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起飞前,在Reddit上读了一篇最近美国网络上的十万加爆款文。
这篇题为《炫耀性消费已终结,现在是无形消费时代》的文章,讲了这么个事儿,美国的精英阶层们已经不用奢侈品炫富了,他们有了更高级的方式。
文章援引了经济学家Veblen对“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的解读——人们将物质消费当作衡量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标准。
比如,使用银器,曾在欧洲被看作上流社会的象征。游艇和带有全套智能安保系统的度假别墅,一度是欧美富人的标配。放到现如今的国内,似乎女士的特殊皮质爱马仕铂金包,男士的奔驰s级轿车和白手套司机,被看作是有钱有地位的符号。
当年客厅里银器,如今衣帽间的铂金包,车库里的s600,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我是有钱人。它们都属于Veblen理论中的炫耀性消费品。
但为什么现在说这种”炫耀性消费“在美国社会终结了呢?
一切要归咎于20世纪的大规模生产经济,制造业大量外包给中国导致随处可见Made in China的标签,以及对新兴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市场的开发,使得原本一件难求的”奢侈品”成为了不难获得的“商品”。
在美国,一些普通或过季款式的gucci, fendi包,ferragamo皮鞋,在打折季时像白菜萝卜一样被堆在货架上。或者你去中国游客钟爱的奥特莱斯看看,那里终年陈列着平价的名牌商品。
美国女大学生不用“裸贷”就能买苹果手机,不是因为她们更富裕或者更聪明,只是因为新款苹果手机可以以299美元的首付,每月话费外加40美元,一年内还清全款的政策轻松获得。
不仅苹果手机可以贷款,价值十多万美元高级车辆的租赁方案,也让普通人有了开好车的机会。我在美国的同事有一辆路虎揽胜,付过2000美金的首付后,每月只需再缴纳800美金的月租。3年使用期到,他可以选择付清剩下的5万美金,获得这辆路虎车的所有权,也可以退还给车行。
这是所谓的消费民主性。
然而,民主性显然破坏了特殊性。
当大部分中产与精英阶层都能购买名牌包与高档汽车,都能支付去欧洲度假,或者巴哈马游轮旅行的费用时,他们看上去,没有区别。
精英阶层们感到了不安,他们迫切需要用新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优势。
在讨论精英阶层的“新手段”之前,我们来弄清一个问题,究竟是谁处于美国社会金字塔尖上的精英阶层?
根据07年的调查数据,《纽约时报》总结,进入美国社会前1%的门槛是年收入38万美元,但如果按净资产计算,你需要拥有至少840万美元的资产进入这个阶层。
根据《Business Insider》15年时的数据,在纽约,需要年收入达到60万美元方可跻身城市的1%。在三藩,需要达到55万美元。在波士顿,需要达到52万美元。
他们是医生,是集团律师,是对冲基金的管理人。
从07年到17年这10年期间,这一群人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数据显示,美国精英阶层花费在物质上的钱明显减少,普通中产阶级保持稳定。
那么,精英阶层们把钱都花去哪儿了?
在那些你看不见的地方,比方说教育。
前1%的人中,教育开销占家庭年收入的6%。普通中产教育开销占家庭年收入的1%。
自1996年起,前1%家庭的教育开销增加了3.5倍,而普通中产没有变化。
美国私立小学的平均学费是10000美金左右一年,私立高中是15000美金左右一年,绝对高过当季款的大牌手袋。教育投入显然不属于炫耀性消费,甚至不是物质层面上的消费。它是无形的,长期的,但也是最昂贵的,普通中产无法支付的。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在《资本的形式》中提出了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文化资本是一种通过教育洗礼,历练而成的个人优势,与生活品味息息相关。建设文化资本就是美国精英阶层们巩固地位,封杀其他阶层上升的新手段。
奢侈品已经无法让他们有安全感,于是他们停止了普通中产也渐次加入的炫耀性消费行为,转而通过文化资本建设,在自己以及下一代周围构筑起一座坚实的壁垒,将他们与其他人彻底隔离开来。
这种“隔离”非常微妙,是是否有阅读《经济学者》(Economist)之类财经杂志的区别,是去超市购买加工食品还是有机蔬果的区别,是有无定期去健身房习惯的区别。
两个人或许穿着打扮不相上下,甚至普通中产会看起来更加富贵,然而一开口说话,一暴露自己的生活习惯,阶级之分高下立判。
在美国,订阅《经济学者》一年只需要几百美元,这不是一笔大的开销,但这是一种意识,也是一个标志,你是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教育背景与个人素质,决定了你会关注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作者在文中将精英阶层中这群“充满心机”而又高瞻远瞩,不惜一切代切投入下一代教育,一心搞文化资本建设的人,称为“有抱负阶层(aspirational class)”。
事实上,这群人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当下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有抱负阶层”。
前两天在搜狐教育上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我加入了个国际学校家长群,然后吓死了!》。说实话,看完我也被吓到了。
据文章里描述,一些国际学校小升初就要求考托福,小朋友四年级就在背托福单词。有个小朋友在北京一所国际学校,大家问小朋友的妈妈,小朋友是什么英文水平。这个妈妈平静的说,“我儿子小学二年级,去美国可以给我当翻译,他在修第二外语,每周会有20小时的第二外语课。”
我是从高中才开始接触托福单词,大一才开始学习第二外语的。不难想象,二十年后中国的人才竞争,会是怎样一番高手对决。
更关键的是,写这篇文章的“妈妈”,宝宝才1岁,然而她已经开始做打算。比你有钱有资源的人,还比你更努力,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
现在我们国家最富有那群人的下一代受到关注,大多还是因为花花新闻。但可以肯定,未来中国的精英阶层中,会出现越来越多像川普之女Ivanca Trump,巴菲特之子Peter Buffet这样的财富继承人。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国内的阶级固化,翻身很难,但当金字塔尖被这样一群人占领时,才叫真的没有机会。好在还没有,我们还可以努力。
想起另外一件事,这几年“直播”很火,不少网络女主播在这波热潮中赚得满盆满。她们中有很多之前没读过什么书,或者家庭条件原本非常普通。财富突如其来,大部分人花重金购置行头,把自己打扮成名媛贵妇的样子,好像从此变为了“人上人”。但她们真的实现阶级攀升了吗?
我听说其中有个女主播,把所有直播赚来的钱花在了去英国留学上。在我看来,她是她们中最有可能真正实现阶级攀升的一个,因为她领悟到了阶级与阶级之间,根本的差距是什么。
说起中国,很多人在说机会。我理解的机会是,美国的社会制度已经相当完善,既定格局很难再被改变,相比之下,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反而有更强的社会流动性,以及更多的可能。
中国和美国国情完全不同,但美国精英阶层们的消费行为依旧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至少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有钱人在做什么,把钱花在什么地方可以让财富保值甚至增值。
Richard Reeves今年6月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Stop Pretending You’re Not Rich,讲美国阶级固化的严重性。生活中更常见的,是那些咬咬牙去买一只好包,一双名牌鞋子的人。
这没有什么不对,但你要知道,你与你想要成为的那种人,相差的,真的不是几只包,几双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