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古玩店,曾经是每一个收藏爱好者的梦想,“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几倍甚至上百倍的利润,让古玩收藏变成了水很深,也很浑的行业。
近20年来各个古玩城红红火火,一座潘家园年成交量达到数十亿,深圳古玩城里面上百家店铺,一年也有三四亿的可观销售额,但随着众所周知的原因,如今的古玩城辉煌不再,大量关门倒闭。
其实比生意冷清更无奈的,是古玩店老板遭遇的尴尬现状......
古玩店铺不同于地摊,开店成本较高,店主也基本上都是在行内摸爬滚打很多年的老鸟,一座古玩城假货再多,开店的行家手上总归是有几件“硬货”的。
然而,就我接触不少古玩店老板来说,他们现在把真正的好货都不拿给散客欣赏,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交流。店里摆着的民俗老普货也放在很偏的位置,只把各类造型精美的高仿“重器”放在显眼的位置,因为它们最好卖!
为何?说起来好笑,大多数前来逛店的藏友,拿真正的到代精品给他们看吧,买不起!老普货吧,又看不上!专门盯着各类仿品“捡漏”,拿着放大镜手电筒,嘴里念念有词背着口诀,几百块钱就想买几百万的货!
就像一位店老板在网上吐槽:“你以为我想卖那么多假货吗?没办法呀,好货出手周期很长,只能拿大量仿品来维持销量,也有不少民俗精品,可人家就是看都不带看一眼的,必须得是官窑、青铜器、高古玉、名人字画、鎏金佛像,而且还必须要便宜,否则卖不掉......”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句话人人都懂,可是一旦放到自己身上,就选择性无视掉了。不少藏友很“天真”,坚信着古玩市场还有大量的“重器”等待着自己去发现,手里攥着几千块钱,认为自己眼力通天,故宫里的文物也能找到。
有时候拿到代官窑给某些藏友看,他们还特别不屑一顾:“遍体贼光,一眼假,这件500块的宋代汝窑才真正到代,那宝光真是酥润通透,看着舒服。”
你说咋办?人家店老板难道还要怼客户一顿,说他傻吗?
那种能经营很多年的店家,都有比较深的进货渠道,仿品好找,樊家井、烟涧村、邳州玉等等,直接去批发就行了。但到代精品所需要的成本一点也不低,说什么去乡下铲地皮能找到“国宝”,那是30年前的事情了。
想找好货,第一渠道是去拍卖行和文物商店,天价重器买不起,但还是有很多小精品存在的,价格不算特别高,大几千上万的货也有很多,这些货是维持好客户人脉关系的资源所在。
然后便是圈子里各个能信任的藏家朋友,互相介绍互相转让,这也是重要的货源,不说值多少钱,至少能保证是真品。
当然,专业做古玩生意的肯定都沾点灰,所谓开张吃三年大多数都是这么来的,但就算再怎么压价,成本必然不低,市价100万的东西你至少也要花几十万才能搞到手。做生意的没傻子,再怎么急用钱都不会把黄金当豆腐卖。
问题就出在这里,大多数闲逛的玩家,都有一颗“捡漏”的心,拿真品给他们看,直接砍价砍到脚,自讨没趣多没意思,直接卖仿品省时省力,还能哄得客户喜笑颜开,一举两得。
有些大牛眼看着这种趋势无法改变,干脆不做明面上的生意了,专心经营自己的圈子。而更多的店老板,随波逐流,靠遍地的赝品发了一笔横财,现在做不下去了,改成网络渠道卖假货,或者干脆直接改行。
说到底,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供求关系”,从收藏火爆全国的那一刻起,大多数藏友都是带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入行的,就怨不得奸商贩子们投其所好。
做古玩的都要战战兢兢,不能碰红线,一旦触犯法律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明面上的东西,基本都是普通货色,也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品种。
我见过不少藏友,天天在朋友圈炫耀自己的“国宝”,商州青铜器、高古玉跪人、“出土”宋官窑,没事就念叨着自己的“宝贝”怎么没人看上,还让藏友给他介绍渠道卖到国外去。
幸好你那些都是一眼假的货,不然你这么“张扬”,早晚得把自己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