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利芬
感谢您关注王利芬和优米网。从央视制片人&主持人到创办优米网,我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创业历程和每日所思。欢迎大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经信委  ·  “开发者,找找找” | ... ·  21 小时前  
上海经信委  ·  “开发者,找找找” | ... ·  21 小时前  
津云  ·  昨夜今晨 | 29人失联 | ... ·  昨天  
津云  ·  昨夜今晨 | 29人失联 | ... ·  昨天  
李楠或kkk  ·  @小米眼镜 上线了。ar1 ,有 xxxx ... ·  3 天前  
酷玩实验室  ·  登顶中国影史票房第一,《哪吒2》凭什么?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利芬

未来,你可能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

王利芬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6-08-12 11:57

正文

多数人渴望这样一份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然后美其名曰,“我遇到了一份自己很喜欢的工作。”其实,这从侧面反映的心理是,你更热爱的,是生活。那倒不如, 索性就不上班了 。这个想法,不止一次的出现过,可直到最近,我才找到一个支撑点,让我即便不工作,一样能养活自己。写到这里,我猜你已经开始不相信了~~~




1


上周日,几个老友聚会,席间难免虚荣心作祟,大家不由自主的把话题往自己身上引。


朋友 A 是个 文艺男青年 ,直白点说就是有点附庸风雅的矫情,听他一开口,就是老三套,策展、豆瓣和李志。如果有人问他李志是谁,那此人翻脸绝对比翻书快,竟然连李志都不听,还有什么可聊的。果不其然,他还是离不开这几个主题。朋友A是做策展的,倒也匹配他的气质。用他的话说,每天在他工作的地方,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气息浓厚而芳香~~~(不得不说,这才是真的热爱工作)


朋友 B 比较严谨的人 ,倒不是不苟言笑,只是他的“职业病”有点重。B是做投资的,三年的互联网领域投资经验。聊天中,我们一般不给他开口的机会,因为即便是我家买了一盆转运竹这种小事,他都能追根究底的问,你这是什么牌子的花瓶,是不是电商平台买的,物流用的哪一家,嗯,我觉得这个领域还是有热需的,可以做,等等。他总是有办法用感性的话题牵扯自己的工作,让好友间的闲聊瞬间降温。但B是我们几个朋友中,接触人脉最广的,所以时长还需要他给一些建议,尤其是工作方面。


朋友 C 介乎于两者之间,是个 小说作家 ,浪漫主义和实用主义两者兼备。她是我们几人中最会调节气氛的。因为这丫头肚子里的故事太多。每每,当大家抢话题的意图太过明显时,C一定会主动站出来,讲一件糗事,不管是不是她自己身上发生的,总是能无缝连接到我们中。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几个性格迥异的人还能保持这么多年的朋友关系,都归功于C。


至于 ,算是几人中的 决策者 。因为,朋友圈总得有一个行为果决的人,不巧,我是最适合的那一个,什么强迫症和选择恐惧症,统统与我绝缘。无奈之下,我只好出面提醒大家这次聚会的主题是什么。


2


是的,每次聚会,我们都会有一个主题,这一次就着“没事别去创业公司”的余温,我们也敞开聊了几许。但漫长的下午过去了,我们的话题还停留在那些已分析出来的原因,比如 去创业公司上班会彻底将生活和工作的界限打破,个人的安全感会降低,生活品质也会急速下降,甚至影响夫妻感情等等 ,没有什么新意,但因为仅仅是为了聚会闲聊,大家也还干着聊。


直到C的一句话,让我们听出了点不一样的“味道”。百无聊赖之时,C不经意的丢出了一句话,“ 我看不止创业公司,只要是公司,就是无情剥削剩余价值的炼狱, 索性不去上班了,反正,不上班又不代表没有钱赚。”因为C是小说作家,每个月只要按时到出版社交稿子,日常的时间的确很自由,所以她会这么说,我们倒也不意外。


不过,B的敏感神经似乎被触到,“C,你这样的说法推己及人的有些过了,你是可以在家写书,鲜少出门,其他人可没有这么便利的条件。”听到这话,C也不紧不慢的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与这个话题完全无关,但及其生动,我以为这是她惯用的调节氛围的方式,可正当我们意犹未尽之时,C却戛然而止,A老大不愿意的要她继续说下去。


C却告诉我们,她也只知道这么多,后面的内容她还要付费才能知道。


在一番追问下,我们了解到,C为了搜集小说的素材, 通过某些平台(类似行行的运营模式)找到了一个“中介” ,也不算传统意义上的中介,只不过这人是社会关系调节记者,时长在最基层跑新闻,遇到的人很多很杂,而那些人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比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更加生动。比如曾经被拐卖到山里后被解救后却把山里的丈夫也带回家的妇女,也有一些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比较朦胧的职业-比如入殓师,还有一些从事过非法职业被有关部门整改的人等等。


C找到这个记者,付了约见的费用,当然,也是在当事人愿意见C的前提下,她才去跟他们聊那些亲身经历的“故事”,原本C以为自己了解的人性已经比一般人透彻了,可是每一次详谈,C都觉得她的世界观又被彻底的颠覆了一次。她如今的很多创作内容都来自这些故事。


3


刚开始的时候,C也好奇这个记者用 这样的方式赚钱,真的能补贴自己的生活么? 但她算了一笔账,每一次约见这个记者,C都要付给她1500元的费用,但自己得到的素材如果被采用后,她成书后能得到5万到10万不等的版权费用,相比下,这1500似乎不多。可是到目前为止,她约了这个记者3次,关系还算好,所以还额外多介绍给她一个人。


在这个过程中C一共付费给她4500块,当然,不止她一个作家约见这个记者,那保守点估计,这个记者即便不靠死工资,单就这样给人介绍故事源,一个月的收入也轻松超过两万,而她做的仅仅只是动用了自己的一点人脉。 这笔钱可能在北上广深的都市白领看来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只要稳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