病、儿童健康与疾病、出生缺陷与罕见病、骨科与运动康复、眼耳鼻喉疾病、免疫与皮肤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职业病、地方病、影像医学、医学检验、医学营养、急危重症、麻醉医学、病理诊断、放射与治疗等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