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 恩斯特·贝克尔 /节选自《拒斥死亡》 林和生译 / 华夏出版社 / 2000
克尔凯郭尔人学的基石是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神话。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这一神话中包含了对所有时代的基本的心理学洞察:
人是对立面的结合,是自我意识和生理肉体的结合。人突破低等动物本能的无思想的运动,开始了对自身处境的沉思。他被赋予了有关自身个体性的意识、有关他在创造中之部分神性的意识,意识到自己面孔的美,自己名字的独一无二。同时也被赋予了对世界、对自身之死亡和腐朽的恐惧意识。
这一悖论是所有历史和所有社会阶段中人身上真正恒常的东西,因而正如弗洛姆所说,它是人的真正“本质”。我们看到,主要的现代心理学家们把这一悖论作为自己理解的基础。但是克尔凯郭尔早已对他们作过这样的劝告:
“心理学不可能超越这一悖论……而且,它可以通过对人类生活的观察一次又一次地证实这一点。”
堕入自我意识,即脱离了舒适的自然状态的无知,让人遭受一大惩罚:人由此产生畏惧或焦虑。克尔凯郭尔说,兽没有畏惧,“这完全是因为,兽本质上没有灵魂”。“灵魂”读作“自我(Self)”或符号性的内在身份,而这两者都不为兽所具备。克尔凯郭尔说,兽因无知而纯洁,而人却是一种“灵性和肉性的混合物”,并因此体验到焦虑。同样地,此处的“灵性”,我们必须读作“自我意识”。
如果人单是兽或单是天使[或者说,如果他完全没有自我意识或完全非兽],他将不能畏惧。但他是一个混合物,因而能够畏惧……人自己产生畏惧。
人有着彻底的含混性,而且完全无力去克服这种含混性从而成为兽或天使。这导致了人的焦虑。人不可能在生活中置自身命运于不顾,也不可能在人之处境之外去确切把握和战胜这一命运:
灵魂不可能杀死自己[换句话说,自我意识不可能消失]……人也不可能沉入无所用心的生活[换句话说,完全成为兽]……人不可能摆脱畏惧。
但是,畏惧的真正的核心并非含混性自身,这核心是对人的判决的结果,即如果亚当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子,上帝就会告诉他:“你必死。”
换句话说,自我意识最根本的恐惧是关于自身死亡的知识,在动物王国中惟独人受此特别的判决。伊甸神话和现代心理学之重新发现所具有的意义是:
死是人特有的最大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