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中,选修课是可以自主选择的,因此有着
有趣和自由
两大特点。
各大高校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想方设法开设了不少有趣的选修课,围棋、佛学、瑜伽、红酒、红楼梦、艺术鉴赏等选修课应有尽有。
北京大学:
“神奇课”、“三宝课”、葡萄酒课、现当代建筑、舌尖上的植物学、贫困与不平、庄子哲学...
清华大学:
心智探秘、冰壶课、建筑学导论、制造工程体验、宝玉石鉴赏、法律与神话传说、癌症与社会、女子自卫防身...
西南大
学:
攀树课、果蔬博物馆、中国戏曲剧种鉴赏和电影与社会、对话AI: ChatGPT 开启学习新纪元、漫画遗传...
复旦大学:
药膳课、音乐课、中国当代小说选读、合唱与指挥、陶艺课...
PKUer 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锻炼/人民日报
但是如果同学们认为选修课仅仅是登录系统,勾选几门感兴趣的课程就完事儿了,那么你很有可能正在踏入一个“
隐形大坑
”。有些人临到毕业都想不通:同样是学四年,为什么我的总绩点比别人差一大截!为什么我还在迷茫时,别人已经找到了职业发展方向!
而且一旦涉及到学分,那就意味着会影响保研、评优评奖、留学申研等等
,因此各位同学(尤其是留学党)很有必要提前了解
选修课的作用、应该如何选课
等方面的知识。
虽然选修课的学分不算多,但每个学期还是有十个学分左右。
有句话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同样适用于选修课成绩对申请的影响。
首先,如果选修课成绩太低会连累总绩点,常观察绩点变动的同学会知道,选修课太低会特别影响大局。
专业选修课分数仅 60+,拉低绩点/图源小红书 侵删
其次,
英港新院校看重加权平均分,也就是不仅看专业课成绩,还看选修课成绩
,所以你的选修课成绩高或低,都会对整体的观感产生影响,比如你用选修课的高分把你绩点硬生生从 88 拉上 91,就完全上升了一个 level!
选课前-打破信息差
✅不管是通识选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都不建议随便选择,以提分为目的的,可以问学长学姐或学弟学妹有没有推荐的
高分事少
的选修课,有些其他人踩过的坑就尽量避免。
✅选择
自己有优势、好拿分的课程。比如 24 Fall 申请季,棕榈有一位 985 学员,他为了提升绩点,就补充了一部分通识选修课来提升 GPA,
这些课程所占权重虽然不大,但也把总的均分从
80 出头提升到了接近 82,最后拿下了港前三硕士项目 offer,实现逆袭。
注:使用“通识课”提分不一定对每所学校都奏效,尤其是重点看专业课分数的项目。且每个同学情况不同,建议咨询老师了解详细方案
上课时-和老师打好交道
✅根据以往采访的高绩点同学所说的经验之谈,大学老师一般喜欢给关系好、坐前排、互动多的学生打高分,所以有出国计划的同学和老师们打好关系,实在好处多多。
成绩定型-考虑是否重修
✅像是前面截图那位 60+ 分的同学,如果重修能确保提升 10+ 分,还是非常值得一试。但在决定重修之前,也建议想一想:这样做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以及是不是最有利的选择。
其他绩点常见问题
绩点太低怎么办?应该怎么弥补?有什么案例?
绩点在录取中的真实权重?学校压分怎么办?
你的绩点在申请者中是什么水平?
大一到大三应该如何规划?
如何提升名校录取率?
有哪些热门先修课?目标学校有什么先修课要求?
扫码添加下方小助手发送暗号
“问题”
,领
取绩点常见问题的解析 PDF。
有两类人是适合转专业的,一是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二是本专业就业前景不好,想要转入就业前景好的专业。
每个转专业的人都不想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多多少少会产生对未来的迷茫。而
选修课是个非常不错的跳板,去探索你感兴趣的方向。
我是德语专业的学生,
在大一的时候我上过一门公选课叫经济学原理
,在课上我们跟着老师把书本上的经济学理论运用在现实世界中的时事中,这是一次全新的视角让我去感知世界运行的规律,我感觉非常有意思,所以我在之后辅修时就打算选商科专业。
这位上外小语种学员,
通过选修经济学确定文转商目标后,
就在申请前积累了 3 段商科实习、2 段海外暑校,最后成功拿下哥大、宾大、康奈尔等藤校 offer!棕榈君也非常为同学的得偿所愿而感到开心!
我就读的行政管理专业是在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下面,学院还有另外一个我更感兴趣的专业——国际关系,我也有去选修这方面的一些课程。
也是在这方向的一门选修课上,我被课程导师选中进入了一个大创项目组
,随着科研深入,我决心要继续读研读博,希望未来可以在这个方向深入研究或进入高校/研究机构做学术方向的工作。
比如
金融、经济、会计、计算机
等专业,它需要申请者本科学过相关的课程,而且相关课程占到一定比例,确保有足够的专业基础可以承担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压力以及有能力毕业才可以申请。
那是否必须满足先修课才能申请呢?
大多数情况下,申请学校时你得把学校要求的先修课都修完。不过,也有些项目比较宽松,哪怕你少修了一两门课,也能先申请,等拿到录取通知后,再按照学校的要求把剩下的课补上。
但是我们依然建议学生在申请前就修完专业所需的先修课,这样在选校上更不受限制,且更能体现与项目的适配度和自身的竞争力。
比如哈佛 MPP 的先修课要求是:“无论你的本科专业是什么,我们都希望看到量化能力的证据。例如本科经济学、统计学或微积分课程。”
大学线下的公选课是比较好的学习先修课的途径,并比线上课程更受到认可。
我本科学的是数学专业,
一般来说大部分数学本科的同学申研都会选择转到金融、计算机。
因为我在本科期间,选修了一些金融数学结合的课程,我发现我对数学在金融领域的一些应用很感兴趣,最终就选择了往金融方向深造。
未来我也希望可以进入金融量化岗位,通过跑代码去分析金融趋势等等。
因为大一大二的“没规划”,从大三开始我就进入了非常忙碌且焦虑的状态。首先我的均分虽然在大三之前有所保持,但还不太够,
需要再想办法刷分。另外我还需要补充一些金融相关的课程,
所以我又去选修了金融工程和计量经济学等。
另外通过辅修或者双专业等形式修习所需课程、通过参与一些线下的暑期学校、暑期课程也可以满足先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