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小说《一天》及其解读。文章讲述了艾玛和德克斯特之间长达20年的感情纠葛,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书信交流、经历人生起伏,最终意识到彼此的重要性。文章还讨论了自信、梦想、倾听和珍惜等主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小说《一天》讲述了艾玛和德克斯特的复杂情感历程。
两人通过书信交流,经历了人生起伏,最终意识到对方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2: 文章讨论了自信的重要性,并提到艾玛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作家,展现了自信的力量。
辣目洋子等人的例子也说明了自信对于个人魅力的影响。
关键观点3: 追求梦想是文章的重要主题之一。艾玛通过写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沈从文等历史人物的例子也说明了梦想的力量。
文章强调了自律和坚持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4: 倾听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强调。艾玛和德克斯特之间的书信交流说明了这一点。
实验和故事也证明了倾听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更加了解对方。
关键观点5: 文章讨论了珍惜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没有珍惜。
故事以艾玛和德克斯特的遗憾结局为例,提醒人们珍惜身边的人和时光。
正文
是的,好像随着人越成长,越能分得清什么是爱,什么是年少的欢喜。
但要剥离这两种感情,显然是非常不容易的,就像艾玛对她暗恋多年的德克斯特说出这句话时一样。
作者大卫·尼克斯用细腻的笔触和蒙太奇的手法,只记叙每年7月15日这一天,却讲述了艾玛和德克斯特之间,跨越整整20年的追逐。
它是安妮·海瑟薇主演的同名电影《一天》的原著,占据英国年度小说榜首,多家媒体强烈推荐,31国译本,引起全球的浪漫风潮,所有人都在见证艾玛与德克斯特的爱情。
有人说,德克斯特浪荡,根本不值得艾玛的喜欢;有人说,艾玛真傻,她明明可以过更好的生活。
但事实上,这段平行却又交织的两段人生,都因为对方的存在,得到了救赎,他们也因此变得更好。
自信的女孩都自带光芒,她们接纳自己,融入世界,活得落落大方。
故事开始在1988年,但实际上,艾玛却是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喜欢德克斯特了。
但她一直不敢表白,不自信的她总觉得只有自己是完美的,才配得上别人的喜欢。
1990年,迫于生计,她在卡姆登镇的一个小餐馆里打工。住在充满洋葱味的公寓里,饱受噪音之苦,头顶是没有灯泡的灯罩,整个人沉闷又压抑。
许多人都说过艾玛聪明、风趣、天分高,优点不胜枚举……
但她就是不自信,因为眼下生活的狼狈,她在熠熠生辉的德克斯特面前更显窘迫。
一个人在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很容易变得颓废。艾玛就是这样。
1991年,德克斯特回到伦敦,告诉艾玛她真的很好、很优秀,艾玛才决定打起精神来。
很多年过去了,当德克斯特坐上去巴黎的火车,见到打扮干练的艾玛时,才发现她完全不一样了。他以前就知道她好看,但不像现在这样风姿卓越,举手投足都尽显气场。
彼时,艾玛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过着有声有色的生活。
我相信,这时候艾玛对于德克斯特的吸引力,不仅仅源于德克斯特终于认清了自己的感情,更多是因为,艾玛此时的自信与底气,确实让她整个人更有魅力了。
王尔德曾经说过:“做你自己,因为所有的别人,都已经有人做过了。”
辣目洋子在《演员请就位》中凭借精湛的演技,获得众多好评。她不是标准的美人,大圆脸,肉嘟嘟的,笑起来眼睛都没了。
但她就是很自信,那种自信会让人觉得她特别可爱和灵动,忍不住想跟她亲近。
自信的女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做自己,她们独立,却不张扬,她们努力,不是为求别人的认可,而是为自己活得漂亮。
所以,请不要为自己的容貌或身材感到焦虑,别被外界的标签定义,只要你觉得无所谓,你就接受这样的自己,大大方方的,也很美;
如果你对现状不满意,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那就切切实实地行动起来,对自己有信心,一定能做到。
拥有梦想,人生才会充满期待和希望。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自律和坚持显得尤为重要。
艾玛最让人为之敬佩的,不仅是她对待感情的认真,更在于她对梦想的不懈努力。
艾玛在餐厅打工期间,会偶尔写写小诗,写信给出版商、经纪人,结果都是石沉大海。
1993年,艾玛成为了一名老师,有了更好的创作条件,多数时候,她会独自呆在房间,晚上或清晨,开心地一写就是几个小时。
1997年,她通过老朋友的介绍,见了一个出版商,出版商许诺她出版一本幽默故事。
艾玛是幸运的。她这一生,遇到了一个特别特别喜欢的人,还通过努力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了事业。
如果说爱人不会驻足等你,那么请一定要抓住梦想,因为只有梦想不会辜负努力的人。
沈从文年轻时在军队谋生,他发现自己在抄抄写写上有些天赋,于是怀揣着一个文学梦来到了北京。
小学文化,没有经济来源,他过得穷困潦倒,全凭着一股文人的韧劲挺了过来。最后在文坛崭露头角,著作《边城》,享誉海内外。
倘若你还没有梦想,至少要有一个爱好,总得先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如果这都没有,那么起码要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别在不喜欢的事情上浪费精力,蹉跎岁月。
丁尼生说过:“梦
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
吗?”
所以啊,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坚持下去吧。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但至少不会后悔,不是吗?
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要维持良好的关系,学会倾听和善于表达同等重要。
会倾听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好感,更有机会去探索对方的世界。
艾玛和德克斯特这20年来,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但毫无疑问的,他们都在对方的心里占据了无可替代的位置。
德克斯特有过那么多女朋友,可对于艾玛,始终是特殊的。
在印度旅游的趣闻轶事、埋怨吐槽,德克斯特会写信给艾玛;在纸醉金迷的酒吧喝到不省人事的时候,德克斯特想到的人是艾玛;在接连遭受事业和爱情的打击时,德克斯特只会给艾玛打电话……
并不是因为德克斯特笃定了艾玛是爱他的,而是因为艾玛是个很好的倾听者。
她总是对他的成功表达祝贺,对他的失意报以安慰。所以德克斯特愿意把自己的脆弱和伤口暴露给艾玛,艾玛也愿意付出自己所有的理解和耐心。
把一对陌生的男女关在一个房间里,让他们互相问对方二十个问题,什么都可以。就这样一问一答,到最后一个问题时,基本上两个人已经可以聊起来了。
这个迅速拉近关系的技巧就是“表达-倾听-分享”。事实证明,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倾听”这一环。
每个人都是有表达欲的,遇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固然是好,但永远以自我为中心的交流就显得些许粗鲁和愚昧了。
会倾听的人都是聪明人,倾听者看似被动,实际却是一段关系的掌控人:因为只有认真倾听了,听懂了对方的话,才会更了解对方,才能选择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因此,不要为了证明什么,而迫切地表达自己,先学会倾听,然后是分享,最后是交流,这才是维持一段关系的正确方法。
这个故事之所以充满遗憾和残缺,就是因为他们都以为对方会永远在,所以一直没把握机会,珍惜对方。
年少的德克斯特帅气多金,从不缺女人,他也沉湎于此,追求及时行乐。所以艾玛的这份喜欢只能被小心翼翼地珍藏。
他们传递书信,在无人的电话亭给对方留言,像被命运捉弄似的,他们总在气氛刚好的时间悄无声息地错过。
艾玛一直在奔向德克斯特,但德克斯特却用他的不成熟和漫不经心,一次次推开了艾玛鼓起勇气的心。
每当德克斯特感觉到艾玛的重要时,艾玛偏偏不在他身边,就像1990年艾玛没收到的那封信,和1993年她没接到的电话。
他们的人生就像双轨道,平行却又始终并肩,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1998年,他们在朋友的婚礼上重逢。艾玛收到德克斯特的请柬,他要结婚了,艾玛深深地拥抱他,表示祝福。
如果故事在这儿结束,两人的命运也许就不会走向悲剧了。
可遗憾的是,2001年,离婚的德克斯特去往巴黎,历经沧桑的他终于知道了艾玛才是他的挚爱。终于,他们在一起了,这次是以恋人的身份。
可命运弄人,几年后,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一场猝不及防的车祸,夺走了艾玛的生命。
故事的最后,德克斯特带着女儿来到以前他和艾玛一起来过的山上,故地重游,女儿问起艾玛,他只望着山谷回答:“我想她,每天都想。她,是爸爸最好的朋友。”
我想,艾玛用了20年的时间陪着他长大,他也将用余生去怀念和艾玛一起的那些年。
兹心倒是觉得德克斯特和艾玛,有点像《浮生六记》中的沈复和妻子芸娘,男生都是浪荡公子,女生都倔强朴实,都有钟爱一人的炽热。
不同的是,沈复知道芸娘的好,十分珍爱芸娘。他重视芸娘的想法,敢带着芸娘夜游灯会,他们能打破世俗,勇敢地相爱。
因此,不要等失去了,才恍然明白别人的好,爱是相互的,不要把别人的好当作理所当然。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珍惜眼前人,不要流连于外面的世界,不要轻易心动,做一个知足的人,懂得感恩,及时表达爱。
努力发现生活中的小惊喜,与爱人分享,每天为对方多做一件事,少一些抱怨和争执,开心地过好每一天。
故事的结局是令人唏嘘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好像人的成熟总是比意外来得晚一步。
所以啊,处于并不乐观的人生阶段时,别自暴自弃,请再坚持一下;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时,请想的多一点、远一点。
人生不能重来,遗憾没法弥补,不要让余年在悔恨中度过。
珍惜家人、爱人、朋友,不要辜负了他们的期待,不要浪费了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