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答记者问中,明确提出:
要综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要综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这个问题也是很大的事情。我们现在,有一些幼儿园老师是从小学老师转过去的,没有学过幼儿托育,把小学的教学方法带过去了,一些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就能学一些小学的课程,所以,好多幼儿园有小学化倾向。
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所以要综合治理小学化倾向。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
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明确指出:
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开展任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
幼儿园学习小学知识,表面上看好像是领先于人,而实际上,
幼儿过早学习知识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很多地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
幼儿园小学化,简单地说,就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将幼儿置于和小学一样的教育环境中,运用小学的教学方式,提前教授小学内容,进行小学化教学。
幼儿园“小学化”的具体表现包括
幼儿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室布置、评价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小学化
。
提前小学化过早学习知识是抢跑,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超负荷或超年龄段的学习内容和教育会给孩子心理带来压力,有损孩子心理健康,至少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反感和厌倦。
幼儿园小学化是把小学的内容提前给孩子学习,而这些内容基本都高于幼儿园孩子认知、思维、动作发展的水平,
这就
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不利于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
在幼儿园学过小学知识的孩子,初入小学,老师教的东西,都已经会了,孩子会觉得不用认真学,也能比别人学得快、 分数高,上课就容易
开小差、走神
。
孩子的童年应该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中充满了他们的欢声笑语,游戏中弥漫着他们的成长足迹。对孩子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而成人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夺走孩子的幸福。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盲目追求“提前学习”、“超前学习”,
争相把孩子送进教学味浓的幼儿园。一些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也投家长所好,走上幼儿教育小学化之路。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知道幼儿园教育应该给孩子什么,而不能向老师提出违背教育规律的要求。
如果在幼儿阶段过多地学习了小学知识,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会使这些儿童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提前学习只能使孩子一时领先
,让孩子在学习上体会到的是一种由高峰渐渐滑向低谷的感觉,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儿童教育专家卢勤痛心疾首地说:“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把仙女和王子赶出孩子童年的社会,让他们从小就学算术和语文。
早教如果没有正确的航向,将摧残孩子的童年
。
”
在孩子不同的阶段应该给予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容,这叫
教育的适宜性
。每一阶段的内容前后衔接,一起构成了大教育体系。如果提前让孩子接受以后的内容,就会打破这个系统,产生不良的后果。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已引起政府高度关注。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耶鲁大学教授爱德华·齐格勒是研究儿童发展和早教规划的知名专家。他认为:
学前教育真正重要的是开发幼儿听说能力,而非读写能力
;幼儿园的
课程设置需为幼儿入学提供广泛的能力准备,包括
社会和情感交流技巧、主动学习能力等
;
鼓励家庭成员有意义的参与活动
。
那么,幼儿在园究竟学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