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把钱直接汇到场景机构账上,用户不直接接触现金,风险更加可控,”冰鉴科技创始人兼CEO顾凌云称。
“线下场景可以直接和借款人接触,通过一个人的着装、神态,当面‘验真’,” 某机构投资人程云表示,这是线下风控的优势。
这就是从去年开始,各路玩家开始争抢线下分期场景的核心原因。
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五花八门的骗贷和套现手段,无孔不入。
产品分期,因为可以转手卖掉,早就成为套现的重灾区。3C、奢饰品,甚至农村金融的电动车,无一不成为套现者的猎物。
“3C领域早就混乱不堪,”给分期平台输出风控技术的平台负责人曹俊元,曾见过诸多的骗贷手段,其中一种是专门针对分期手机的骗局。
中介先以“免费领手机”来诱惑一批客户,领到门店填写分期购机申请表。
但是,申请表上的手机,和客户最终拿到手的手机却不一样——一般申请iPhone,拿到的却是便宜的国产手机。
但被蒙在鼓里的分期平台,依然按照iPhone的价格,给门店打款,其中的差价,就会被中介和门店分食。
最终结果,消费分期平台被薅,客户欠债被催收。
这些3C产品因为好变现被盯上,那么不能进行“二次贩卖”的服务消费,总不能套现了吧?
因此,租房、教育、医美等行业的创业者,也出于这个考虑进入行业,却发现太低估了人性的欲望和利益的诱惑。
一些不怀好意的中介或者用户,直接和场景勾结,联合骗贷。
以医美行业为例,中介、医院和各个平台的内鬼,勾结在一起,联合从分期平台骗出来贷,再进行分食。
原本应该成为风控重镇的线下场景,从根部开始腐烂。
教育分期和医美行业也有同样的弊病:定价模糊、中介返佣高昂——这正是滋生骗贷和套现的土壤。
有媒体报道,一些教育机构租了几个教室,雇了几个教师干培训班,拿到金融机构发下的用户贷款后,就直接跑路,平台和学生成为受害者。
在知乎上,也有学生反应,遇到IT培训分期的坑——课程粗制滥造却不能退,没有上课却要背负几万的贷款。
“自从教育、医疗分期火了之后,很多原本针对3C的骗贷都转移了,”程云称,“3C面对的是个人信用风险,教育、医疗面对的更多是欺诈风险。”
而租房领域的骗贷,更是“腹背受敌”。
“除了要防住C端的骗贷,还得防住B端的套现,”曹俊元称,很多出租房,会拿着一份租房合同,多处抵押贷款,“分期平台套完,再去找保理公司,最夸张的情况是,一份合同会用几十次。”
而家装分期,因为单价高,其骗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年前——银行都曾遭遇骗贷。
“有家装需求的客户,一般被认为是有房产的,资质比较好,”某互金平台负责人表示,“而且家装分期,动辄几十万,是银行喜欢的客户。”
早在2011年,便有媒体报道,银行客户经理假借装修合同,帮客户骗贷。
银行客户经理甚至能提供一条龙服务,比如装修预算单、合同模版等,用户只用多支付买发票的钱,就能爽快套现。
但不同的是,如果是向银行贷款,因为“上征信”,影响信用,所以必须要还;但对于互金消费平台,骗贷者胆子就大了,甚至直接套现消失。
“自己凭本事借的钱,凭什么要还”,这句戏言,已成为骗贷者的圣经。
线下场景深陷“人性之恶”,面对为利而动的庞大群众智慧,他们该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