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初,
我从上海一家知名医疗器械大外企跳槽到某知名民企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下近两年来的工作感悟,欢迎朋友们点评交流。
从大外企到民企下了很大的决心,
薪资从50万涨到80万,职位也从外企经理变为民企的总监。
初入民企这个新环境,最强烈的冲击来自工作节奏与决策流程。外企往往层级多、流程繁,决策需层层审批,虽严谨却失之灵活。而民企恰似一艘灵动的快艇,决策链短,能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但是感觉非常草莽。这让我在初期有些许不适应,习惯了精细打磨每一个环节的我,时常被民企同事的高效与果敢惊到。但很快我便意识到,这种敏捷性恰是民企在激烈竞争中生存的关键。
文化氛围上,差异也颇为明显。
外企似一座精致的花园,秩序井然,员工各司其职;民企则像一片繁茂的热带雨林,充满活力与野性,人员身兼数职,独当一面能力较强。在民企,沟通更为直接(简单)、开放(粗暴),大家为了共同目标,畅所欲言,毫无保留,也经常争得面红耳赤。这使我逐渐摆脱了外企那种相对保守、过于含蓄的交流模式,学会更加直白地表达观点与诉求。
谈谈质量管理工作方面,外企有着成熟完善的体系,我只需按部就班地执行与优化。
而民企的质量体系多处于建设或完善阶段,这给了我广阔的施展空间,却也伴随着巨大压力。我不仅要依据法规搭建框架,还得考虑如何让质量理念深入每位员工心中,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达成高标准的质量要求。这是一场与时间、资源赛跑的战斗,每一次突破都充满艰辛,在此也要感谢极度支持我的民企老板,在民企都是官大一级压死人,没有一把手的坚定支持,质量工作是很难推动的。
在供应商质量管理环节,外企凭借强大的品牌与规模优势,能轻松吸引优质供应商,并以严格标准筛选。
民企则需更多地从性价比、发展潜力等多角度考量,且要花费精力培育供应商,与之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供应商评估体系,深入了解每一家供应商的背景与潜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寻求成本与效益的最佳平衡。
回顾这段跳槽历程,虽充满挑战,但收获满满:
短短两年我从外企管理8个人到民企成功管理30多人(包括QC),从经理到总监,从年薪50万到80万,大幅提升了我的职场信心。
民企的活力与创造力让我从外企的舒适区中跳出,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管理理念。在这里,我学会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创造可能,在灵活多变的环境中坚守质量底线,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去调和民企的灵活多变从而取得双赢的结果。
这不仅是一次职业的转变,更是一次自我的重塑与成长。
我相信,在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民企舞台上,我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为本土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为了方便体外诊断网的读者粉丝朋友们沟通交流,我们特成立体外诊断网全国第167群!欢迎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入群踊跃发言!
声明:
本文仅用于分享,不代表平台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