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氧叔本叔
探索美的终极奥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一日道|长寿之道 ·  昨天  
无时尚中文网  ·  H&M关键一年:核心指标悉数改善 ... ·  5 天前  
物道  ·  一次集齐6大法国风情名奢酒! ·  3 天前  
物道  ·  初三 | 灵蛇献瑞,吉运亨通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氧叔本叔

连刷10分钟,她的盛世美颜硬控我一整晚

氧叔本叔  · 公众号  · 时尚  · 2025-02-05 21: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分享了中式美学和古诗词的魅力。文章提到隔壁羊通过分享关于古诗词的内容引发网友共鸣,强调中国古诗词中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和别样魅力。网友用镜头重新解读古诗句,完成跨越千年的美育传承。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诗歌的三重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以及诗歌带来的美育力量。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中式美学和古诗词的魅力

本文分享了中式美学和古诗词的魅力,通过隔壁羊的分享引发网友共鸣,强调中国古诗词中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和别样魅力。

关键观点2: 网友用镜头重新解读古诗句

网友用镜头拍摄与古诗句相关的景象,让古诗词照进现实,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美育传承。

关键观点3: 诗歌的三重美

文章详细阐述了诗歌的三重美: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通过丰富的例子和诗句解读,展示了诗歌如何体现这些美。

关键观点4: 诗歌带来的美育力量

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优美的画面和深邃的情感,教会人们感受美、感知世界、创造美。诗歌带来的美育力量让人生命底色更加鲜亮,心灵更加丰盈。


正文

今天很多朋友都已经开工了,但蛇年春晚的中式美学仍然让氧叔持续上头。


今天来分享一篇隔壁羊的好文,讲一讲古诗词里的绝美中国。




与往届不同,本次非遗春晚主打一个青春活力,青春非遗


应该没有人不知道今年蛇年春晚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吧?


确实,这些年90后、00后已然成为非遗传承的主力军,凭借着天马行空的创意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赋予了非遗全新的生命力。


比如前段时间美国网友涌入小红书,众多博主们通过短视频平台上的精彩呈现,让老外们切身感受到了一波浓浓的中式美学震撼。


非遗火壶、汉服唐装、剑舞...一件件文化瑰宝徐徐展开,真的每一秒钟都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别样魅力。




这波强势的文化输出把洋人的惊叹拉满,甚至已经有不少外国友人认真学习中国的古诗词了




为此小红书还特地开辟出了人文“诗人号”专区,准备用古代诗人的人设开启新一轮中国文化推广。




毕竟,有什么比古诗文更能传递中国的厚重历史与秀美山水呢?


就像前段时间,有位网友拍到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具象化,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


@一个人失眠



好多人在评论区也纷纷分享自己拍下的诗,让古诗词照进了现实。


这一刻,教育似乎完成了闭环,羊就知道我们以前背的古诗没有一首是白背的!


原来语文课本里的每首诗,都是为我们预装的审美系统,那些年我们为默写犯愁的诗句,终将在某个时刻突然苏醒。





古诗词里的中国有多美?




在我国五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无法统计的诗歌,仅见诸于文字流传至今的古诗古词,恐怕就有数十万首(篇)之多


光说我们小学初中高中12年的语文教材里就有约230首古诗词。试问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有如此丰富的诗歌文学遗产呢?


这些古诗词宛如熠熠星辰,闪耀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思。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偶然捕捉到与之契合的景致,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同赏一方天地。



山水卷·水墨狂想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Coisini zzz摄于山中清晨



起从水面萦层嶂,犹似帘中见画屏。——白玉蟾《水村吟雾》


@七濑狐狐摄于桂林穿山公园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民谣摄于江西九江庐山瀑布



江河卷·天地入怀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珙《题龙阳县青草湖》


@陈帆fotochen摄于云南泸沽湖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爱吃白鼠的猫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邱菇凉摄于江西



田园卷·岁月生香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懿笙阿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似花瓣一样摇曳摄于杭州太子湾公园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


@陈帆fotochen摄于安徽卢村



边塞卷·铁血丹青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北朝民歌《敕勒歌》


@小阿孚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深瞳客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面会菜摄于甘肃省嘉峪关



生灵卷·花鸟虫鱼


苔痕上阶绿。——刘禹锡《陋室铭》


@花开富贵的橘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Augenstern摄于济南趵突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kong☁️



这些被网友镜头重新解码的古诗句,完成的不正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美育传承吗?


当小学生指着晚霞惊呼"半江瑟瑟半江红",当网友用短视频展示"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东方美学。


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美育,早在我们牙牙学语时,便以诗为舟,载我们航向了精神的桃花源。




原来语文课本早就给了我们最好的美育




以前总有人说中国人缺乏审美,殊不知,语文课本早就将最好的美育馈赠给了我们。


五千年文明长河冲刷出的文化河床上,《诗经》的露珠尚未蒸发,唐诗的月光仍在流淌,宋词的松风继续翻卷,元曲的市井烟火始终温热。这些被光阴包浆的文字,早在我们摇头晃脑背诵时,便为灵魂镀上了审美的釉色。


这些文化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是我们向世界递出的绝美名片,更是一堂堂生动至极的 “美育课”。


诗歌绝非冰冷的文字堆砌,它的美,大致可归结为三重,口中有声,眼中有象,心中有情。



口中有“声”——语言美


诗歌的第一重美首先体现在语言精炼,富有音乐美


诗歌语言的高度精炼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不但是每句话,甚至是每个词、每个字,都要有相当的表现力。


李煜《相见欢》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仅9个字就生动地表达出离愁的纠结,情感精炼而深刻,令人过目不忘。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仅仅用28个字便不加修饰便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将游子的思乡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陈帆fotochen



而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一个指它的鲜明的节奏,另一个指它的音韵和谐。


为了充分体现诗歌的音乐美,除了散文诗外,其余都是分行排列的,诗句大体整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小糖喵喵摄于九寨沟芦苇海



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更加严格,基本是按照一定的格律写成的,如根据每首诗的句数多少分为律诗、绝句。律诗限定为八句,绝句限定为四句


从字数上分,律诗又分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同理,绝句也分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和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五言律诗@垚是如此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七言绝句@我爱学习不定爱我



这样做,是为了突出诗的节奏感,造成一种整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和记忆。


除了句数、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外,诗歌还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使得诗歌声、调、韵的和谐配合。


这样可以让诗句音调随感情发展变化抑扬和有规律的长短不同停顿,读起来悦耳动听。


当我们念出《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便会感受到文字律动间的悠扬之美。




当我们咏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仿佛月光也随音调倾泻下来。


诗歌的美,始于口中那抑扬顿挫的节奏,穿越时空,传递着古老的情感与思想。



眼中有“象”——意境美


诗歌的第二重美,在于它营造的意境。


所谓诗的意境,就是指诗中所描写的典型景物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高度和谐的统一,达到一种所谓“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在这种艺术境界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因而让人受感染、受教育,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