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是给日本家庭造成沉重的额外教育负担。由于学校教育宽松,学生“吃不饱”。现在的日本,造成了校外补习班(私塾)迅速发展极度膨胀。根据日本对高中毕业生的调查,考上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一流高校的学生,上过补习班的比例高达85%以上。也就是说,不上补习班就上不了好大学。
日本各种补习班因为“宽松教育”的推行,得到迅猛发展,而这背后就是造成日本家庭对孩子教育支出大幅增加,根据文部省的统计,2014年日本学生的“学校外教育费”平均达到学费总额的50-70%。
这进一步说明宽松教育造成公立学校教育水平和质量大滑坡,公立学校的作用弱化,而没有条件上补习班的孩子,考上一流大学的机会非常渺茫,造成日本社会进一步固化。
意识到宽松教育出了问题的日本,在2011年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了小幅调整,2013年使用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不再实行宽松教育。
2016年8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了一条消息,2020年将在全日本小中高学校实施的新“学习指导要领”,将会大量增加学校课程的课时和内容。这个等于宣布日本彻底的放弃了“宽松教育”,重新回到高强度学习的轨道。
我们从日本的案例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在日本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年代,正是一代代不断的高强度学习造就出来的日本学生,不断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进入日本企业之后,勤奋努力,高度自律,创造出大量创新汽车和电子产品,带动日本工业走向巅峰。
在2000年以后日本涌现出十几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都是在日本实行“宽松教育”之前的所谓“填鸭式教学”教出来的学生,谁说他们没有创造力?
而在日本经济逐渐趋向于顶峰之后,日本不断开始所谓“减负”的宽松教育走向,反而造成新一代的学习欲望,竞争能力大幅下降。
2018年2月10日期日本《东洋经济》杂志发表了题为“大学崩溃”的特辑,大篇幅报道了日本大学面临的危机等,指出日本的科学研究在过去十几年年间无论从质还是从量来说都在急剧下落。主要发达国家中只有日本科技论文全球排名下跌,从1993年以来的第2位跌落至2013年至2015年的第5位,高引用的论文数量也同期从第4位跌至第10位。
没有高强度的学习,哪来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
很遗憾,现在我国的减负大方向,就是在重走日本的路。

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
我们为什么不能减负,为什么不能被“快乐教育”迷惑?
1:减负只是减了公立学校,减少在校时间,降低课程难度,取消成绩排名,取消奥赛等,其实是极大的降低和弱化了公立学校的地位和作用,而私立学校,贵族学校,知名校外培训机构则得到迅速膨胀的空间,我们要做的是把一个国家的教育能力建立在公立学校,而不是私立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和家庭。国家往后退了,责任会转移到家长和家庭身上。
在教育建立在公立学校,可以极大的提升教育效率,让孩子晚几个小时放学,在学校一个老师可以管理三十个甚至五十个孩子,而让学生早早的放学,却让三十个家庭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不只是老师教授学生一对多的效率更高,学生在一起学习也可以互相促进,在学生在学校多呆一段时间,进行统一的学习训练,看起来老师的劳动量增加了,但是可以极大的提升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对于老师,我赞成提高薪资标准,以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进入。
另外公立学校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可以极大压缩校外培训机构的生存空间,降低家长们进行教育竞赛的成本,高质量的学校教学,可以将家长们从校外教育竞赛中解救出来,这才是我们该要发展的方向。
2.统一教学质量,提供平等的教学机会,给予底层上升的希望。减负的结果把教育孩子的任务推到家庭一边,事实上是对底层孩子最大的不公平。因为底层孩子的父母们,其眼界,能力和见识总体是和中产和富人父母们存在差距的。
作为一个县城平民家庭,我读初中的时候成绩是很好的,但是家里面条件不太好,因此一直想以后能找个好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和某个同学聊天,该同学跟我说起他认识一个人,读了中专之后被定向分配到机场工作,待遇很好有1500元一个月。
这个月薪对当时的我来说简直是有致命的诱惑,因为我妈妈一个月工资只有三五百元。于是我回家对父母说我中考之后不想读高中了,反正读完高中读大学以后不也是找一份好工作吗,我想去读中专之后直接找工作。

日剧《龙樱》
幸好我父母都是高中毕业生,力劝我不要乱想,好好读高中参加高考,不要去读中专,我只好作罢。如果我父母没有自己的见解,在人生道路关键选择上支持我去读中专,那今天我的命运可能完全是两样了。
要让底层孩子有机会上升,国家和公立学校必须要负起责任,作为光明道路的指引人,同时作为训练者提供高质量教学,让不是让底层孩子依赖自己父母提供教学,不能依赖底层孩子纯粹靠自己的父母指引人生道路。
越是往底层,父母提供良好教育环境的可能性越小,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父母们是什么样,我想每个扶贫干部内心都有些体会。我有一次,路过深圳某城中村,路边一个铁皮棚子的便利店,里面两个穿着校服的少年在帮父母看店,看店的过程两个人就在玩手机打游戏,而且还抽烟。
他们这个时间要是呆在学校学习该多好!
孩子们在学校呆的时间越长,公立学校教育水平越高,孩子们在总体接受的教育上就越平等。刘强东小时候家庭就极为贫困,学校教学质量也不好,如果他也是在小学和中学下午三四点就放学,我想对他以后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绝对没有帮助,今天也不会有京东的诞生。
3.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不要让孩子们小时候别人孩子在学习的时候,自己却在“快乐”的长大。小时候不对孩子进行严格训练,让他长大后走向社会才发现生活的残酷,在我看来这跟一支军队不对新兵进行严格训练就让他们上战场没什么区别。
刚来深圳的时候,工厂在生产某电子产品,我天天呆在产线,我至今仍然记得产线上的普工小弟对我说的话“早说当初我也多读点书,不然我现在也可以穿白衣服”,那个时候普工穿的防尘衣是蓝色的,管理人员穿白色的。
实际上,从小没有经历过努力奋斗,刻苦学习的孩子,不只是进入一流大学的机会渺茫,而且长大后往往做事不能坚持,半途而废,浅尝辄止,接受挫折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也很差,在职场缺乏竞争力。
在深圳,各种课外兴趣机构多如牛毛,篮球,游泳,跆拳道,吉他,你和老师聊一聊就可以发现,凡是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的,能够在疲劳和辛苦中还能坚持练习的,往往都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第四是要正确的理解“快乐的童年”。减负常见的理由是,要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童年,然而我想说,把学习看成是负担,这是完全错误和狭隘的理解,快乐仅仅限于课外活动,看电视,玩游戏,放风筝,同学聚会之类么?
通过努力考试考好了,获得名次提升,真的也会很快乐啊,谁说用功读书就没有快乐的童年?说努力学习就会不快乐的人,有体会过老师当堂宣布你获得年纪第一名是什么感觉吗?

电影《垫底辣妹》主人公边骑车边背单词
通过自己或者集体的努力获得成功,这样得来的喜悦感才是最强的,通过刻苦的集体训练获得篮球比赛名次,通过学习学会用吉他弹奏自己最喜欢的歌曲,通过不断练习击败全市的学霸成为物理和数学竞赛奖牌。通过学习演讲技巧获得当着数百人甚至数千人当众讲话的能力。孩子通过努力和练习,在竞赛中获得成绩的兴奋样子,对他自己也是伴随一生的美好回忆。
在奋斗,努力,团队合作和竞争中,获得的快乐,喜悦,悲伤,沮丧,都将是孩子的财富。没有孩子会长大后后悔自己当初付出的努力,因为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最近,在全国一些城市,也在开始逐渐认识到减负的负面效果,开始自行进行纠正,2017年12月,成都的家长们就纷纷为成都教育局叫好。因为成都市教育局透露,该局近期将出台文件,实施小学学生延时至18时放学,以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模式,在延时时段开设免费兴趣小组,缓解“家长上班接孩子难”的痛点。消息一出政策“未行先热”,迅速引起各方关注。
不过有意思的是,除了家长们兴高采烈以外,竟然成都很多公司企业也很高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工会主席程述森介绍说,华西医院职工对孩子托管需求率达到了86.57%,小学生阶段所占比重达到84.45%。“教育部门的适时调整,一定程度上是对我们的减压。”这充分说明,学校减负,增加的是家庭和企业的负担。
当然了,在《工人日报》的报道里面,也出现了“快乐教育”的信奉者,私营业主刘女士就对延时放学提出了保留意见。她表示,不能总是站在大人角度思考问题,也要顾及学生的感受,“孩子几乎全天都在学校里生活,18时放学意味着晚饭也要在外面解决。另外,孩子回家后还有作业要完成,如果在课后托管的时间里,又给安排音乐、美术等课程,孩子实在是太辛苦了。”
下午六点放学,在此之前的三点半到六点在学校学习音乐,美术等课程,她就觉得“孩子太辛苦了”,“要顾及学生的感受”。要是你孩子的感受是不想上学呢?
周杰伦有一首歌,是他自己写的歌词,我觉得很有意义,我相信这也是他对自己小时候成长的总结,他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呢,长大以后又是如何看待当初妈妈没有顾及自己的感受呢?这首歌里面其实写的很清楚。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为什么别人在那看漫画
我却在学画画对着钢琴说话
别人在玩游戏
我却靠在墙壁背我的abc
我说我要一台大大的飞机
但却得到一台旧旧录音机
为什么要听妈妈的话
长大后你就会开始懂了这段话
长大后我开始明白
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
飞得比别人高
将来大家看的都是我画的漫画
大家唱的都是我写的歌”
“你会开始学其他同学在书包写东写西
但我建议最好写妈妈我会用功读书
用功读书怎么会从我嘴巴说出
不想你输所以要叫你用功读书”
说真的,为了国家的未来,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
后记:
很多读者问这篇文章为什么昨天删除了,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压力?不是,并没有,文章是我自己删的。
此文中的论据,关于日本三次减负的具体内容(大约800余字,占全文10%)引用了某媒体的报道,昨天晚上知乎用户Chivn在微博上@我,说其实这是他两年前发布在其知乎专栏文章的一部分,是其对某篇日文文章的翻译,我的文章中进行引用未注明来源,涉嫌侵权。
我立即登录知乎查看,知乎专栏名为 Chivn,找到了他两年前刊发的文章,确认情况确实如此,这让我感觉很惭愧,寝食难安,因此我昨天晚上立即先删除了文章。在此我郑重的向Chivn表示道歉!
Chivn的知乎专栏地址如下:
https://zhuanlan.zhihu.com/buzhidaoderiben?author=chivn
由于此篇文章我认为很有意义,经过今天白天和Chivn友好沟通,文中涉及日本三次减负具体内容的引用部分,我提出支付相关费用以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获得Chivn同意引用,现重新予以刊发。
另:这篇文章3月4日发表后,针对本文内容,《中国教育报》于3月5日和6日连发两篇评论,名为“两会谈谈减负系列评论”。其中3月5日的系列评论之一开头是这样的: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大力呼吁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并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扎实推进减负。但也有个别家长对此不甚理解,提出‘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观点。该如何看待部分家长此种观点和诉求,对于减负应该达成怎样的共识?本刊从今天起推出‘两会谈谈减负’系列评论。”
看了两篇评论,我有点一声叹息,第一篇评论的复旦大学副教授说,“造成了诸多认识误区,比如,政府是在推卸责任,“减负”是在“减责”。这种认识误区,把政府责任与社会、家庭、教师等各类主体的责任混同,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政府“减负令”才是增加负担的罪魁,而忽视了各类主体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很显然,副教授认为减负不是增加负担的罪魁。
第二篇评论的中国教育报记者,“从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出发来批评甚至否定“减负”,批评者也应负起应有的言论责任,否则可能诱导人们对教育产生错误认知,并可能由此作出不当的教育选择。”
真的有一种手握真理的感觉,我很疑惑,希望国家不要减少在校时间,不要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取消排名激励,不要取消竞赛,希望孩子们能在公立学校接受足够质量的教育,从课外补习竞赛中解脱出来,这些希望会让人们产生什么错误认知,会让人们作出什么不当的教育选择?
总的来说,就《中国教育报》的这两篇评论来讲,基本是一个导向,减负是正确的,对减负的批评是错误的,这也基本反映了目前我国教育的走向和态势,仍然是在不断走向减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