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混业观察
金融混业大潮势不可挡,各类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财新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提供客观及时的金融行业、金融监管的报道精粹,分享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苏教育新闻  ·  天降“国家扶贫款补助”?这样取钱,涉嫌违法! ·  2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亚洲开发银行2025年第二批实习生招聘 ·  2 天前  
金融混业观察  ·  【WeNews】被控受贿、滥用职权罪 ... ·  2 天前  
Wind万得  ·  一夜变天,比亚迪将智驾推送至“全民” ·  2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留学生实习/校招群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混业观察

[聚焦] 强监管下银行理财何去何从 业内呼吁回归资管本质

金融混业观察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5-26 17:43

正文

金融混业观察, 获得微信公号“双认证”(媒体认证及原创认证), 关注请点击图上方小字 金融混业观察 参加VIP计划请见文尾


观察者言: 资管行业应该回归其本质,而不是做过手型、通道型,甚至是套利型业务;债市经过深度调整,利率债收益率大幅上升,固收产品已经进入较好的配置窗口



财新记者  董兢/文


“这十多年做资管,就像一直以180迈的速度在高速上跑,这很危险。”在5月25日举办的2017中国银行业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上,华夏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苑志宏表达了自己近期对工作的焦虑。“180迈持续这么跑,会有爆胎的风险,一个小小的因素都可能酿成很大的风险,”他说。

这样的焦虑感不仅限于苑志宏。多家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负责人表示,资管行业已进入反思时期,合规是未来的工作重点。

自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防风险”后,银监会就开始酝酿若干“治理乱象”的政策,定下 2017 年强监管、强问责的基调。

今年 3 月末,银监会部署开展“三违反”(出自 45 号文,指违反金融法律、违反监管规则、违反内部规章)、“三套利”( 46 号文,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四不当”( 53 号文,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 —— 业内俗称“三三四”大检查。银行表外理财的通道业务、委外业务成为严查对象。

“对于银行资管来讲,合规经营一直都是一个要求,但今年提到了更高的地位上。” 广发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罗鹏宇说。

表外理财刹车

应利率市场化而生的银行理财,自 2004 年诞生以来,便一直在迅猛增长。 2015 年之前,全行业增速超过 50%

同业理财是银行表外扩张的主要工具。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末,银行理财规模为 29.05 万亿,占表内资产规模比重较 2015 年初上升约 10 个百分点至 16.5% ;其中同业理财 5.99 万亿,占比 20.61%

从机构类别来看,中小银行是表内表外资产快速扩张的主力军。数据显示, 2016 年非上市银行表内资产增速 26.8% ,远高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 13% 。其中农村金融机构的理财增速保持在 100% 以上,城商行平均增速 65% ,远高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城商行的理财占比,由 2014 年初的 14.5% ,提到 2016 年末的 20.8%

“这里面的刚性兑付、信息披露的不透明、期限错配、套利等,从业人员都很清楚。” 苑志宏说,“但这个市场这么多年形成了一个秩序,说句难听一点的话,叫劣币驱逐良币。如果你不这么做,就没有地方可做了,大家都形成了这么一种状态。”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亦指出,要特别警惕中小银行的理财产品风险,特别是流动性风险、期限错配风险。“中小银行在2016年这么快速地扩表是不可持续的。”

他表示,如果银行主动负债成本大幅高于资金成本,会使同业负债扩张不可持续。因为负债端发行成本上升,资产端收益下行,会让银行的收益空间持续下降,中小银行的理财产品风险也会由此暴露。

去年四季度以来,央行宣布表外理财及同业存单纳入宏观审慎评估( MPA )考核,随后银监会引导同业和理财业务回表。一时间,银行表外业务增速急剧收缩。 2016 年,全行业理财产品规模增速下降至 20% 左右;至今年一季度,全行业银行理财规模只增加了约一千亿元。

“今年一季度开始,银行资管要么是增速放缓,要么是像中小银行那样资管出现缩表。” 天津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刘刚领说。

资管行业仍有空间

巴曙松认为,监管层之所以会重点关注银行理财的层层嵌套和同业链条加长,主要出于客户风险适当性考虑以及底层资产不透明。

“是不是把合适风险的产品卖给了合适的客户,还是说通过结构安排时间,把高风险资产卖给了低风险客户?”“还有最终资产投向的合规性,” 巴曙松说,穿透产品的底层资产来看,要关注它是否符合资产管理的监管规定,其风险是否经过了适当的评估。

按照“三三四”大检查的工作部署,目前各家银行仍处于自查阶段。“新的规则没有形成,原来的有些东西现在在查,所以大家会产生规则和边界上的不确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当前阶段,负责任的银行会选择合规第一,各类业务规模或有一定比例缩小。

“大家对于监管的预期有点过于悲观,刚才提到通道的问题,大家担心好像监管要对它们一股脑地停掉。但回过头来看,好多业务有它合理成份在里面,”曾刚说。

对于通道业务,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潘东也认为,监管层的态度并不是完全禁止,只是说反对“让渡管理责任的通道业务”。

潘东表示,通道业务分为:为实现监管套利而进行的通道业务,以及为实现投资目的而进行的通道业务。前者是各项监管措施强力反对的,因为该业务纯粹是为绕开 MPA 考核,减少风险计提、资本金和拨备计提,没有任何主动管理的成分;后者是银行理财为实现权益市类投资,而嵌套某个资管计划或信托计划进行的业务,其逻辑出发点并不是为了规避监管。这两类业务都会在监管的要求下,慢慢消失。

但她指出,有一类业务是通道业务中的例外,即FOF和MOM,它们会继续存在。她认为,由于没有一家投资机构能在每个资产门类、投资策略上具有端到端的能力,为实现更佳丰富的投资策略,机构必须依靠更加精专的管理者去延展投资能力。

“我们还是要对它未来更加健康、更加合规的发展充满信心。”潘东表示,尽管当前资管行业正在经历严管,但行业仍然有很大空间。

“美国的资管行业是 GDP 的两倍,中国如果去掉通道业务,其实不到 GDP 的一倍。”潘东说,而从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来看,中国的管理规模跟银行业表内资产的比例可能不到一半,而美国基本上是 1 1


回归资管本质

去年上半年,受资金成本低、债券收益率快速下降的影响,资管机构通常会在资金端加杠杆以实现高收益。业内普遍认为,今后高杠杆投资资会逐步萎缩,资管行业应该回归其本质,而不是做过手型、通道型,甚至是套利型业务。

潘东表示,资管行业特别是银行理财,要在考核上从规模导向转为效益导向。其次要注重资金的稳定性,尤其注重对客户端的引导,包括发行长久期产品。

“对于一些短期、临时、爆发性资金,我们作为管理人,要审慎考虑这个钱要还是不要,甚至我去引导投资人、教育投资人。我们应该用一种穿越周期的理念持有一些长期资产。”潘东说。

在投资策略上,多家商业银行资管部负责人均认为,固定收益产品的配置时期已经来临。

潘东表示,已经有机构开始对长债建仓,大概率事件是战胜的可能性大于失败的可能性。她指出,当前的债券收益率已高于银行贷款收益率,也高于非标投放的收益率水平,历史上这只在2013年钱荒后出现过。此外,从去年四季度到现在,信用债收益率基本上浮200个bp,长债收益率亦上升100个bp。这两个信号都说明,类固收投资已经进入到较好的配置窗口。

对于权益类投资,市场则整体保持谨慎。潘东坦言,加权下来,主动管理股票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好。权益类投资要选择优秀的投资管理人,实行动态调整组合。



责任编辑:蒋飞

特别提示

公号繁似牛毛针,何不就此择精准?请即日加入本公号的VIP组。 可直接向“金融混业观察”后台回复:真实姓名+微信号+单位+职务+联系方式(邮箱/手机等,绝对保密)

加入VIP组计划后,您可以专享以下服务:

1、不定期收到VIP组专享特殊文章推荐,专题回复

2、VIP组成员可优先参加“金融混业观察”粉丝线下活动,与行业大佬面对面

3、优先享受财新的内容推广计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