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置顶/设为星标吧
说起杨振宁,很多人都对他存在着非议。比如说他不爱国,又比如他的那段忘年恋。
嘴上对他人肆意评论总是特别容易的,因为不耗时耗力。但是,当你真正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你一定会为你曾说过的话而感到有愧。
一周之前,《杨振宁的最后一战》刷爆全网,引起巨大争议。今天,我就来说说杨振宁吧!
“有的人说他比霍金厉害,如果他真那么牛,为什么我不知道他?”
“在祖国最困难最需要他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回来,还加入了美国国籍。”
“现在中国发展好了,他又加入中国国籍,回清华大学养老圈钱,太鸡贼了。”
不但没被过誉,他反而被大多数人低估了。上面这张照片,是当今国际物理会议后的集体合影,与会者都是当今著名物理学家们,比如“夸克之父”盖尔曼。
但被大家一致推举站中间C位的人是谁?
正是杨振宁。
可见杨振宁在当今物理界的地位。
很多人可能会问:“既然杨振宁这么牛,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他?”
因为他研究的东西,我们在生活中不会直接接触。
因为他研究的东西,我们普通人一般也理解不了。所以,他的学术成就注定很难被传播。下面我来简单科普一下。
在说杨振宁的学术成就之前,我先来说说“路径依赖”。在牛顿时代和之后的200年,物理学家是怎么做研究的?
通过实验发现规律,最后用数学公式来解释此规律(找到对称性),牛顿三大定律就是这么得来的。
当时的物理研究几乎都这样:反复实验—发现规律—找到对称性。这种研究方法非常好,但越是好方法,就越容易让后来者产生“路径依赖”。
所以这一套研究方法,也限制了物理学的发展,直到一个人横空出世,这个人就是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在做物理研究的时候,碰到了一系列大麻烦,无论怎么做实验也解决不了。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我能不能换一种研究方式呢?我可不可以先找到对称性,再根据对称性推导出理论,然后再用实验来证明它。”
大家都在走老路的时候,爱因斯坦选择了一条新路:找到对称性—建立理论—实验证明。
正是打破了对前辈大师的路径依赖,爱因斯坦发现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在说杨振宁之前,我再来说一个名词——宇称守恒。“宇称,就是指一个基本粒子与它的镜像粒子完全对称。”
人在照镜子时,镜中的影像和真实的自己,总是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包括容貌、装扮、表情和动作。
同样,一个基本粒子与它的镜像粒子,所有性质也完全相同,运动规律也完全一致,这就是宇称守恒。”
在杨振宁之前的物理学大师,包括费曼、泡利、朗道等,在研究遇到瓶颈的时候,都不愿意假设宇称不守恒。
这时杨振宁和李政道站出来,打破了路径依赖,于1956年发表了论文《对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这一发现有多牛?诺组委立马把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杨振宁和李政道。1956年提出宇称不守恒,1957年即获得诺贝尔奖,这个获奖速度,在诺奖史上创下纪录。
“它影响了整个物理学界的方方面面,是囊括了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物理的一个基本革命。”
宇称不守恒虽然牛逼,但并不是杨振宁最重要的成就,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规范场论”。
在说“规范场论”之前,我来说说“大一统理论”。“大一统理论”是什么?
这个宇宙中存在着四种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物理学的终极目标,
就是找到可以统一解释这四种力的理论,从而揭开上帝创造世界的秘密。
可以统一解释这四种力的理论,就是“大一统理论”。谁能建立“大一统理论”,谁就能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这300多年来,先是牛顿发现了引力,接着麦克斯韦降服了电磁力。
麦克斯韦降服电磁力后,问题出现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牛顿力学框架居然是矛盾的。
大家议论纷纷,不知所措。这时爱因斯坦站了出来:“他俩谁都没有错,只是需要升级一下。”
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这个理论很好地安置了电磁力,爱因斯坦随后又提出广义相对论,这个理论很好地安置了引力。
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归化下,引力和电磁力可以愉快地玩耍了。显而易见,接下来物理学最重要的任务,就用把引力和电磁力统一了。
可爱因斯坦穷尽了后半生,也没能完成这个统一大业。不但没完成统一,还诞生了另外两个“贼寇”——强力和弱力。
随着实验仪器的进步,人们撬开了原子核,在原子核内部发现了两种新的力:强力和弱力。
强力就是把质子和中子结合在原子核中的那种力。弱力就是让原子核发生衰变的那种力。所有物理学家对此一筹莫展,连如何描述它们都不知道。
这时候,一个人横空出世,给迷雾重重的物理学指明了方向,这个人就是杨振宁。
杨振宁带着学生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宇宙中存在着四种力,除了引力之外,规范场论统一了另外三种力,朝着“大一统”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
规范场论的核心是“杨-米尔斯方程”,这个方程有多牛?
有7个诺贝尔奖,是直接利用“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有几十个诺贝尔奖,是和杨振宁提出的理论有关;还有6个“数学界诺贝尔奖”,也是研究“杨-米尔斯方程”得到的。
杨振宁的几大研究,几乎奠定了整个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这样评价:“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一是相对论,二是量子力学,三是规范场。”
美国声誉卓著的鲍尓奖,在给杨振宁颁奖时评价说:“这个理论模型,已经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成就比肩,并必然将对未来产生可相提并论的影响。”
2000年的时候,全球著名科技期刊《自然》,评选了人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二十位物理学家。这个榜单,霍金并没有入选,但杨振宁入选了,而且他是这个榜单里唯一在世的物理学家。
与他一同登上这个榜单的其他人,全部都是已作古的大牛,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薛定谔,波尔……杨振宁被过誉了吗?没有,他一直都被低估了。
非常爱。可能很多人会问一个问题:“在中国最困难最需要科技人才的时候,钱学森、邓稼先等人都回国了,他为什么不回来,还加入了美国国籍?”
1922年出生的杨振宁,从小就是一个学霸,16岁那年,他以全国第二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是西南联大招收的年龄最小的学生。
1945年,他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去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随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备受西方列强打压和封锁,科技发展举步维艰。在这个时候,钱学森、邓稼先等人先后回到了中国,但杨振宁没有回来。
第一个原因
——“在美留学期间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禁止在美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回中国。”
那为什么钱学森、邓稼先等人回国了呢?“为让钱学森、邓稼先等人回国,中国政府想了很多办法。”
那为什么中国政府不帮杨振宁想办法呢?“因为钱学森、邓稼先是搞应用科学的,回国研究导弹、研究原子弹,是可以帮上大忙的。
但杨振宁是搞理论物理的,在当时中国极其落后的实验条件下,杨振宁回国不但没有用武之地,还会影响他的学术理论研究,与其这样,还不把他留在美国。”
钱学森贴身警卫员,曾经问过钱学森一个问题:“为什么杨振宁没有回国?”
钱学森这样回答了一句:“是国家要他留在国外,他在国外的作用远比国内大。”
是啊,如果当时杨振宁回了国,世界上就不会有“宇称不守恒”和“规范场论”了,这对于人类来说将是多么重大的损失!
不回国也就罢了,为什么要放弃中国国籍而加入美国国籍?
1945年他赴美留学的时候,持的是“中华民国护照”。1964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时,并没有抛弃“中华民国国籍”,而是选择了双重国籍。
1996年,杨振宁做演讲时,主持人介绍他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了,杨振宁立即举手加了一句:
“那时我持的是中国护照!”
很多人可能还是会说:“但他毕竟选择了美国国籍呢?”
杨振宁为什么要选择美国国籍?“因为我经常要出国交流和访学,但持中华民国护照出国会受阻。”
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后,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了中国国籍。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的身体里仍然循环着我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1971年的一天,杨振宁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之前美国公民的护照上,有几个不能随便去的国家——古巴、北越、北朝鲜、中国。但那天的报纸里说,中国从里面取消了。”
于是在第一时间,杨振宁就决定回中国看一看,于是他成了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在北京饭店的房间里,杨振宁看到了一副对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我昼夜不停地看这副对联,又看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我豁然认识到,我应该尽一份做桥梁的责任。”为了做好桥梁,杨振宁在四方面煞费苦心。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发起参与了保钓运动。他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
1977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杨振宁自己掏腰包,在《纽约时报》上刊登全页广告——“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
全文用英文发表,旁边加了八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要求美国政府放弃孤立中国的政策,尽快同中国建交。
杨振宁的国际声望实在是太高了,所以他几次回国,也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每次他回国之前,中国政府都要求他列一张会见名单。杨振宁列的很多人,
因为只要会见后,这些人就不再被关押,有些甚至可以继续从事和科学相关的工作。邓稼先就是因为在会见名单中才被放回北京的。”
杨振宁在纽约组织成立了“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成立的目的,便是帮助中国学者到美国学习访问。”
在杨振宁的推动下,一千多名中国高端学者得以到美国深造,归国者有多位当选中国两院院士,其中包括后来的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复旦大学校长的杨福家,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谷超豪等。”
中国学者到美国深造的资金,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杨振宁凭借自己的声望募集来的。
亿达青少年发明奖,是杨振宁募钱成立的;吴健雄物理奖,是杨振宁募钱成立的;陈省身数学奖,是杨振宁募钱成立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讲过一件事情:“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中心开的很多次会,资金都是杨振宁募集来的,有一次他怕他们把美元换不开,就把钱都换成一捆捆的20美元。
还有一次我特别感动,那时候我还在美国,他妹妹来找我,说你看杨先生又开车自个儿去了,到纽约,到China town去演讲。我说干嘛,她说捐钱去了。她说他还发着烧,还发着高烧,自个儿开车,因为那些有钱人来了,他得赶紧过去跟人家要钱。”
有一年,院士莫伟,给时任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写了一封信:“海外华人有很多,这些人对中国不了解,都有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