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进门财经
进门财经是专注金融领域的财经直播平台,聚焦金融信息传播生态,以分析师路演直播为核心,延伸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新三板公司路演、金融培训和财经社群活动等各类财经领域的直播场景,为投资者提供高品质的证券研究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勤于奋  ·  月入98美刀的网站 ·  2 天前  
勤于奋  ·  月入98美刀的网站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进门财经

金牌分析师廖志明:银行资产质量十年沉浮录

进门财经  · 公众号  ·  · 2018-09-20 18:20

正文


9月19日,中登公司发布了《关于修订的通知》,简化了银行理财产品开户流程,在实务层面扫清了银行理财入市障碍,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商业银行在中收业务上的压力。9月20日,银行板迎来了久违的集体大涨。

这会是银行板块的趋势性拐点吗?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银行股?对此,天风证券银行首席廖志明第一时间在进门财经进行了一场在线路演,以银行资产质量十年变迁为切入点,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角。

廖志明简介: 执业证号:S1110517070001;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东京大学宏观经济学硕士,全额奖学金获得者。曾就职于民生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商业银行总行的观察视角与分行的业务能力,对金融监管、流动性以及银行资产负债配置等有独到见解。2015年初加盟民生证券负责银行业研究,2016年6月加盟天风证券担任银行组长,多次精准把握银行板块行情。


01  资产质量三大时刻


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经历了几个关键的时候:


一、1979年,“拨改贷”。 1979年之前,商业银行基本形式是财政拨款,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贷款概念,直到1979年后,由于改革开放的市场化经济,很多公司开始由财政拨款转为贷款,但这段时间的“拨改贷”并不够市场化,而1979年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银行仅仅是沦为第二个财政部,于内在本质上仍然是在慢慢脱离财政拨款的角色。


二、1998年,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了33%。 90年代银行信贷的粗放无序扩张,表现为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重复建设造成产能过剩。叠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因素,1998年底国内经济到了一个内外交困的关口。1999年,公开的数据显示,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经达到42%左右的水平。公开披露的不良贷款率已然达到33%、42%,外媒称中国银行业技术一破产,一点都不夸张。


三、1999年后,实施不良资产剥离,逐步实现现代商业化运作。 1999年的情形不容乐观,好在一系列政府政策出台。先有财政部注资四大行,再有央行对各大中小银行进行再贷款,之后四大行AMC相继成立,以十年为时间维度,政策性剥离四大行的不良资产。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008年11月,农行最后一笔不良贷款政策性剥离。


2008年,是商业银行股改后商业化运作的起点,更是中国商业银行业的重要转折点,往前看,深陷不良,苦苦经营,往后看,“四万亿”投资计划,经济周期新篇章就此拉开。


十年一轮,是时候,对银行业做一个判断。


02  银监会数据详解,剖析10年变迁


银行的资产质量和不良贷款分不开,从研究的维度看待不良主要在于两点,一个是不良暴露程度,一个是行业贷款占比。


所谓的不良暴露程度是指某一行业当期的不良占比除以全韩各样整体的平均不良率。从不良暴露程度研究,需要注意对不良高发行业的关注。从银监会披露的2007-2016年的数据来看,不良贡献度最高的行业是制造业,其后是批发零售业。 而风险相对教低的是房地产业的开发贷,虽然这几年房地产调控比较严厉,但是综合来讲, 房地产企业开发贷的不良贷款率是明显低于其他企业贷款,这在于房地产企业的资产变现能力更强。 对于一般的制造业企业,花费大价钱购买的设备,由于折旧的存在,清算时可能就相当于破铜烂铁,卖不出去,这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极大。


个贷中,信用卡是风险相对较高的领域,个人房贷的风险相对较低,从银保监会2016年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到,个人房贷是制造业之后占比最高的贷款形式,已经达到20%左右,这一数据在2016年后由于房贷的激增得到了显著提高。


总的来看,银监会统计的过去十年里,制造业一直是商业银行不良的最大贡献者,占据商业银行不良的30%以上。 紧随制造业的是批发零售业。 不良暴露程度的大幅度变化则一般对应着行业因素。 采矿业不良率的大幅上升与整个周期行业产能过剩,大幅亏损有一定的关系。批发零售业的不良占比在2011年后有了一个大幅度的攀升,主要在于2012年开始大爆发的钢贸问题,进而推动整体批发零售不良的上升。相较于这两个不良高发行业,其他行业对整体商业银行的不良贡献就低了许多,倘若能够将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的不良压降,商业银行的综合不良将得到显著改善。


看待不良的另一个角度是行业贷款占比,从这个角度看,未来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压力会小于过往,就在于过去十年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结构有很大的变化。 制造业的贷款在2005年,有将近30%的占比,而到了2016年,已经下降到15%左右,存在大概10%的显著下降。个人房贷的占比则有一个显著提升,由2005年的10%出头上升到2016年的20%,而上市银行的数据中,这一占比到了2018年上半年已经接近26%。不良率低的房贷占比得到提升,而不良率高的制造业占比显著下降,低升高降使得银行资产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市场上存在不少投资者担心房贷占比过高使得银行的资产质量与房价挂钩,那么未来房价的下跌将使得银行资产质量出现大幅下降。 当然,这是存在一定联系的,但是这其中还需与房价跌幅一同考虑。 房价下跌20%,对于房贷不良贷款率来讲,影响并不大。在中国,首套房付款比例是30%以上,二套房比例在60%以上,当房价下跌20%-30%时,多数房产的剩余价值仍是高于剩余贷款,从理性人的角度,依然会选择继续还房贷。如若发生极端情况,也就是房价下跌40%,确实会对房贷的资产质量产生较大的冲击。但是如果房价下跌40%,那么其他行业的处境只会比银行业更惨烈。在中国信贷融资中绝大部分抵押物是不动产,一旦不动产价格出现大幅下降,其他行业将面临融资收紧的不利局面,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 房价下跌40%,已经不单单是银行资产质量的问题,更多的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危机,这是政府不愿看到的,也是必须想尽办法避免的。


从贷款结构上看,过去十年里商业银行贷款将近80%是企业贷款,到了现在,个贷的占比可能是40%,而对公贷款只有不到60%,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下降。个贷是各家商业银行信贷转型的主要方向,其中房贷和信用卡是主要的发力点。尤其是信用卡业务,从最初接近0%的起点发展到2016年已经达到5%。


03  十年发展史,16家上市银行,各有千秋


从l6家老上市银行的统计数据来看, 股份行里,招商的风控实力非常强。就安全性较高的房贷而言,各家不良暴露程度相差无几,但是对于批发零售行业,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是低于行业平均的,而农行、建行则高于平均。 这种对于同一行业衡量的不良暴露程度就是对商业银行风控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然而建行、农行的综合资产质量却好于多数银行就在于做的量少,贷款占比较低,对整体不良率的抬升没有显著效果,这则是行业贷款占比的影响。


如果细看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的历年不良暴露,可以发现股份行在对公贷款上更具优势,但优势在弱化。 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上,除了工行的制造业贷款从2012年开始扭转为优于均值之外,农行、建行、工行(仅批发零售),在近十年间的不良暴露程度持续高于同业,爆发较早、持续时间较长,从而使大行的对公贷款整体表现不佳,而股份行就相对显得优秀了。中行形成鲜明反差,两大行业的不良暴露连续十年显著低于均值。还有一个原因是,大行制造业和批发零售的不良爆发较早,而股份行这一波不良爆发从2012年才开始,至今尚未完全出清。


从整体趋势上看,农行风控水平越来越好,也是改善最显著的银行。农行2008年不论是对公还是零售均为低于行业平均,经过10年的持续下降,在2018年已经趋近行业平均水平。而工行则至始至终保持着优秀的风控能力。有改善的银行,当然也存在恶化的银行,民生银行就是最典型的恶化。近年来,民生银行的零售贷款不断恶化,大幅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最主要的原因是民生的个贷中存在明显多于大行的小微贷款,这部分的不良率明显高于大行个贷主体中的个人房贷。


从16家上市银行10年的贷款占比走势来看,不良结构的改变主要来自三类:不良高发行业、地产相关、信用卡。信用卡占比一路向上,而个贷方面,在2014年来有一个急剧的上升,在这两年相对平稳,市场上的投资者也能主观感受到,过去两三年内房贷迅猛增量。不良高发行业包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农林牧渔业,其中制造业的贷款占比在2012年开始大幅下降,这主要跟2008年的4万亿刺激有关。 一般来讲,现在的资产质量是由三年前的信贷投放决定,就在于一般企业贷款的期限中长期是三年或者五年,到期之前基本上不出问题,因为到期之前大部分只是还利息,但真正到还本息的时候就是一个考验。 而2008年的信贷不良在2012年后大幅度暴露,各家银行开始压缩制造业贷款比例。


综合过去十年,商业银行贷款结构的改变分成5种模式:


一、发力住房按揭。

二、住房按揭、信用卡均发力。

三、信用卡、按揭、房地产均发力。

四、信用卡发力。

五、住房按揭、不良高发占比都较高。


房贷是最优质的资产,市场房贷一半的增量来自四大行。从利差角度看,房贷利率在5%左右,而负债成本仅仅1.5%左右,利差空间足够,对负债成本更低的大行更具优势。第四种模式的代表是平安,平安早些年是不做房贷,这两年因为整体不良的压力,开始进行房贷,但房贷占比相对是比较低的,而信用卡的贷款占比非常高,所以平安跟一般银行在整个信贷结构上有比较大的差别。


从客户的一个维度来看的话, 大行企业贷款主要是面对大央企大国企,股份行更多是民营企业。在整个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一轮经济周期过去之后,中国石化仍然存在,但是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可能已经倒掉。而小民营企业倒掉对中小银行的影响相对更大,这就是信贷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 不同的信贷结构决定不同的资产质量。


04  近距离看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


中国银行是典型的贷款占比不佳。中国银行的整体风控较好,主要不足在于信贷结构不佳。就不良高发来看,中行制造业的不良率水平低于其他银行,但优异的风控水平下,中国银行的不良率并没有远低于同业水平,原因就在于其对公不良高发的四个行业占比较高。“四万亿”期间,其他银行都在加码,中行的占比却保持稳定,原因在于本身已经较高,在40%的水平,截至1H18,仍然有31.73%,高于同业银行,导致综合不良贷款压力较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