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关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官方公共账号,收取学会的科普信息、新闻动态、活动预告及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前沿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宝玉xp  ·  //@来去之间://@创作者DC:我草,太劲 ... ·  2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LG]《Computational ... ·  3 天前  
爱可可-爱生活  ·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LLM-GCE框架,利用大型 ... ·  4 天前  
黄建同学  ·  AI自主设计另一个AI的进度到哪了?#科技#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牛人:2017年18位80后入选“国家杰青”!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 公众号  · AI  · 2017-08-10 17:05

正文

转自 大学从未如此有料 青塔

8月4日,备受关注的201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人名单正式出炉,来自96家科研单位的200名科学家入选其中。

作为国内仅次于两院院士的第二层次高端人才,国家杰青入选者可谓是学术界的大牛,由于国家杰青对于入选者要求极高,因此这批牛人绝大多数为“60后”和“70后”。不过,今年一大批“80后”青年才俊开始逐渐展露头角。

2017年国家杰青建议资助人出生年份分布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国家杰青”年轻化成为新的亮点。根据青塔的统计,2017年国家杰青建议资助申请人平均年龄为42岁,相比前几年小了不少。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更是有18位“80后”入选国家杰青,这一数据比过去几年要多很多。其中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汪萌出生于1984年,目前只有33岁,汪萌教授若通过今年的最终评审,将成为目前最年轻的国家杰青入选者。

从80后国家杰青的入选单位来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有两位,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各有1位入选其中。

值得关注的,这一批80后国家杰青中,毕业或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占比达到高达1/3,包括汪萌、程义云、许金时江海龙、唐江杨晓志等6位。中科大这一数据远超过其他高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科大人才培养的顶尖水平。

从80后国家杰青入选者来看,这18位无一例外都至少入选了一种四青人才(国家优青青年长江青年拔尖青年千人)。随着近年来四青人才数量的增多,未来“国家杰青”的争夺势必将更加激烈。预计再过几年,大多数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将会从四青人才中产生。下面一起来看看今年80后国家杰青的统计情况和部分入选者的个人简历:

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汪萌

汪萌,男,1984年出生,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3年7月、2008年7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学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2010年4月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研究员,2010年4月至2010年9月任美国硅谷创业公司AKiiRA Media Systems Inc.研究员,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高级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信息处理,在其研究领域发表论文150余篇。担任CCF推荐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Modeling指导委员会成员。获得六次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其中包括2009和2010连续两届多媒体领域顶级会议ACM Multimedia最佳论文奖。

曾入选安徽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SCOPUS第四届青年科学之星,2013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the 1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ICDM), 2014.,ACM SIGMM Rising Star Award, 2014,安徽省青年五四奖章,ACM SIGMM首届“科学之星”奖等。

北京大学研究员江颖

江颖,现任北京大学研究员。1982年生于四川乐山。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士。2008 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2006年至2010 年期间曾先后在德国尤里希研究中心和美国欧文加州大学从事访问研究和博士后研究。2010 年起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16年晋升为终身制研究员。2012 年入选国家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担任《Chemical Physics》、《Chin. Phys. B》等国际著名期刊杂志编委,美国物理联合会(AIP)中国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液氦中心主任工程师。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程义云

程义云,男,1982年6月出生,本硕博均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员,同年8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在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J.Am.Chem.Soc., Angew.Chem.Int.Ed.等高水平刊物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80多篇,这些论文影响因子总和超过500,他引2000多次,被国际著名出版社Wiley邀请作为主编编写英文著作一部。曾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担任国际刊物Current Drug Discovery Technologies的地区编辑以及Letters in Drug Design & Discovery的编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明杰

刘明杰,教授,青年千人计划,博士生导师。2005年在北京化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10年7月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江雷研究员与魏志祥研究员。2010年-2015年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担任特别研究员,合作导师为Takuzo Aida教授。2014入选“青年千人计划”,2015年3月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授。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功能高分子凝胶材料,人造肌肉及软骨材料,仿生智能界面材料等。曾获得2010年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同年获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奖,2014年获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创新奖。至今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如 《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等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邀为国际著名学术刊物《Acc. Chem. Res.》撰写综述1篇,总引用1300余次。申请专利3项,已授权3项。 这些成果被《Nature》, 《Physics Today》等期刊以New & View专栏评述报道,同时得到ScienceDaily,AAAS,Nanowerk,PHYS ORG,Yahoo News等专业机构及几十家网络媒体追踪报道。

湖南大学教授聂舟

聂舟,男,博士,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2年于美国Purdue大学从事博士后(公派)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蛋白质和核酸的生物传感新方法研究。自2009年以来作为通讯作者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hemical Science等SCI收录源刊物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影响因子> 5,45篇),近五年论文他引1700余次,其中单篇最高他引12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受邀为Springer出版社撰写英文学术专著2章。5年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973子课题2项。

201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并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5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并获得卢嘉锡优秀导师奖;2012年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的主要成员之一;此外还获得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支持,以及入选首届湖湘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对象及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7月应邀出任英国皇家化学会所属学术期刊《RSC Advances》Associate Editor。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许金时

许金时,男,1982年9月生于福建。2004年本科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9年博士毕业后在中科大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特任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基于光的量子信息和量子物理的实验研究,获得201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入选2012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2014年安徽省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二)及2014年全国高校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二)。现任国际期刊Scientific Report编委。

复旦大学教授王磊

王磊,男,1982年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5年全国妇幼健康科技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016年青年长江学者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生殖疾病的遗传学基础。利用分子遗传学手段寻找相关疾病致病基因,并利用细胞,动物模型对相关基因功能展开深入研究。迄今为止,发表SCI论文总计55篇,影响因子累计约292,累计被引用约498次。

自2011年以来,以通讯作者在NEJM,Am J Hum Genet, HMG,JMG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篇,影响因子总计约148。发现了首个基因突变导致人类卵子成熟障碍并揭示了其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发表于国际顶级杂志NEJM上(NEJM,2016),NEJM杂志同期配发了专题评论,认为这是认识卵子成熟障碍机理迈出的第一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吴晨


吴晨,1982年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英文班),获医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2011至2013年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入选中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并受聘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任研究员。

主要从事食管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遗传学研究,在揭示肿瘤易感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以及遗传变异与患者预后差异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科研成果获2013年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吕海宝

吕海宝,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教授,2004年和2006年分别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2010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2年被破格提升为教授,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获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

主要研究领域为固体力学,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以及记忆聚合物唯象本构力学等。已发表SCI论文94篇,SCI他引1055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江海龙

江海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2008年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无机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赴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工作,分别任产综研特别研究员和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JSPS fellow),随后在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3年初回国,入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年入选中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和安徽省第三批“百人计划”。

目前主要从事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相关材料在催化中的应用探索研究,已在国际重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JACS(11篇),Angew. Chem. Int. Ed.(4篇),Chem(1篇),Adv. Mater.(2篇)等。论文被引7000余次(H指数41),单篇论文最高被引用500余次;有20篇论文被ESI评为高度被引用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 Top 1%);在《Nanoporous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中撰写书章一章,担任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编委。目前承担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课题、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基金委面上基金等科研项目。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董焕丽

董焕丽,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本科毕业于聊城大学。2003-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2006-2009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读物理化学博士。2009-2011,仁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2012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曾获2014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2年度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1年度首届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奖获得者等。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唐江

唐江,华中科技大学教授,2012年5月任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教授,能源光电子功能实验室副主任,青年千人计划和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0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博士毕业于多伦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随后以博士后身份在IBM 沃森研究中心从事铜锌锡硫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

一直从事太阳能电池的器件制作和优化工作,取得量子点和铜锌锡硫硒薄膜电池效率世界纪录各一项。取得量子点太阳能电池和铜锌锡硫硒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世界记录各一项,主持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和面上项目各一项,主持工信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一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一项,累计到账经费超过1500万元,申请中国和美国专利多项。在Nature Energy、Nature Photonics、Angew. Chem.Int.Ed.等顶尖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

北京大学教授刘若川


刘若川,男,1980年出生,现任北京大学研究员。1999年-2004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200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12年回到北大,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任职。

刘若川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算术几何与代数数论,他在p进霍奇理论、p进自守形式与p进朗兰兹纲领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是与人合作在几何相对p进霍奇理论方面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邓亮

邓亮,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生于湖南省双峰县,200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2006-2007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博士后;2007-2009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博士后。2009年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任研究员、课题组长。201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1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3年获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2014年获美国化学会 “Organometallics Young Investigator Fellow”荣誉。

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金属化学,任中国化学会学术期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2014-),《有机化学》编委(2017-),美国化学会学术期刊《Organometallics》编委(2017-)。

南京大学教授杨晓志

杨晓志,男,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3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学术学位,2008年先后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和法国格林理工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以洪堡学者赴德国巴伐利亚地质研究所(BGI)从事极端高压条件下硅酸盐矿物和岩石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2012年入选中组部第三批青年千人计划,同年回国就职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年来的工作主要是通过高温高压实验,从事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研究工作聚焦深部地球的挥发分,探索与硅酸盐地球相关的结构、组成、性质和演化等方面。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EPSL、Geology、Geochem Persp Let、GCA、JGR等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顶级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被引700余次。2014年获得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候德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