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  15 小时前  
新闻晨报  ·  两对夫妻官宣离婚!分手费披露 ·  昨天  
新华网  ·  痛心!他走了,年仅45岁 ·  昨天  
江南晚报  ·  无锡人爱吃的这口,上市啦!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手机这个功能,慎用!警方紧急提醒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我为什么要告诉我的儿子:别人打你你一定要打回去!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14 12:16

正文


/muser


最近,大小媒体众说纷纭、朋友圈分享讨论无比热闹的当然是中关村二小“偶发”欺凌事件。正如我的一位同事所说,朋友圈里大多数男士普遍的看法是:面对欺凌,要“反抗”,“打回去”。

 

我正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之一但有所不同的是,我只要求自己的儿子“别人打你,你一定要打回去”,女儿要另论。今天只谈谈男孩子,为什么面对欺凌,一定要勇敢地“打回去”。

 

有人说,这是明显的教唆孩子“以暴制暴”嘛,治国尚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修身而有“静坐常思己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咱们老祖宗的传统就应该是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反对暴力,小孩子正处在“三观”成长阶段,怎么能助长其暴力倾向呢?

 

而我想说,人不犯无我不犯人,教会男孩子正确面对暴力、正确自卫反击是让其能够真正成长为男人、适应这个社会以及具有改造社会能力的必修课,至少每一个爸爸应该当好这门课的老师。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个年代,中国社会和媒体语境里根本没有类似“校园欺凌”这样的词汇。落后于西方多少多少年就不说了,反正很少有人认为孩子在学校打架、被人欺负了是一件严重到必须分出个谁对谁错、甚至对簿公堂的大事。

 


我回忆了一下从小学到高中,前后左右,似乎没有那个学校那个班级里没有几个“恶霸”和“学渣混混”,今天谁被谁骂了、谁被谁打了、谁被谁放学后堵在胡同里了,经常成为同学间通风报信、八卦的谈资。尤其在男生群体里,谈论谈论谁和谁有矛盾、谁和谁打完了好,好了两天又打……稀松平常。有时候看了一些类似“古惑仔”之类的热血影片,搞个团团伙伙,图新鲜主动挑个刺约个架什么的也不是没有过,当然多数情况下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情节一样,在两位“带头大哥”推杯换盏之间,双方“尽弃前嫌”“握手言和”的情况居多。

 

那个时候,即使是成绩非常好的男生(比如我这样的,大言不惭地说句真话)也不认为同学间有了冲突是一件品质多么败坏的事情。我就和我们班最淘气最能打架的人是好朋友,还老央求“让我参加就行,边上看看也好!”然而会打的同学老说“别闹,你好学生打什么架?”可见,在小孩子心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还是相当有谱的。

 


那时候对于学生冲突打架,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呢?我印象里一般是所有参与的人都去走廊罚站、教导处接受训教,再严重一点有屡教不改明知故犯的约谈个家长,有负责一点的老师再去个家访,然后很多事就不了了之了。在这期间,一起罚站成了最好朋友的有之,家长之间见了面两家成为世交的有之,当然,家访之后,老爹拎着皮带抽得我们同学前后几趟房绕着圈跑的也有之……这些情况如果搁现在,会不会被戴上“学校搅浑水”“体罚”“家暴”等大帽子,我很担心。

 

的确,中国发展到今天,家庭经济实力普遍在提高,作为家长的素质越来越高了,“法治”“人权”“公平正义”等等这样的词汇铺天盖地、时刻不停地往所有人脑袋里灌。文明程度提高了,看待许多问题的视角和观点就变了,而往往简单的事就容易想的复杂。我小时主动约同学打架、同学爸爸动不动就抽出皮带一顿抡……这样的行为当然是不文明、不合适的,但不能不说在特定的情况下、时间点上,也有它合理性的一面,比如童年的好奇心、比如爱之深责之切的荷尔蒙冲动……反过来,我们现在教育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们要懂事、要听话、凡事要讲道理不能使用暴力,等等,难道在某些情况某些时间点上就没有不合理的一面么?

 

当今中国社会里,我们的男孩子无论横向比还是纵向比,不是太淘气太暴力了,而是太安静太听话太乖了。乖得让人心急。

 

从幼儿园开始,男孩子享受的是和女孩子一样的家庭的保护、幼师的呵护,和女孩子接受一样的文明礼仪一样的启蒙教育。玩具越来越中性化、读物越来越“文明”“温暖”。男孩子玩枪和小汽车的少了,玩布娃娃和毛绒玩具的越来越多;看电视只要“有趣好笑”就好,各种迪士尼公主王子来着不拒,喜羊羊美羊羊看得津津有味儿,偶尔看个熊出没,社会上老质疑内容“打来打去,尔虞我诈”庸俗低俗三观不正。男孩子练琴棋书画的一点不比女孩少,而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的却一点不比女孩儿多,过度的保护让我们的男孩子们从心底里“柔软”甚至“懦弱”。

 


从小学到中学,越来越多的男孩子成了“暖男”“宅男”,除了在网络世界里还存有一丝英雄梦、狂野风范之外,现实中和同性无法交流,和异性缺乏交往勇气,面对社会丑恶不敢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大有人在。而当今影视文化界各种“花样美男”“中性美”“温柔暖男”层出不穷,俘获的不仅是少女的心,也融化了一代少男的心。要美貌不要刚毅;要苗条不要肌肉;要绅士不要硬汉……一代男孩在成长为男人的过程中,正在家庭和社会的360度无死角“文明”保护下走上了和女孩几乎没有差别的“知书达理”“乖巧懂事”的路,我不认为那是男人的成长之路,而是男人的毁灭之路。

首先,男性的原始基因决定了他们应该是人类社会“开疆拓土”“勇往直前”的先锋。而调皮捣蛋甚至打架无外乎是一些童年期懵懂的荷尔蒙附属物。


现代文明社会的人当然不会拿茹毛饮血时代去做对比,毕竟如今的男人不需要渔猎、探索、抵抗外族入侵而天天苦练、骁勇善战。但男性与女性在身体结构和心智结构上的巨大差异仍然在本质上决定了各自的社会角色。恕我直男癌,我想不出有更好的场景能够比男精壮女妩媚、“你耕田来我织布”“让女人和孩子们先走”更加合理和富有道义,我把它称为原始基因影响下的“味道”,就是“人情味儿”。男人保护女人,男人在男女共建的社会中勇于争先,男人在需要克服艰险和自我牺牲的处境下义无反顾、无畏向前,难道不是从我们的祖先从树上蹦下来直立行走以来直到现在最具传奇和魅力的生物行为表现么?而成长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仅仅靠那遥远的基因影响显然是不够的,好猎手要生活在丛林中,将军永远诞生在战场上……男孩成长为男人显然需要更多的家庭培养和社会历练。

 

我不认为暴力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存在于校园的各种冲突也不是这种培养和历练的良方,但必须肯定的是,一个男孩子自从脱离了父母的怀抱,走进校园这个小社会,就应该逐步适应一个全新的“生存体系”,公序良俗也好,丛林法则也好,他不再仅生存在仅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家庭环境中,他要学会怎么和文明的人相处,也要学会怎么和不文明的人相处;要学会躲避暴力,更要学会如何反抗暴力。

 

相对于女孩子,男孩从小到大可能面对的暴力显然更多;我们都有过经验,两个人吵架,如果一男一女,很难动起手来,毕竟男人还要讲个绅士风度;但如果两个男人发生矛盾,言语不和进入全武行就很有可能。我们不希望我们的男孩子变成动不动就“你瞅啥,瞅你咋地”的野蛮人,但也不希望我们的社会“文明”到两个大男人鼻子都快碰一起了,还在相互指责,让女朋友像郭芙蓉一样对吕秀才说“放着我来——排山倒海!”。男人使用暴力并不会增加他的魅力,但当女人们都成了“汉子”,也不会让男人更加光彩。男人有时需要失控,但首先你得先成为一个男人。

 



其次,以暴制暴不对,但学会抗争很必要。


一位拳击教练告诉我,学拳的第一步是要学会怎么挨打,专业称为“抗击打能力”。只有亲身体会拳与肉的碰撞的痛苦,才能把拳挥向对手的痛处。

 

我不认为一个从未打过架的孩子可以很好地理解打架带来的伤害和痛苦。辛晓琪不是唱“啊——多么痛的领悟”,没痛过怎么领悟呢?有多少参加过战争的人从穷兵黩武的野蛮人变成了不杀生不动怒的绅士甚至佛教徒。经历了地狱才觉得其实人间就是天堂。正在热映的美国大片《钢锯岭》,在触动我们感官的同时,是否让更多人觉得要和谐不要暴力;要和平不要战争?男孩子成长中总是要犯错的,不犯错他怎么知道那是错?不知道错又怎么能知道什么是对,该如何改正呢?

 

我们老是习惯把问题想在前面,习惯于用言语和书本直接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种包办一切、打包灌输的捷径反倒激起了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绪和好奇心。在我们老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时,我们自己的男孩子要么变成了跟在别人家孩子后面亦步亦趋的乖乖仔,要么走了另一个极端,反其道而行之成了我们眼中的“混世魔王”,过分的保护到底是对男孩子的“神助攻”还是“猪队友”,值得探讨。

 

是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前提是你知道欲的是什么,为什么己所不欲。周星驰的《功夫》里阿鬼死前喃喃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绿巨人》里的浩克正是知道了自己惊人的破坏力,才会处处低调,与人为善。我时常回想起小时候班里的那些“小霸王”,反倒比一般男生更加怜香惜玉,保护弱者。他们狰狞的时候往往是碰见不服气的、挑衅的、比他们更加无恶不作的同学。围棋九段是不屑于和初段棋手对弈的可能也是这个道理。


电影《有话好好说》


一个打过架的孩子往往比从没打过架的孩子更知道控制自己的肢体动作和力道。职业散打手一招可以让对手失去反抗能力,但不会致死;刑事案件中过失致人死亡的常常是平日里的“老实人”。大家对《有话好好说》里姜文和李保田的演出印象深刻,寻仇的阵势挺大,其实没怎么样;大知识分子逼急了拎着菜刀追着厨子砍反倒变成了武疯子。归根结底姜文心里有底线而李保田心里没底线;姜文知道拍砖的时度效,而李保田不知道轻重缓急。因为他们不是一路人,混子打人比教授更有分寸,这是一个似乎挺难理解的歪理。看看我们的男孩子们,一头包回家跟家长说:我跟同学打架了!好像远远要比打了架不敢回家,打了架再不敢上学要好的多。

 

男孩子需要各种磨炼,才能把许多事看淡,才能把许多事看明白,才能最终有所为有所不为。打架不对,但只要不过分,打打又何妨?我相信只要原生家庭是好的,家长素质比较高,子女恃强凌弱、以大欺小的还是极少数,而面对这些极少数,我们不能教育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只能逆来顺受或者来点阿Q式的精神自慰,甚至有时候要告诉他们都不要告诉老师,因为孩子间的事还是要用孩子的心态孩子的交往方式去解决,成年人的思维和处事方式不见得一定适用于儿童,小世界里的纠纷就不要带到大世界里去解决。

 

常有人拿外国作比较,说我们在维护人权、重视抵制校园欺凌等落后西方多少多少年。可是,中国所有的事都可拿外国好比的么?东方国家的所有事都可拿西方国家好比的么?我们比的时候参照物和标准是正确的么?

 

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如果你说她在维护人权、抵制欺霸方面有空白,那可能真有些无知了。我就不引经据典了,因为太多。回去随便翻翻孩子的《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启蒙读物恐怕都不难找到相关的语句。

 


其实中国人是最讲究“和谐”“仁爱”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反倒是极大消磨了我们民族的“棱角”,太过的平和其实让我们的男性们和其他种族相比已经在文化基因上少了几分激进和暴力。即便是现在的年轻人深受美式文化等的影响,在社会观念和生活理念上有逐步向西方靠拢的趋势,但放眼世界,和全球的同龄人相比,我们仍然是相当平和的民族。不信去看看美国、看看欧洲、看看俄罗斯、甚至看看日本,哪个国家校园里的欺凌和暴力不比我们国家严重?所以这些国家在立法、制定规则等方面才会事无巨细,因为在他们的学校里,暴力太常见了,一言不合举刀相向,开枪扫射的都有。美国时不时的来一个校园枪击案,何止是欺凌暴力啊,都快赶上恐怖分子了。我不是说类似中关村二小这样扣屎篓子在美国就不是个事儿,相反,这种事儿搁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需要高度重视的侵犯人权、侮辱致人伤害的大事儿,在有些国家如果上纲上线给些教训和处罚都很正常。

 

今天不是说二小这事儿,单说男孩子在学校打架这类事,在中国,正是因为我们所有人心中暗藏着的传统意识和道德准则,我们对烂施暴力当然是予以谴责的,但我们都还心怀着侥幸,寄希望于施暴者能够在教导下幡然醒悟,回归本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痛改前非。所以在我们国家的学校里,德育教育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法规校纪,这和东西方对于法治的观念和社会治理的理念是相符合的。西方有先以尺矩,而后方圆的传统,而中国提倡因材施教,没有一定之规。在东方社会,道德在维系公序良俗方面发挥的作用丝毫不亚于法律,有些时候还要超越法律,而这样的东方思维在西方人眼里是不可理喻的。错了就是错了,圣经这么说的你怎么能质疑?而我们中国人则说“我注四经”,你再大的经典,我永远是以我所需为我所用的。

 

所以在是否一定要和西方做比这方面我是有所保留的,只可无限接近,不可一味苟同;只可循其精华,不可照猫画虎;只因社会基因不同、社会形态不同。说回来,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孩子和国外也不同,法、规、则都非常重要,但怎么用是门道。

 

如果要比的话,单就男孩子,我们比一比这些:在美国、欧洲等许多国家,有童子军(当然和我们的军训是两码事),在日本,冰天雪地里,幼儿园孩子们光着小身子满操场跑也不是啥稀奇事儿。他们为了什么?无外乎是要从小锻炼孩子们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一点对于男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在中国,对于男孩这样的锻炼实在是太少了,现在已经发展到因为雄性荷尔蒙小小爆发一下,动动手,家长就以为天塌了不得了,自己先要死要活的满世界写悲情文字了。话可能有点极端,但我想如果把中国孩子放到美国日本,童子军营里如果孩子受了欺负,操场日式叠罗汉如果被排在最下边受累,家长会不会“炸了庙”?我的一些在国外生活的朋友说不会,因为他们相信西方的师德和保障制度;而在国内呢,他们说可能要考虑考虑,因为中国学校各方面可以影响的因素太多,这一点倒是需要我们好好反思的,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对教育对老师对孩子的同学和家长充满那么多不信任。有些还真不是靠立法立规矩就能解决的。

 

电影《钢锯岭》里,Desmond在新兵营里只因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备受欺凌,长官问他,谁打的你?他说,有时候自己也会碰伤。那一瞬间我们看到了同伴脸上的惊诧的表情,那些表情之下是随后的理解和钦佩。有多少观影者也慨叹他真是条汉子!而我注意到电影的一个细节:在Desmond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一边喝着酒一边看着他和兄弟打架,坐视不管,直到他一砖头拍昏了兄弟,全家惊恐之下,他面对圣像,默默许下了再不烂施暴力的诺言。如果这种经历算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的话,那么这个男孩冲动地打了一架,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打回去”不是一句气话,也不是一种唆教,是给我的男孩子提供一个他这个年纪应有经历的机会;不反抗一下,谁知道会发生什么?而不反抗,除了懦弱之外,作为男人的人生很可能失去了一种可能。

 

此文莽撞,仅供和我有相似观点的爸爸们养育男孩儿参考。

 

20161214


来源:暮色的咖啡馆公众号

微信编辑:付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