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历是一种阳历,太阳连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为一回归年,平均长度约为365.2422天。由于一回归年的平均长度并非整数,公历年设置了平年和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公历年中,遵循“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规则,闰年则多出2月29日这一天。但我国传统的农历,则兼顾了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和回归年的长度,是一部阴阳合历。
农历以朔望月作为历月的标准,即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约29.53天)。取整计数,农历月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十二个月合计约354天,与公历年相比,一年的天数少11天左右,3年下来就少了1个多月。为了协调年月的差距,农历年的长度和公历年的长度接近。农历又以回归年(二十四节气)作为历年的标准,而采用“置闰法”。
为了和公历“找齐”,会在19个农历年中加入7个“闰月”,补齐与公历相差的209天(十九年七闰)。这样一来,既使得月的任何日期都有月相的意义,又能够配合地球绕日公转的周期而符合季节时令。有闰月的年份,一年可能就是13个月384天,远远超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公历2024年是闰年,全年366天,农历甲辰龙年是平年,全年354天;公历2025年是平年,全年365天,农历乙巳蛇年是闰年,闰六月(即两个六月),全年384天。
注意,农历闰月的设置与二十四节气有关。每个(公历)月有2个节气,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这时,就需要加一段时间协调地球公转周期(规律),也就是“置闰”。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武帝制定颁行“太初历”,正式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用前一个月的名称,标“闰”字以示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