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岗位
:
博士后
2-4
年
招聘人数:4-6名
研究方向:
-
脑电神经信号处理、脑机接口与神经电刺激
-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医疗大数据分析与远程智能医疗
-
脑疾病机制与临床神经生理、神经影像
科研条件:
l 研究中心具有开展脑疾病机制、神经调控机制研究的动物实验平台,包括在体电生理、双光子、膜片钳、行为认知评估等动物实验研究条件;
-
研究中心具有开展神经工程技术研发的智能电子技术开发、测试平台,支撑电子电路系统、微弱信号检测、嵌入式系统开发等,具有全职工程师团队支撑前沿神经工程技术研发;
-
研究中心具有开展临床人体实验研究的实验条件,具有Cerestim (FDA 认证)、Neuroport (CFDA 认证)、Magstim TMS、EGI HD tDCS、Biopac等人体神经调控、神经生理、神经行为学研究平台;
-
研究中心与解放军总医院、华山医院、天坛医院和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国内外科研单位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为博士后提供良好的国内外科研合作机会。
任职要求:
1、博士毕业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关领域发表科研论文。
2、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年龄不超过35岁;年龄35至38岁优秀博士可申请破格录用。
3、进站研究计划需与合作导师的科研课题或者研究专长相关;具有较高科研热情、较强英文读写与交流的能力。
福利待遇:
-
首次聘期2年,可续聘至4年,年薪25万,可申请复旦超级博士后至年薪30-35万,上海市超级博士后至年薪35-40万,国家引进人才计划与博新计划至年薪40万以上。(所有待遇为税前年薪,含工资、社保、公积金、住房补贴等,具体等级根据应聘者条件评定)
-
推荐申报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求索杰出青年”计划项目,可获增量资助津贴10万元/年/人,资助期3年。
-
支持申请各种基金与博士后项目:包括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扬帆人才计划等各类国家派出项目以及学术交流项目;同时均可申请研究院内部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基金,支持力度10至20万。
-
提供我院国际合作伙伴研究机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交流访问机会;提供良好的科研发展支持条件,参与研究院承担的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脑与类脑等多个重大项目。.
-
出站时条件优秀者可优先推荐留复旦大学工作,出站后留复旦大学者可申请1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
-
提供优良的办公环境及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协助申请博士后公寓(可申请两室一厅);按照复旦大学相关政策,协助子女申请复旦大学附属幼儿园和小学入学资格。
应聘材料及联系方式:
请申请者将个人简历、代表性论文发至:[email protected],邮件主题栏内请注明“应聘博士后”。
导师基本信息
王守岩,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主任,中国神经调控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中医针灸脑科学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天坛医院“中枢神经系统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诊疗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学科国际创新引智基地执行负责人,中科院“百人计划”、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长期从事深部脑刺激神经调控、神经信息处理与建模研究,以神经工程技术研究为核心、以临床需求为牵引开展交叉学科合作,将科学探索、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相融合,在Brain、J Neural Engineering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研发科研设备、医疗设备八项。
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引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复旦大学在十三•五期间提出的科技发展战略方针。2015年3月,为更好践行这一使命,切实推动“智能科学与技术”新兴学科发展和前沿技术培育,服务国家智能产业发展需求和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战略目标,复旦大学成立了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作为复旦大学跨学科国际化研究中心的先行者和试验田,研究院以复旦大学雄厚的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信息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综合优势为基础,以计算神经科学为桥梁,交叉融合、聚力创新,开展大脑机制解析、类脑智能算法、新药智能研发、脑疾病智能诊疗、通用智能等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研究院拥有一支学养深厚、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的跨学科国际化研究团队,其中教授/研究员21名,包括2013年诺奖获得者Michael Levitt、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2014年Brain奖(神经科学最大奖)获得者Trevor Robbins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等国外院士4名、“长江特聘教授”2名、国家“973”计划及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8名以及一大批优秀的海外青年研究员、工程技术人员等60多名。
研究院积极发起和参与国际科学合作计划,目前已与包括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等20余所国际著名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研究伙伴关系;同时,吸引了全球130多位脑与类脑研究著名国际学者参与各个层次的研究合作计划和项目。研究院建立了“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科大智能机器人国际交流基金”,用于支持类脑智能、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国际交流学生。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共建了“复旦-KCL群体神经科学中心”,由Michael Levitt教授作为负责人筹建“计算结构生物学中心”,由Trevor Robbins教授作为负责人筹建“认知神经科学中心”。2018年1月,研究院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联合申请的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111创新引智基地获批成立,建立了从青年科研工作者、顶尖科学家团队、国际合作平台到国际一流大学的多层级国际合作模式。
研究院探索打通科技与产业全链条创新合作机制,通过与10多个企业、30多家医院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和联合研究项目与课题等方式,充分发挥高校培养和储备高端人才、发现和培育前沿技术的综合优势,推动产学研医用源头创新与合作。
2018年,研究院领衔承担上海市全球科创中心8.4亿级重大专项“脑与类脑智能基础应用转化研究”。以此为契机,研究院将通过探索科研与管理机制创新、推动基础条件建设、招聘和引进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国际高水平学术合作交流等工作,致力于创造国际一流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条件,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类脑智能与产业应用融合发展的前沿科技创新中心!
https://istbi.fudan.edu.cn/
以上内容来自
邮件投稿
,仅用于学术分享,以上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不用于商业行为,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