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云谷师
朗诵:陈着
来源:日行一善共修平台(ID:RXYSGXPT)
编辑:慈怀读书会(ID:cihuai_dushuhui)
// 兹心说 //
我们或许无法感同身受,但可以多一份包容。
欢迎添加慈怀小编(微信号搜索:chdshme),小编将拉您进慈怀创始人陈晓峰老师领读的“因书明理线上读书会群”,以文会友。
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许多人的生活都被朋友圈、微博等平台所记录。
甚至在面对亲人过世这样令人悲痛的时刻,有些人也会选择发一条朋友圈,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种行为有时引起争议:有人觉得这是对亲人的不敬,过于轻率;也有人认为,这是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事实上,人们在悲痛中发朋友圈的行为,背后有其心理动因。
这并非简单的“炫耀”或“不尊重”,而是多方面情绪和现实考量的结果。
以下三点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们的真实心理。
关注上方视频号,收看更多精彩内容
为了表达发泄,排遣内心的悲伤
失去至亲之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心灵的震动与煎熬。
这样的时刻,许多人会感到无助与孤独,而将内心的悲伤通过文字或图片宣泄出来,成为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
朋友圈,恰恰是一个便捷的出口。
在朋友圈中诉说,既能将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也可能获得朋友的安慰与支持。
尤其是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少,很多人并没有足够的情感支持体系,朋友圈成了他们向外界倾诉的一条有效途径。
对于这些人来说,发一条关于亲人离世的朋友圈,并非为了吸引关注,而是试图用文字安抚内心的痛楚。
这是一种发泄情绪的方式,帮助他们逐渐接受现实。
为了避免各种麻烦
当至亲离世,除了悲痛之外,现实中的种种琐事也随之而来。
无论是处理葬礼相关事务,还是应对亲朋好友的问候,往往都让人疲惫不堪。
有些人选择发朋友圈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想简化通知的过程,避免重复解释与繁琐交流。
例如,亲人离世后,不发朋友圈,可能会有朋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打电话聊天,甚至邀约参加活动,这无疑会让人更感难受。
而一条简短的朋友圈公告,既可以迅速传达信息,也能避免被“无心打扰”,让自己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处理当下的事务。
有时,朋友圈不仅是情感的出口,也是传播信息的工具。
它帮助人们节约精力,应对现实压力,这背后并没有所谓的“刻意秀存在感”。
留作纪念,也是一种力量
对于某些人来说,亲人过世并不只是痛苦的回忆,也是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一部分。
通过发朋友圈记录这段经历,不仅是表达怀念,更是一种内心力量的积蓄。
他们希望将这种情感保留下来,在未来的日子里,作为一种生命的烙印,激励自己更好地生活下去。
同时,朋友圈的“纪念性”也让许多人选择以此方式怀念亲人。
尤其是在特定的日子,例如忌日或生日,再次翻阅过往的朋友圈,重新回忆亲人留下的温暖瞬间,这本身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从这个角度看,发朋友圈的行为不仅仅是表达悲伤,更是对亲情的某种延续。
失去亲人后,这种方式能够帮助他们慢慢走出悲痛,重新面对未来的生活。
人们面对至亲离世的反应各不相同。
有人选择深藏悲伤,不愿与外界分享;有人则希望借助朋友圈传递情绪或信息。
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他们对生命与情感的独特回应。
没有一种情感表达是“正确”或“错误”的,只要不是伤害他人,就应该被理解与尊重。
我们或许无法感同身受,但可以多一份包容。
当看到朋友圈里有朋友发亲人离世的消息时,不妨多一些关心和慰问,而不是妄加揣测或评论。
真正的善意,是在他人最脆弱的时候,给予支持,而非批评。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失去亲人时找到属于自己的安慰方式,用自己的节奏,慢慢走出那段灰暗的日子。
朋友圈也是一个情绪的出口,记录着各自的日常与悲欢。人的情感都有各自的表达方式,无关对错,方式不重要,心意最重要。
*注:配图来自摄图网
*作者:云谷师 来源:日行一善共修平台(ID:RXYSGXPT)
*朗诵:陈着,男,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甲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高级讲师。获全国诵读大赛大奖。省级作家协会、诗书画研究会、朗诵艺术学会和演讲学会的会员、理事。多家广播、电视、音视频、网络主播,汉语、英语双语读、诵专业实践者、指导人和评委。个人微信公众号chenzhuoyongyuandiyi(“听说阅读播诵咏哦吟写唱”)▼
【慈怀线上读书会】
慈怀创始人陈晓峰老师
分享正在读什么书,读书感悟,读书方法……
我陪你读书,你陪我读书
每周直播分享,群里陪伴交流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进群学习
↓↓↓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点击阅读原文进慈怀读书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