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界女神颜宁,从来不缺乏话题: 30岁成为清华最年轻博导;37岁率领80后、90后年轻团队,首次成功解析了困扰学术界半个世纪之久的难题—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分子生物学系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最近又成为中国科研院院士候选人,是年龄最小的候选人……
成功没有偶然,从颜宁的身上我们能看到成功科研人的哪些成功品质呢?
在颜宁2007年刚回清华的时候,颜宁就给自己确立了几个明确的攻坚课题,葡萄糖转运蛋白就是其中之一。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才知道近期的任务是什么,需要买什么试剂、仪器;怎么样制定操作流程等等。
大多科学家对时间的付出巨大的,所以希望在科研领域有所成就就要做好付出大量时间的准备。在清华的工作期间,颜宁每天差不多能有14个小时“宅”在实验室里;如果在攻坚阶段,甚至可以工作到凌晨五六点。而她的团队每天在实验室的时间则平均在12小时。
中国973项目首位非华裔首席科学家米格尔也说过“我总是会去工作,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半,每一个工作日,每一个周末”。而施一公对于自己的学生也是要求他们必须花费足够的时间在实验室中。
颜宁说过“我的手机很多时候根本不在身边,E-mail不回也是常态。是的,我很没礼貌,自己都觉得太不够nice。然而,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总要有所取舍,就这么简单。只要让别人知道这是你的一贯风格,你不是因人而异,最终大家也就都谅解了。”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舍弃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也是解决时间不够的一个办法。
早在普林斯顿做试验时,颜宁就会多听多看别人是怎么做试验的,别人的方法是什么,久而久之颜宁自己就变成实验室鬼主意最多的那一个了。也许就是因为颜宁一直在不断训练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为后来在清华攻克转运蛋白结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很多科学家在小的时候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颜宁小的时候她就特别好奇宇宙外面是什么,初中后又好奇细胞是什么,想象孙悟空无限缩小到一个分子大小,进入到我们的细胞,他会看到一个什么样子的世界,在到后来进入科学领域,又很好奇细胞是怎么工作的,细胞内的结构是什么。
科学家米格尔也说过在小的时候经常幻想自己在故事中探索未来,那个时候的米格尔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世界上最难做的工作是什么,我就要做。”对于他们来说,有机会去追逐梦想,有机会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有机会去看到另外一个世界是一件非常振奋的事。
细节决定成败,这点在科研工作种仍然适用。试验中操作的不当,试剂的存储条件不适,仪器的灵敏度有问题,试验中引入了其他异物这些或小或大的事情有些时候会严重影响试验的结果。
颜宁在刚去普林斯顿的时候,先开始做实验也不顺利,试验什么做不出来;而同样来自中国复旦的学生却已经以第一作者发表了论文。后来颜宁自己总结认为自己先开始失败的原因可能是细节,因为刚进入一个领域,当时的知识储备并不是特别完善,而且还有很多小的习惯,这些小的习惯可能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加以改正。颜宁的导师施一公做实验也非常注意细节,例如枪头的使用序列、标签纸的折角等等。
颜宁一个好习惯,就是只要一有经费下来,立即把能买的试剂都买了,一是保证实验室试剂供应充足,千万别影响实验进度;二是下大单子容易拿好的折扣,三是防止通货膨胀。只有把控住了实验室操作、管理上细节,实验的进度才能加快;反之如果对于细节不好好把握的话,那么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很可能由于这样或那样等等造成失误或延期。
颜宁在清华带学生的时候,总是喜欢给学生讲自己知道的容易犯的错误,告诉他们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小窍门,让团队中的人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对于补贴,颜宁总是在实验室有经费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给学生多发些生活补贴,让他们没有生活上的忧虑。让实验室的人少走弯路,解决团队中人其他的顾虑也许是颜宁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过去半个世纪科学难题的一个原因。
每个做科研的人即使将实验做出来了,也会面临文章的发表,论文的答辩,学术界的提问等等。这些都需要你拥有一个良好的表达能力。在科学界无论是颜宁、裴端卿、施一公、饶毅在谈起自己的专业问题的时候,都会讲的头头是道。拥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把自己的意思完整准确的表达出来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必须学会的技能。
此外,敢于做自己是每个成功人士所有的品质,正如颜宁清华大学毕业典演讲“勇敢做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