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旭,2011年由部队转业到常州市天宁区司法局雕庄司法所工作,在基层工作了13年。
回顾2024年,作为一名深耕在基层一线的司法行政工作者,我带领大家坚持“三化”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擦亮“法治雕庄·‘庄’点一新”工作品牌,让法治春风飞入万千百姓家。
多年的司法行政工作经验告诉我,努力提升群众法治意识的重要性。2024年以来,我们通过密切联系群众日常生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法律知识,在润物无声中提升法治素养。
我们立足街道已有司法所办公用房,在全面建成“矛调中心”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法治元素和法律供给,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法律服务就在身边。
利用公园人流量大、宣传效果好的优势,建成大运河法治文化公园,实现法治元素与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目前已辐射服务群众5万人次;把法治长廊、石刻等与原有绿地、小道、走廊、凉亭有机结合,用最简洁、最通俗的语言讲述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结合“公益5号”、直播讲法、游览参观等活动让群众在公园休闲健身时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
在街道所辖7个村(社区)以及万都金属城、中村物流园等商圈建立法律服务室和法律服务站点,构建法律供给、矛盾化解“5分钟服务圈”。
社会治理过程中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人民调解至关重要,“明理止纷、事心双解”是我孜孜不倦的期待和追求。
2024年以来,我们协力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体系,在“一站式”矛调中心开辟涉企解纷“绿色通道”,建立1个“法治暖企”工作室,在
万都商圈
、中村物流园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置两个人民调解工作室,设立“服务联系点”、“知识产权保护室”、涉企专属网格党群直通站3个,行业调解委员会4个,促进矛盾纠纷分类分流有效化解。
返聘公道正派、群众威望高、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的老党员、退休干部等为专职
人民
调解员。2024年,司法所吸纳1名退休警官、1名老村支书担任专职调解员,积极对接法院、检察院、仲裁机构,推动形成多元调解工作格局。
城市建设发展中辖区财产继承、父母赡养、婚姻家庭等家事纠纷数量呈现增长态势,为此,我们努力培育建立个人调解室,持续增强“老盛调解”“汤亚平调解”等个人特色调解品牌影响力,积极培育打造涉企矛盾、商事调解品牌,探索建立“物业调解”组织,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我们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完善法治宣传教育格局,努力让法治沁润民心。
延伸公共法律服务触角,以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主干”,以大运河法治文化公园普法阵地、商圈法律服务站点和
7个村(社区)法律服务室
为“分支”,完善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点体系建设,构建“一中心、三点、七室”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架构。
加大对农民工、“一老一小”等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力度,降低受援门槛,简化办理流程,提供高效服务。组织村(居)法律顾问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提供法律服务,引导群众依法维权。
发挥“名优律师”、村(居)法律顾问和“法律明白人”作用,开展普法讲座,提供法律咨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类涉法难题。进一步深化“产业链+法律服务”,组织“名优律师”进村入企,通过走访座谈、发放风险提示、授课辅导等方式,查找法律风险,提出建议意见,为辖区产业链企业常态化提供公益法律服务。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砥砺前行,未来可期。扎根基层,心怀法治,我们将继续坚守法治信仰,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诠释法治为民宗旨,为推进基层法治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