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注册风险管理师
这是风险金融行业最顶尖、最精粹的公众号,有专业的团队运营,13万人的粉丝群体;中国注册风险管理师协会(CIPRM)是风险管理行业的先驱者,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制定风险管理标准,做行业的引领者。协会官方网站:www.ciprm.org。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注册风险管理师

如何牵住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牛鼻子”?

注册风险管理师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12-26 09:22

正文


防范化解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 近年来,在金融监管部门强监管政策作用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各种金融乱象得到了初步遏制,一些重点风险得到有序处置,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风险处于收敛趋势,但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风险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特别是面临复杂严峻外部环境的情况下,一些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隐患仍然比较突出,我国金融体系还存在脱实向虚、直接融资比例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等深层次结构性失衡问题,这些都要求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要往深里走

更加注重在精准识别预警风险上下功夫


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审计要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类风险隐患揭示力度。“防未病”的职责定位要求国家审计必须提高对经济社会运行中风险的识别能力,面对风险隐蔽性、复杂性、传染性等特点,在精准识别风险方面注重发挥好国家审计独立性、专业性、综合性的优势,增强审计发现风险点和各类问题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一是贴近金融市场感知风险。 审计既要坚持宏观管理部门的定位,也要善于下沉到各类金融机构,贴近金融市场一线,系统思考研究,从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摸清金融风险的底数。


二是运用好大数据分析的优势。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业积累了海量数据,各类金融风险蕴含在金融数据中。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数据的采集力度,同时综合分析各类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新型技术开展审计,加强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提高感知经济社会运行风险的能力,对经济社会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的整体情况及时作出整体、综合判断。


三是发挥好综合性优势。 相对于金融监管部门,审计能够把各类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和各类金融业务综合起来穿透分析,从金融全链条揭示风险;而且审计机关除了开展金融审计外,还能够通过各类审计业务揭示和反映金融风险。审计要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势,对同一个问题善于从多个层面、多个侧面切入,从多个部门的视角研究分析。这个过程中坚持用运动、发展的眼光看待风险,注重跟踪金融风险的变化,及时评估、深入研究,把握金融风险新的特点和趋势。在对传统金融风险持续跟踪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审计触角广泛、反应快速等优势,揭示金融在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对有可能会形成重大风险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感知力,及时发出预警。


更加注重牵住系统性重大风险这个“牛鼻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集中力量,优先处理可能威胁经济社会稳定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审计中要坚持底线思维,把握好全面审计和突出重点的关系,抓住“重大”这个关键,盯紧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风险,优先揭示和反映可能会形成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风险隐患。


具体来说, 一是继续跟踪揭示重点领域的“灰犀牛”风险。 对国有企业去杠杆、银行不良贷款、债券违约等方面存在的风险隐患仍须重点关注,对资金链和担保链风险做好监测;影子银行风险更具有全局性影响,与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等均有关联,必须继续通过审计揭示推动稳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是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的交织,党中央已多次强调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也下了很大决心解决,审计机关要在审计中揭示问题,推动地方政府严格落实中央关于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指示精神,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非法集资、利用互联网搞虚假P2P、乱办金融场所等非法金融活动风险如不能得到有序化解,更容易对社会稳定等产生重大影响,必须早发现、早预警,推动早处置。


二是着力反映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方面存在的缺陷。 金融机构的合规经营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更加基本的防范,金融机构比外部监管部门掌握的关于金融机构内部信息更完善,对其自身内部蕴藏的风险更熟悉,感知更早。从近年来爆发的风险来看,很多都是因为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机制不够健全完善造成的。

三是更加重视外部冲击风险。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扩大,外部冲击的潜在风险比较突出,国际风险可能向国内传染,这些潜在风险一旦形成现实风险基本都是影响全局的系统性风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对此,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做好系统深入研究,提升审计能力和水平,加大对汇市、跨境资本流动等情况的审计揭示力度,及时加以防范

四是关注金融基础设施安全问题。 金融领域的支付、结算、清算、登记、交易等设施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承载金融资源、交易、活动、运行的道路桥梁和高速公路,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业的高效、安全运行高度依赖金融网络和信息系统,必须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高度重视金融基础设施安全。审计中必须高度关注,推动金融网络和信息安全。


更加注重在推动化解风险上履好责


审计既要善于揭示问题、发现新情况,更要善于研究分析,推动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整改,促进处置风险、化解风险,促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审计要通过揭示金融市场主体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的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推动其健全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治理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长效机制,促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增强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 审计要分析形成金融风险的体制机制性原因,理顺一些涉及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性的金融管理体制安排,提出针对性审计建议,促进补齐监管制度短板,从根源上促进化解重大风险。 审计在揭示和反映风险时,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对于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生搬硬套地进行定性,要综合评判,让审计评价更准确客观、问题定性更令人信服,保护金融从业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促进其积极防范化解风险。


更加注重各部门各层次的统筹协调配合


当前主要加强三个层次的统筹协调。


一是通过审计促进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统筹协调 ,既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各金融领域的协调,也包括中央和地方金融管理的协调。



二是审计要与金融监管部门做好协调配合, 审计不是替代金融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和金融机构风险防控的责任主体地位,而是作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第三道防线对金融管理部门及其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监管政策、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各项防范风险的政策进行再监督,通过审计与金融监管部门相互促进、协调配合,形成监督合力。 审计中对于金融监管部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出台的政策执行了没有、落实得怎么样、有没有实现既定政策目标做出评价,对于监管政策与实际是否协调、有无改进和完善的空间及时跟进,检查制度设计是否存在缺陷,评估政策效果、堵塞漏洞,促进监管部门对政策进行及时、适当的调整,进而促进更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三是树立审计工作一盘棋思想,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形成合力。 审计具有综合性,风险具有宏观性,揭示和反映重大金融风险不能仅仅盯着金融部门,还要看到企业部门、财政部门等其他行为主体,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也存在交叉和互相强化的可能,且防范化解风险还需要与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结合起来,要求审计机关财政、金融、企业等各业务部门做好统筹协调,加强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统筹融合和相互衔接。 各级审计机关之间也要做好沟通协调,加强审计信息和成果共享,加大审计力量整合力度,以利于更加全面地将金融体系中蕴藏的普遍性、典型性重大风险揭示出来。 此外,审计机关在审计时还要注重运用内部审计的成果,充分形成监督合力。


作者: 鲍朔望 审计署党组驻上海特派办分党组书记、特派员

转自: 风险管理智慧

往期 精彩 回顾

风控,控的是什么?

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探析

实用干货:舞弊调查的8种询问技巧~

探索新时代内部审计创新发展之路

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合规管理到底有什么区别

Q: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版权声明: 本公众号致力于好文精选、精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