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松蔚
湖畔贩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M93交通之声  ·  生效!明星夫妻,正式宣告离婚 ·  21 小时前  
杭州交通918  ·  刚刚!赢了!赢了!大胜!现场沸腾了 ·  昨天  
FM93交通之声  ·  刚刚消息:确认失联,搜寻中! ·  2 天前  
FM93交通之声  ·  太意外!47岁知名男演员自曝:没结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松蔚

李松蔚:每一次开口说“不”,都是一次对灵魂的拷问

李松蔚  · 公众号  ·  · 2017-11-08 22:00

正文

说到拒绝,让人最叹为观止的就是小朋友了。他们把饭碗向外一推:「我,不,吃,萝,卜!」坚定,坦荡,眼神里充满了百折不挠的决心。

走在外面,看到不太熟的叔叔阿姨。「快,叫叔叔好!」他往你身后一躲,死活不吭声。催他催得急了,他冒出头来:「我,不,叫!」

「宝贝,把玩具收拾一下。」「不要!」

当然,我们说,这样是不对的。

你苦口婆心地劝他——有时候用语言,有时候用巴掌——他不可以说「不」,这个字不好,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人应有的态度。开始的时候他当然不听,但是尝到的苦果多了,慢慢地,他开始学会把「不」字咽回肚子里。

拒绝原来是一种本能,我们用「不」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个本能,在成长和教育的过程中,尤其在一个重人情的文化环境里,会被日益磨蚀。等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再遇到什么非拒绝不可的事,他就感觉到压力重重:

「他会不会对我的印象分打折扣?」

「万一在别的事情上报复我怎么办?」

「人家会觉得我有问题吧,这么多事儿。」

——他开始把「我不要」和「我不好」混为一谈。

有一回,参加一个培训。老师让大家分组体验,练习一个难以拒绝的情境。我对面的男士,四十来岁,有个一官半职,长着一张不怒自威的脸,他最难拒绝的情境,是不熟的人请他吃饭,尤其是三番五次的盛情邀请。

我配合他做练习。

「王主任,今晚有空吗?吃个饭啊。」

「哈哈,今晚算了,有安排。」

我说:「好吧,那明天呢?」

他皱眉:「哎哟,不巧,明天也排出去了。」

我打开手机上的日历:「没关系,您看这周哪天方便?您说!」

他的脸开始红了,说话也有点没了底气:「小李啊,你的心意我领了,但不瞒你说,最近这段特别忙,真是没有时间。要不就……算了吧?」

按理说,他都这样说了,我也应该识趣地闭嘴。但既然是练习,我必须一追到底。我笑道:「主任啊,知道您忙,但是大家都特别想跟您吃个饭。没关系,我们等您方便的时间好了。您看最早到什么时候,您才有空?」

他头上的青筋鼓起来:「唉,你啊……哈哈哈。」

我看着他。他有点受不了压力,把目光转向一边:「等下个月再说吧,下个月我会空一点,到时候再联系。」他几乎是逃一样地走了。

结束练习,他苦着脸说,生活中他真的老遇到这种人,热情得不要不要的。等到月底的时候又来电话:「主任,下个月哪天有空?」就算他再想办法搪塞,躲得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遇到这种人,你只能乖乖就范。

我说:「你知道你为什么没法拒绝我吗?」

「为什么?」

因为你并没有真的拒绝过我。

他愣了一下:「我没有?」

「嗯,你从来没有直接对我说:我不去。」

这是一种我们习惯的「拒绝」方式。我们不直接说「不」,而是说,我太忙,安排了别的事,不方便。识趣的人,当然听得出这些话的弦外之音。但遇到那些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人,就有了穷追猛打的突破口。

也不能怪他们不识趣。因为「我太忙」的意思,本来就是「我很愿意答应,只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所以……」这是在变相邀请别人帮我解决问题:我都说了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如果能换一个时间,换一个条件,我就答应。

我教学生做心理咨询,跟他们讨论如何回应来访者对咨询师的移情。他们都觉得对方表达爱慕的时候,最难处理。我让他们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做练习。一个参加练习的学生涨红了脸,对着一个向他示爱的「来访者」说:「对不起,心理咨询的职业伦理规定,咨询师是不能跟来访者谈恋爱的」。大家哄堂大笑。他一琢磨也不对劲。言下之意好像是说:要不是有这层伦理,我就……

我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他面红耳赤:「我没有想法。」

大家又是一阵起哄。

我说:「你能把心里想的说出来吗?」

他期期艾艾了一阵,一开口又是:「作为你的咨询师,我……」

他没有办法直接说自己的想法,必须要借助一个外在的什么东西。跟我一起练习的主任,他想说的不是「我这几天时间不方便,只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不去」,他真正的想法是:「我不去。就算换一个别的时间,我还是不去。」这句话他说不出口。如果真的说出来,他会觉得是自己不好。

「这样很伤人的呀。」他说。

有些时候,我们把对方当成借口。好像是为了顾及对方的感受,才不能有话直说。拒绝别人的时候,我们也要刻意强调「这样对你好」。

它的句式是这样的:「这事我不做,但是……」但是我希望你意识到,虽然我拒绝了你,但你会有办法,甚至,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件好事。

「我不去,」拒绝了吃饭的邀请之后,再补上一句,「你们可以玩得更开心。」

「你值得更好的人。」女生拒绝求爱的男生。

拒绝一个求职的人:「你会找到更适合你的工作,加油!」

我从前也有这种习惯。拒绝别人做咨询的要求,或者讲课的邀请,总会抛给他们一个虚幻的希望:「我做不了,你再去问一问有没有更合适的人吧?」如果他们告诉我:「问过了,李老师,没有其他人了,只有您可以帮忙。」我就很被动,仿佛这个义务不知不觉又塞回到我手里。有一年,我在大学开的一门课有期末考试。有一个错过时间的学生找我哭诉,说如果没有成绩,会影响他毕业,问我有没有办法给他及格。——当然没办法。他就哭了:「那我没法毕业了。」我叹口气:「你去找教务老师,想想办法?」

他哭得更厉害:「教务老师说她也没办法!」

我内心感到一阵为难。这件事分明不由我掌控,他的困境也不是我造成的,但为什么我会有一种歉疚感,而且感到一种想要为他做点什么——包括打破明明不可能打破的规则——的冲动?我发现,我太害怕别人不舒服了。

别人不舒服,我们就觉得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哪怕是合情合理的拒绝,我们在说完「不」之后,总忍不住补上一句「但你一定可以有办法的」。

但仔细想想,这句话很不诚实,不是嘛?因为你并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有办法。事实上这样更容易惹恼对方。因为你在用一种隔岸观火的方式,淡化他(她)的麻烦。你那么说并不是出于关心,只是想让自己好受一点。

我常常看到,有的父母教育小朋友:

「你不可以说不。」

——为什么不可以?

「因为说那种话的人不好。」

当然了,有时候「那样不好」的意思会用别的方式表达:因为你太任性了;因为你给我添了麻烦;因为你会冒犯别人;因为别人不爽了会报复你;因为小朋友就是应该接受,你看别的小朋友都接受;因为你会让爸爸妈妈伤心……

总而言之,说不的人,是不好的。

你要做一个好人,就不要说不。

并不是每个父母都可以先接受了「你可以说不」,再跟孩子平等地讨价还价:「你可以说不,我理解,虽然我们也不一定要听你的」。因为那意味着一种很麻烦的关系:你有自己的需求,我还要跟你商量,不是没事找事吗?从源头上堵住你的这些需求,要简单得多。于是一代一代地,我们都说:「你不可以说不……」

以至于长大之后,我们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确认:

我有自己的需求,但这并不是错啊。

看到了这一点,你就知道怎样更直接地拒绝别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