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证券报
《中国证券报》是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全国性证券专业日报,是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证券报  ·  50美元、26分钟!AI模型训练大突破? ·  昨天  
天风研究  ·  天风2025年度策略 | ... ·  2 天前  
招商电子  ·  【招商电子】AMD(AMD.O)24Q4跟踪 ... ·  3 天前  
上海证券报  ·  房地产,重要信号 ·  3 天前  
中国证券报  ·  开工首日,A股冲上热搜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证券报

这些上市公司刚买来的“壳”,还没捂热又要卖掉?买的时候可能想多了……

中国证券报  · 公众号  · 证券  · 2017-10-23 21:45

正文

天天财经独家,速关注!


我是一首“壳”被玩坏了的诗~~


刚买来的“壳”

还没

捂热乎


上市公司

新控股股东

却又


筹划起

卖“壳”来

……

日前,步森股份就公告称,新控股股东刚入主一年多,公司控制权再次易主。


去年以来,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如火如荼。但新控股股东入主后,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借尸还魂”的如意算盘却频频落空,深陷“卡壳”泥潭。不少新控股股东不得不将手里的控制权进行二次倒卖。


业内人士表示,新控股股东入主后,收购第三方资产本身就困难重重,而一度被认为可以绕过重组新规的“三方交易”,如今更是受到从严监管。在此背景下,新控股股东在入主后能否“玩转”上市公司,一方面取决于新控股股东的实力和产业背景,另一方面取决于交易结构。


从“买壳”到“倒壳”


据中国证券报(ID:xhszzb)记者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至今已有近80家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易主。但是,很多买来后还没来得及把“壳”捂热的新控股股东,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谋划起卖“壳”来,像步森股份这样控制权仅隔了一年就再次易主的案例也开始逐渐增多。


今年9月26日晚间,博信股份公告称,公司控制权转让完成过户,苏州晟隽取代烜卓发展成为公司新的控股股东。这已是博信股份控制权近两年来的第二次转让,2015年11月25日,烜卓发展刚刚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从原实际控制人杨志茂手中取得博信股份控制权。


“倒壳”频频出现, 很大程度上是新控股股东的无奈之举。


北京某大型私募机构负责人

“其实‘壳’市场上纯粹的‘二道贩子’极少,绝大多数新控股股东入主后,是打算通过收购第三方资产推动上市公司转型,抬升股价后再伺机减持。但是,从实践来看,去年以来很多控制权易主的上市公司均进行过重大资产重组的尝试,但多数却以失败告终。”北京某大型私募机构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ID:xhszzb)记者。


以步森股份为例。去年8月上海睿鸷入主后,步森股份于当年11月确立了金融科技行业的转型方向,并于今年4月19日起停牌筹划收购第三方支付和金融科技信息服务资产。不过,今年9月29日晚间,步森股份宣布终止上述重大资产重组。在无法“玩转”的情况下,上海睿鸷只好倒手卖掉了步森股份控制权。


而“倒壳”其实也困难重重。


华泰联合证券董事总经理劳志明

“‘倒壳’的成交难度是很高的,因为‘一手壳’的取得就是溢价收购,‘二手壳’要实现获利退出的话,势必要在此基础上有更高的溢价,这样一来,它的成交难度相对于‘一手壳’是成倍增加的。”华泰联合证券董事总经理劳志明对中国证券报(ID:xhszzb)记者表示。


“如意算盘”频频落空


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把上市公司作为资产整合平台,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上市公司价值并抬升股价,之后伺机减持获利——这是大多数新控股股东入主上市公司的最初设想。


但是,这样的“如意算盘”为什么会屡次落空,乃至被迫“倒壳”呢?


华泰联合证券董事总经理劳志明

“如果自己有资产,只是不符合借壳条件,等符合借壳条件了再借壳,这样可以。但是,如果本身没有资产,而是向第三方购买资产,作为外行买到的资产很可能质量一般。而且,小体量的资产对股价的影响不大,没必要折腾;大体量的资产又要么想借壳,要么对股比的影响很大。所以,大也不行,小也不行,很容易陷入两难处境。”劳志明表示。


而在控制权转让中一度流行的“三方交易”,如今更是受到从严监管。


去年重组新规发布后,“规避借壳”的交易几近绝迹,“三方交易”却随即流行起来。


北京某大型私募机构负责人

“这种交易的特点是:向一方转让上市公司控制权,同时或随即向第三方收购,特别是‘跨界’收购大体量资产。这样的交易结构,一度被认为可以绕过重组新规。”前述北京某大型私募机构负责人表示。


证监会发言人

不过,今年3月24日,证监会发言人在例行发布会上针对之前4起类似方案被否事宜表示,在这样的交易结构中,上市公司在很短时间内不仅变更了实际控制人,还对原主业做了重大调整,在控制权稳定、持续经营能力等方面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比典型的重组上市更复杂多变,需要从严监管。


在此背景下,“壳买卖”变得更加谨慎,利益博弈也更加复杂。


今年10月,中超控股原控股股东中超集团在将控制权转让给深圳鑫腾华的时候,竟罕见地作出了5年的业绩承诺。并购专业机构“并购汪”对此表示,通过业绩承诺,深圳鑫腾华将自己与中超集团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会出现还未进行完重组、原控股股东/实控人就减持退出的局面。


新主实力和背景成关键


虽然大多数控制权转让后筹划的重大资产重组以失败告终,甚至被迫把“壳”倒卖掉,但是,通过控制权转让和重大资产重组使“壳”公司成功“借尸还魂”的案例亦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能否成功,一方面取决于股东实力和产业背景,另一方面取决于交易结构。


华泰联合证券董事总经理劳志明

“具有相当实力的产业资本在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后,更容易在资产整合上取得成功。因为他们懂产业,所以不但具有价值判断能力,而且还具有资产的整合能力。相反,很多收购方实力薄弱,收购资金甚至都是杠杆资金,这样一来,对后期的重组和股价的诉求就会很高,压力是非常大的。”劳志明表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