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肌腱脱位
指腓骨肌腱脱离骨-纤维管,常伴腓骨上支持带损伤。
急性腓骨肌腱脱位常被误诊为外踝扭伤、慢性腓骨肌腱脱位常被误诊为踝不稳
。
腓骨肌沟位于外踝后方,由腓骨远端组成。其前方是外踝后表面,内侧有距腓后韧带,后下有胫腓韧带和跟腓韧带,外侧有纤维软骨脊和腓骨上支持带 (superior peroneal retinaculum,SPR)。
图源:DOI:10.3113/FAI.2007.1034
腓骨上支持带从腓骨后下缘延伸到后下方并止于跟骨骨膜。腓骨下支持带起源于跗骨窦附近,在腓骨远端 2 ~ 3 cm 覆盖腓骨肌腱,与伸肌下支持带延续,对腓骨肌腱在踝关节水平的稳定性几乎不起作用。
远端腓骨表面覆盖着较厚的纤维软骨(纤维软骨脊),使得骨-纤维管深度增加 2 ~ 4 mm,且形状更适于容纳腓骨肌腱,从而促进应力分散。研究发现腓骨肌沟可呈现凹陷、平坦、凸出三种形态。
目前腓骨肌腱脱位分级沿用的是 Ecker 和 Oden 提出的分级系统。
-
Ⅰ 级:占 51%,腓骨上支持带连同骨膜从腓骨上撕脱,腓骨肌腱突破纤维软骨脊滑脱至假囊中;
-
Ⅱ 级:占 33%,腓骨上支持带和纤维软骨脊一起撕脱,肌腱脱位于纤维软骨脊下;
-
Ⅲ 级:占 16%,腓骨上支持带附着的皮质骨撕脱骨折,且肌腱移位至撕脱骨片下;
-
Ⅳ 级:最罕见,腓骨上支持带自后方止点处完全撕脱损伤,腓骨肌腱移位到腓骨上支持带外。
其中,Ⅰ 级脱位时不稳定,保守治疗可能成功;Ⅱ 级即使复位也不稳定;Ⅲ 级和 Ⅳ 级非常不稳定。
图源:DOI:10.1302/2058-5241.2.160047
急性者常有外伤史。慢性者可有复发性踝关节扭伤或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病史。常见主诉是外踝部不稳、疼痛、弹响等。
体格检查可发现外踝后方肿胀和压痛,较距腓前韧带相关疼痛靠上、靠后。急性者可于腓骨后缘触及捻发音。踝关节环转运动或者内翻、跖屈位背伸、外翻活动时症状和体征更明显。
平片和 CT 可能发现腓骨骨片撕脱(斑点征)。MRI 还可用于评估腓骨肌沟的形态及肌腱损伤。
外踝远端斑点征,与腓骨支持带撕脱有关。图源:DOI:10.1302/2058-5241.2.160047。
需要注意的是,平片、CT 和 MRI 是静态影像,无法发现偶发性脱位。
动态超声允许实时评估脱位时腓骨肌腱的异常运动,特别是配合踝关节内翻、跖屈位背伸、外翻活动,有助于发现 CT 和 MRI 假阴性静态成像结果。
患肢踝关节处于中立位时获得的轴位超声图显示腓骨远端 (F) 后方的腓骨长肌 (L) 和腓骨短肌 (B) 肌腱处于正常关系。图源:DOI:10.2214/ajr.183.4.1830985
患肢踝关节背伸外翻的轴位超声图显示腓骨长肌 (L) 和腓骨短肌 (B) 脱位,位于腓骨远端 (F) 浅表。图源:DOI:10.2214/ajr.183.4.1830985
腓骨肌腱脱位 (长箭头),腓骨骨膜炎 (三角箭头),腓骨支持带损伤 (*)。图源:DOI:10.2214/AJR.20.23964
图源:DOI:10.1007/s00132-021-04116-6
腓骨肌腱脱位的治疗分保守和手术治疗。根据
急慢性损伤、是否是运动员
来确定治疗方式。
急性脱位的非运动员可能尝试保守治疗,但有 50% 的概率再次脱位。保守治疗应包括使用石膏固定于轻微跖屈六周,六周后开始康复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不成功或慢性不稳定,建议进行手术干预。建议对急性或慢性脱位的精英运动员进行手术。运动员的手术治疗应常规包括腓骨肌沟加深法。
腓骨肌腱脱位的手术类型有:
③外踝腓骨肌沟加深法;
④骨阻挡法;
⑤肌腱重排法。
目前为止,尚无足够的临床证据表明某一类手术具有突出优越性,亦无最佳手术的共识。
腓骨肌腱镜于 1998 年由 Van Dijk 和 Kort 率先报道。研究证明腓骨肌腱镜微创手术亦可取得良好疗效,虽然技术要求较高,但缩短了患者恢复运动的时间。
图源:Coughlin M,Saltzman C,Anderson R,et al. 曼氏足踝外科学 [M]. 第 9 版. 唐康来, 徐林, 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