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办公室主任
服务全中国公务人员、文职人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芋道源码  ·  SpringBoot3.0新特性尝鲜,秒启动 ... ·  昨天  
芋道源码  ·  李飞飞团队50美元训练出DeepSeek R1? ·  昨天  
芋道源码  ·  SpringBoot3.4.0 结构化日志详解 ·  昨天  
芋道源码  ·  某公司新招了个牛逼的架构师后...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办公室主任

机关演讲发言,我总结了“九个字”的规律——思想性、节奏感、共情力

办公室主任  · 公众号  ·  · 2024-09-21 10:10

正文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发言是初中二年级,那时写了一篇作文,语文老师让谈谈感想。 当时在讲台上讲了五分钟,内容全然忘掉,就一个感受还记得: “站得高,果然可以看得远”。
后来读了大学,发言的机会逐渐多了,再后来当了老师,足足过了一年“演说家”的瘾。来到委办工作以后,又顶着一顶年轻干部的帽子得以继续发言,几年下来也有了点次数,经验是谈不上的,甚至连心得也算不得,最多算体会。
演讲之“演”,应当为“演绎”,而不是“表演”。 演讲的场景是公共场合,面对的是大众,既要有声音语言,也要有体态语言,但这个体态语言的展现方式应当是“演绎”出来的,而不是“表演”出来的。
演讲之“讲”,是声音的交流。 它包括两层意思:一 方面,它的载体是声音。 如果有演讲稿,那它必须符合“声音”的要求,而不仅仅是“文字”的要求;必须符合“讲”的特点,而不是“写”的特点;必须符合“听”的特点,而不是“看”的特点。 另一方面,它的本质是交流。 演讲的目的不是展示,而是传递,通过阐述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听众、带动听众。
自己琢磨了一套土办法,简单概括为“三句话、九个字”。
01思想性
前面已经讲到,演讲的本质是交流,也就是内容为王。好的内容有多种定义,但归根结底是要思想的。如何才能具有思想性?无非还是从“四个维度”出发。
一是高度。 登高方能望远,站位的高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事情的解决方案。比如,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举过“运大象”的故事。如果只摸到了象的耳朵,那么你的解决方案就是拿一个筐,把耳朵拎走;如果你站得稍微远一点,发现原来是一头大象,你的解决方案就会是卡车;如果你站得再高一点,发现是一个象群,你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修桥、修路。
二是深度。 停留在面上的叫做“看见”,再深一层叫“观察”,能够深入骨髓才叫“洞察”。三个人一起写一个关于无障碍设施的文案, 第一位写的是“最好的无障碍设施,是人性化的设施”,第二位写的是“最好的无障碍设施,是人性化的理念”,第三为写的是“最好的无障碍设施,是人”。 这三句话分别就是看见、观察和洞察。
三是广度。 广度就是不停地去突破边界,这也是增加占有面积的唯一方式。当边界足够大,你的认知半径也会变得更大 。当你的边界内有草原、有森林,有荒漠、有雪地,那么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生态系统,能呈现给别人的风景一定是多彩纷呈的,远不是那些“盆景”“假山”能够比拟的。
四是角度。 以上三个维度谈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往往很难,因为太阳底下的新鲜事的确太少了。因此,多数时候,我们要更多去从“角度”上做文章,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一换,天地可以变宽,面貌也可以一新。 姜白石说,“人所常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02节奏感
演讲的节奏非常重要,好的演讲一定是像一首乐章,让人感觉舒服,不是推着别人跑,而是带着别人走。
一是定调。 乐章最重要的是主基调,因为它决定了整首曲子的节奏。 基调由所谓的“三景”决定,即演讲的背景、你想表达的愿景,以及具体的场景。
仔细分析“三景”,你会发现“背景”“场景”大家都是一样的,是不是基调也没有区别。一般来讲是这样的,但是千万不能忽略“愿景”这一变量,主题一样、题目相似,但每个人的想法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愿景”的差异化。比如, 针对疫情防控的主题演讲,可以歌颂祖国的强大、医疗人员的伟大、众志成城的决心,这是“进行曲”的基调;同样也可以把视角拉到自己身边,谈一谈“顽强的窗帘”,关注下人间烟火,这是“叹咏调”的基调。
二是变奏。 演讲需要文稿,文稿肯定早于演讲。我要谈的就是在文稿定型与演讲开始之间这段时间的变量。比如,稿子打磨多遍已经成熟,但发生了一件很大的事情,且与自己的演讲主题紧密相关,该怎么办?又如,本来你是中间位置演讲,但临时调整你到最后发言,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都不是小概率,要结合实际,灵活应对。
有时要“以变应变” ,比如,发言顺序变化了,你应该马上想到自己的内容会不会被前面的人讲掉,听众会不会疲劳,然后果断变调。 有时又要“以不变应万变”, 比如,突如其来发生了一件大事,你要看这件事是不是推翻了自己的论点,如果没有,大可不必担心,因为贸然跟进,看似赶了时髦,但如果大家都想到一起去,时髦也就成了扎堆。
三是沉着。 演讲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特别要注意关注其他演讲者,了解他们的台风特点、语言风格、知识领域,等等。但是, 永远不要忘了,你才是自己演讲的主角,切不能让外界因素乱了自己的节奏。 我们要永远牢记“Keep your own pace”,主基调定好了,变奏也变了,这个时候你的节奏就固定了,需要的就是保持自己的节奏,执行到位、演绎到位。
03共情力
《进击的智人》书里说,智人之所以能在竞争中胜出,高出一截的共情力是重要原因。让自己的演讲引发别人的共鸣,绝非易事,因为毕竟“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巨大,但差异再大也有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可以是职业、地域、文化,也可以是性别、性格,实在没有,还有最底层的一条——大家都是人。
哪些东西容易引发共情力,这是一篇大文章。但从实践来看,容易引发共情的至少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一是真挚的。 共情的第一条, 首先是要“有情”,而且必须是真情。 真挚的感情往往是不事雕琢的。在这里,我举一个文学上一种文体——祭文,此类文体有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固定模式。历史上祭文千千万万,但大浪淘沙最终能够留下来被记住的,无外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袁枚的《祭妹文》等寥寥数篇。为什么?因为留下来的这些,都是真情流露、肺腑之言。当你读到《祭妹文》最后,“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忘汝也”,何等荒凉孤寂;重温《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一语,“天人两隔”之意境如在眼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