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产业智能官
用新一代技术+商业操作系统(AI-CPS OS: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场景中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学习提升的认知计算和机器智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DT驱动业务、价值创新创造的产业互联生态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百姓关注  ·  一县委书记,主动投案! ·  昨天  
贵州省发改委  ·  推动早投产早见效!贵州全力抓项目促发展 ·  昨天  
贵州日报  ·  贵州检察机关依法对许安决定逮捕 ·  2 天前  
百姓关注  ·  突发!两架飞机相撞,已致2人死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产业智能官

【共享经济】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节点、价值影响及未来趋势

产业智能官  · 公众号  ·  · 2019-11-04 01:27

正文

如果从爱彼迎(Airbnb)、优步(Uber)等共享经济企业相继成立算起,共享经济在全球已经走过十个年头。从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看,中国共享经济的表现无疑可圈可点。国家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的增速连续三年超过40%,新业态、新模式犹如一个个火种,以燎原之势快速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形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发展浪潮,这在经济发展史上并不多见。

值得一提的是,与过去几十年我们在诸多领域始终处于跟跑、追赶的状态完全不同,在共享经济领域,我们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有了同台竞技甚至成为主角的机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给出了这样的判断:“我国已成为全球共享经济创新发展的主阵地和示范区。”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经济版图也正因此重新定位一个崭新的中国。

共享经济的四个关键节点


共享经济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时间点是1993年,标志性事件是互联网开始商业化应用。没有互联网,现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也就无从谈起了。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开放协作特质,推动了一个乐于创造和共享时代的到来。最早出现的共享平台主要是文件、音乐之类的内容平台,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一些实体物品的共享平台,如 Zipcar汽车共享平台。2000年后,我国出现了一批基于互动式问答的知识分享网站和一些众包平台,如K68、威客中国等。这一时期,共享经济的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似星星之火。

共享经济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时间点是2008年,标志性事件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推动共享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金融危机之所以促进了共享经济的加速发展,一是刺激了需求的爆发。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让无数人失去了赖以养家糊口的唯一工作,面对大幅降低的收入和严重缩水的资产,人们不得不放弃以往优越甚至有些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开始过起精打细算的朴素生活。二是刺激了技术的快速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地图、在线支付、现代物流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创新应用层出不穷。正是这些技术和创新应用为共享经济提供了最强推动力和重要支撑。如果没有金融危机,这些技术度过“沉默期”的时间可能还要长一些。三是刺激了积极政策的出台。为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各国都在寻求突破,对新业态、新模式寄予厚望,使得共享经济有了一个较好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世界上发展较早、成长较快的共享平台大多都是这一时间段开始创立的,比如优步、爱彼迎等。伴随着国外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众多领域的共享型企业也开始大量涌现。
共享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关键时间点是2013年,标志性事件是资本开始大量涌入,推动了共享经济的迅速崛起。根据Crowd Companies的统计,2010—2013年,全球流向共享经济的投资额累计43亿美元,而2014年和2015年两年的投资额则高达85亿美元和142.06亿美元,两年内增长了5倍多。2016—2017 年,互联网行业投融资相对趋冷,但共享经济企业的融资规模继续保持大幅扩张。国家信息中心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和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领域融资规模分别为1710亿元和2160亿元,增速远超过互联网整体投资水平。2018年共享经济融资规模为1490亿元,同比下降23.2%,首次出现负增长,其原因主要是交通出行领域(包括网约车、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等)融资出现大幅下降,2018年交通出行领域融资规模从2017年的1072亿元下降到419亿元,规模下降了653亿元,降幅高达61%。剔除交通出行领域后,其他领域的共享经济直接融资规模从2017年的868亿元增长到1072亿元,涨幅23.4%。
共享经济发展的第四个关键时间点是2018年,标志性事件是一系列监管措施的出台。由于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金融和网络内容共享等共享经济主要领域问题集中爆发,甚至出现了一些影响重大恶性事件的出现,加之公众和舆论对共享经济规范发展的诉求更加强烈,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政策落地与执行力度。在强监管态势下,平台运营合规化取得积极进展,平台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投资趋于理性。这种背景下,市场竞争的重点开始出现显著变化。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去杠杆、减负债、防风险的新形势下,从政府到市场投资机构,都更加注重效率、收益和风险控制。“规模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回归最本真的商业逻辑,为市场和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才是真正的王道。

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模式


(一)共享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共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使用权分享为主要特征,整合海量、分散化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共享经济是信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是整合各类分散的资源、准确发现多样化需求、实现供需双方快速匹配的最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是信息社会发展趋势下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崇尚最佳体验与物尽其用的新的消费观和发展观。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1.技术特征: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供需匹配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通过互联网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离开互联网,现代意义上的规模化共享经济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共享经济实践中,网络平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是资源整合。共享经济平台上聚集了大量客源及货源,供给方与需求方只需在平台上注册即可以最低成本获得对方信息,大大节省了寻找客户或供应方的时间和搜索成本。二是交易匹配。在运营过程中,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位置服务、在线支付等技术手段迅速准确地实现供需双方的匹配和交易的实现。三是规则制定。平台需要制定整个分享过程中的交易规则,如时间约定、定价、交易双方的权责、反馈与评价机制、惩戒措施等。四是安全保障。共享经济大规模爆发的直接结果是我们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陌生人,并与之展开广泛的交易,因此确保安全也成了平台非常重要的作用。
2.主体特征:大众参与
数量巨大的供方和需方的共同参与是共享经济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开放性的互联网平台上,普通个体只要拥有一定的资源和一技之长,就可以很方便地参与到共享经济中来。共享经济的参与者可以是任何的个人、社团、企业、联盟、政府等,参与者们为系统运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并从中获益。参与者身份也不是单一和一成不变的,而可能在多重身份之间频繁地转换,时而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时而是消费者。这一特点使参与者个体的潜能与价值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共享经济归根结底是人的经济。
3.客体特征:海量分散化社会资源的快速流动
现实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但闲置与浪费现象也普遍存在。在很多国家,过度消费带来的个人资源过剩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中国,全国一共拥有1.05亿辆私家车,其利用率不足10%,利用效率极其低下。共享经济就是要将这些海量、分散的各类资源通过网络整合、流动起来,让其使用价值最大化,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实现“稀缺中的富足”。
4.行为特征:使用权分享
传统的经济活动,大都涉及产品和服务所有权在交易双方之间的转移,而且这种所有权是排他性的。但在共享经济活动中,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交易过程中,双方经常采用以租代买、以租代售等方式让渡产品或服务的全部或部分使用权。平台上闲置房间的租用,网络上音乐的无限复制等,表面上看人们是在分享房间、车等实体产品或虚拟服务,实质却是在分割购买和租赁,是使用权的暂时性转移。
5.效果特征:用户体验第一
共享经济能大幅增进个性化体验。以出租车行业为例,其提供的是单一的车型、单一的价格、单一的打车方式;网约车则能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并提升用户体验。共享经济还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的参与感。平台所提供的用户评价功能,使得用户不仅可以参与评价,而且其评价通常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并对其他消费者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这将推动平台与服务提供方注重提升用户体验,不断完善服务。
(二)共享经济的主要模式
大众参与方式是划分共享经济模式的最常见的一个维度。大众参与是指供需双方的无限性,即无限多的资源和无限多的需求被整合到一个平台上。这会产生两个效应:一是为有效资源找到最恰当的用户,即实现“总有一人需要你”;二是为多样化需求找到最合适的提供者,即实现“总有一款适合你”。目前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两种“大众参与”模式:完全共享和不完全共享。
完全共享指的是供需双方都是无限多,即“多对多”模式。在平台上聚集了无限多的供应方和需求方,双方基于需求实现共享交易。在这种模式下,平台主要起中介作用,负责交易的撮合、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安全保障、纠纷处理等服务,是典型的轻资产模式。目前为大家所熟知的许多共享经济企业如滴滴出行、小猪短租等都属于这一模式。
不完全共享是指供需双方中,有一方是有限的,只有一个或少数固定的几个供给方。不完全共享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供应方不完全”的共享模式,即“一对多”或“少对多”的模式,由单一或少数固定的服务供应方对应无限多的需求方。例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这些被共享的产品主要是由一家或少数企业负责提供,投放市场供需求者使用。这一模式自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有人说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是伪共享经济,不属于共享经济。二是“需方不完全”的共享模式,即“多对一”模式,由无限多个服务供应方和单一的需求方组成。实践中一些大型企业为转型发展、激发创新活力而搭建的开放性平台,这类平台在生产制造领域较为常见,平台上集聚了社会上大量的创新思想、研发、人才等,通过开放平台,企业可以更好地运用社会资源满足自身的生产需求,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如海尔通过“海创汇”平台汇聚大量的社会化创新资源,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
无论是“一对多”模式,还是“多对一”模式,都满足了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匹配、使用权的共享、大众参与等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仍然属于共享经济的范畴,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功能。
除了根据供需双方的参与者数量来划分共享模式外,还可以根据参与主体的性质划分共享模式。例如,个人对个人(C2C)模式,典型企业如滴滴网约车、小猪短租等;企业对个人(B2C)模式,典型代表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企业对企业(B2B)模式,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领域的产能共享;个人对企业(C2B)模式,如猪八戒平台的个人威客,通过时间、技能的共享服务于小微企业等。
在实践中,共享经济的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不同的模式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可以互相转化和彼此融合的。不完全共享和完全共享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共享单车由企业拥有并投放市场是一种不完全共享模式,但如果平台开放单车供应的源头,把社会上大量的、个人所有的自行车整合起来,并投放市场,这一模式也就变成了完全共享模式。ofo小黄车早期在校园内的共享就是采用这种完全共享的模式,聚集整合了大量学生的自行车用以共享,提高了车辆的利用效率。由此来看,ofo小黄车的运营模式经历了从完全共享向不完全共享的转化。同理,沈阳机床厂开始将本企业拥有的机床通过共享平台提供给用户使用时,可以看作不完全共享;后来平台整合了行业多家企业的机床提供分时租赁服务,就实现了向完全共享模式的转变。
中国共享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转型期,共享模式也将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演化,并可能会出现新的共享模式。


共享经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共享经济成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突出亮点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交易规模29420亿元,同比增长41.6%,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发展速度上看,生产能力、共享 办公、知识技能三个领域较上年增幅分别高达97.5%、87.3%和70.3%,显著高于共享住宿、交通出行和生活服务领域的速度。从市场结构上看,生产能力共享出现加速发展态势,其市场规模在共享经济总体中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增速是生活服务和交通出行领域的4倍多。

在促进就业和增加人民收入方面,2018年共享经济平台企业的员工数从2017年的556万增长到2018年的598万,同比增长约7.5%。共享经济不仅成为人们自主择业的重要选择,也为社会特定群体提供了就业渠道。滴滴平台的网约车司机中有6.7%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2.0%是退役军人,超过21%的司机是家里唯一的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为全国百万家庭带去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2018年有270万骑手在美团外卖获得收入,其中77%来自农村,有67万骑手来自贫困县。主要共享住宿平台上房东、管家、摄影师等提供服务者人数约为200万人。

2.共享经济成为服务业转型新动能

在出行、住宿、餐饮、医疗等领域,基于共享平台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从无到有,在相关服务行业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2018年,网约出租车客运量占出租车总客运量的比重从9.5%提高到36.3%;共享出行服务支出占城镇居民交通支出的比重从6.2%提高到10.3%;共享住宿收入占全国住宿业客房收入的比重从2.3%提高到6.1%;在线外卖收入占全国餐饮业收入的比重从1.4%提高到10.6%。

共享经济的快速普及以及带来的个性化体验,也带动了全社会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2015-2018年出行、住宿、餐饮等领域的共享活动对行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分别为1.6、2.1和1.6个百分点。

3.共享经济成为创新领域最活跃的力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表现最活跃的领域大都带有共享经济的基因。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孕育了一批独角兽企业。根据风投数据公司CB Insights公布的数据,到2018年底,全球独角兽企业305家,其中中国企业83家,占27.2%;具有典型共享经济属性的中国企业34家,占中国独角兽企业的41%。

各种类型的众创空间也发展迅速。截至2018年9月底,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超75%,已培育形成50余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部分平台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10万套,涌现出一批创新工业APP并实现商业化应用。这些双创平台为超过200万中小微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

4.共享经济发展推动制度创新

宽容的政策环境和积极的制度探索是我国共享经济取得迅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由于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共享经济发展迎来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新兴领域的制度创新不断推进,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对共享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中国确立的“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基本原则,确立了发展共享经济的总基调。

中国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


1.未来三年共享经济增速将保持30%以上

放眼未来,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内宏观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就业、收入和消费都面临更大压力,共享经济发展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更加严峻的宏观环境。但从共享经济自身发展看,依然有很多有利因素: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为增长提供新动能,在监管上将更加倾向于“包容审慎、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为应对就业和收入的压力,公众将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共享经济活动;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更加成熟,协同治理体系更趋完善,也是共享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预计未来三年,共享经济增速仍将保持30%以上。

2.产能共享有望成为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产能共享为实现上述任务目标提供了抓手、路径和动力。尽管由于制造业本身产业链复杂,加上我国制造业技术基础薄弱等因素,我国制造业产能共享仍处于起步期。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产能共享的政策引导和支撑力度不断加大。

产能共享融合了制造业大国和互联网大国两大优势,通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重构供需结构和产业组织、为中小微企业赋能,可以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从实践层面看,一批产能共享平台已经快速成为新型的网络化产业集群,其能量、体量、动员能力和影响力远非那些有围墙的、有地域限制的实体产业园和区域产业集群可以匹敌。未来,随着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产能共享在激发“双创”、培育新模式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3.共享经济在稳就业和促消费方面的潜力进一步释放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发改委等十九部委发布的《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中,都提出要进一步发展共享经济,通过发展新业态、新动能来稳就业和促消费的政策导向已经明确。

在稳定和扩大就业方面,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还在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创造了庞大的灵活就业机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技能、时间和拥有的资源,以自雇型劳动者身份参与到共享经济活动中,灵活就业机会和收入渠道将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而显著增加,共享经济在就业方面的“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在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方面,新时代的居民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消费体验,共享经济将在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和交通通信等领域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共享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内容更加丰富、体验更加个性化和便捷化的服务供给,使得传统服务模式下难以满足的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并且还不断地激发出新的需求。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和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共享型服务将持续向主要生活领域加速渗透,成为促消费的重要力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