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书的时候,阿信很少会把话说得这么直白露骨,但今天的这本书非同一般。
这么说吧,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出道的时代,如果你想要赚钱,那这本书你不可不看。
从1967年出版到现在,这本书在全球一直畅销不衰,57年来,从常青藤高校到国内的985高校,这本书都是商学院的必修教材,无数的商界精英在这本书的指导下创造了商业奇迹。
它就是——
《营销管理》
,作者是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
。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
时代飞速发展,为了让《营销管理》始终站在营销实践的前沿,这本书
每3至4年就会更新一次
。
2022年,《营销管理》第16版由阿信出版,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的颠覆性革新,全书
案例更新了80%,实质性新增改写了50%的内容
。
站在2024年,当人人都可以凭借一部手机一夜爆火时,不少小伙伴不禁要问,这本740多页的大部头还值得学习吗?
已经93岁的科特勒会告诉你,越是在这种时候,营销就越是重要,因为,
营销的本质就是人与人的沟通
。
从这个层面看,
《营销管理》可以被视为一门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人生通识课
。
今年,我们特地推出了——
《营销管理:第16版·精简版》
。
《营销管理:第16版·精简版》
延续了《营销管理》的核心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高度浓缩。
科特勒咨询集团合伙人
曹虎博士
领衔的科特勒咨询团队是此次精简工作的专家顾问,曹虎博士及团队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实操经验使本书在保留核心内容的同时更简明易懂,为广大读者提供轻松学习营销学的途径。
书中去除了大部分导入性、描述性文本和复杂案例,专注于概念性干货内容。
本书中的每一章均配以思维导图,
共有21张思维导图,能
帮助大家快速获得核心知识,轻松掌握核心知识体系。
根据成年人普遍的阅读速度,这本精简版读完仅需4小时。
科特勒教授在为精简版写作的中文版序言中对中国读者说,希望这本书能“
帮助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事业有成!
”
从全学科博士到营销大师
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曾经说过,
“要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就去写一本关于那个领域的书”。
科特勒就是这样走上营销管理写作之路的。
科特勒在麻省理工攻读宏观经济学博士时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
那时的保罗·萨缪尔森还不知道自己会在14年后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那时的菲利普·科特勒也不知道自己会成为“现代营销学之父”,他编写的《营销管理》持续再版,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被58个国家的营销人士视为营销宝典。
与大家的印象不同,菲利普刚开始并没有选择营销学作为毕生事业的方向。
1931年5月27日,他出生在美国芝加哥市,当时美国经济正经受着大萧条的苦难。他的父亲莫里斯·科特勒是从俄国移民到美国的,几乎身无分文。在芝加哥,莫里斯遇到了菲利普的母亲,他们相爱并成婚。
科特勒一家:米尔顿、尼尔、菲利普(前排左起)、莫里斯、贝蒂(后排左起)
早年的经历和犹太人的身份,使菲利普在高中时就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一般来说,犹太人会选择三种职业:医生、律师和工程师。但年轻的菲利普对于这三种职业都兴致缺缺。他决定做个会计,同时修个法学学位。
然而一年以后,他感觉“缺了点什么”——
他想追求比会计学和法学这两个实用学科更远大的目标。
这成为菲利普投向经济学怀抱的开始。1956年9月,他顺利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并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
不过,科特勒在全球顶级学府跟随大牛导师保罗·萨缪尔森学了多年宏观经济学后,仍旧有一些问题令他困惑不解:消费者到底是如何进行购买决策的?为什么宏观上有效的“供给曲线”在一些微观场景中会失效?
比如:奢侈品越是定高价需求就越大。
因此当他到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任教时毅然选择了一个在
当时崭新的领域:市场营销
,而放弃了在他极为熟悉的管理经济学领域做教授的机遇。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菲利普·科特勒当时在此任教
要知道,
1960年代的美国是没有完整的市场营销概念和体系的。
那时候营销和销售是混为一谈的,关于销售和营销的知识往往是通过师傅和徒弟间口口相传,商学院还在围绕定位和4P打转,当时大多数的市场营销书都用大量篇幅介绍营销的渠道、销售管理、广告和促销等内容,
对研究的解读和应用也很肤浅,更没有把“顾客”放在营销领域的中心去考虑问题。
时代需要一名
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来突破当时市场营销理论的狭隘
,为市场营销带来全新的视角。
于是,
科特勒决定自己写一本教科书。
他要让学生学到系统的营销知识,而不是碎片的经验或者为商业目的包装的理论。
1967年第一版《营销管理》出版。
1996年12月9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
菲利普·科特勒编写的《营销管理》是史上最伟大的50本商业图书之一,与之并肩的包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各种版本的《营销管理》
《营销管理》是菲利普在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作品,但他的著作远不止于此。
他不仅将营销理论系统化、体系化,还拓展了营销的内涵和外延。
“营销的概念是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的。”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
城市、建筑、
人、理念、信仰等领域都是可以应用营销概念的。
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他与多位合作者先后将营销应用于城市营销、国家营销、博物馆营销、政治营销、名人营销、社会营销等多个领域,甚至,他还对营销进行反身性思考,
提出了“反营销”的理论。
历久弥新的经典商业IP
如果今天我们特别想了解一个领域,最快捷的办法或许就是——
阅读该领域的经典之作。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谈读书的时候说:
“我个人觉得,把经典著作读透就行。因为,经典著作经历过无数人的检验,也经受了时间的检验,精读一些经典著作应该不会浪费时间,是会有经济效益的。”
营销管理领域亦如是。
这本《营销管理》不是手把手教你如何写文案才能得到10万+的那种“承诺立刻见效”的教材,也不是告诉你如何投放广告的技术手册。
作为行业奠基性的经典教科书,
《营销管理》虽然的确是“工具性的”,但远远超出工具性,它的目的是培养营销人对于这个行业的整体认知。
不少读过这本书的朋友表示:
“这本书除了清晰的知识框架体系,生动的案例分析故事,更重要的是,它破除了我们对于市场工作的偏狭认知,更好地了解到管理层的营销逻辑和步骤。”
实际上,
视野决定了价值,也决定了我们行事的驱动力和具体方式。
而对于企业主和CEO、CMO层面的营销人来说,则要将视野放大到更广的范围——如果无法从
整个
市场环境的角度、从未来趋势变革的角度
看待企业营销,而只是将营销等同于市场推广和销售促进,那无疑将很快面临业务增长的天花板。
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营销管理》都是一本必读的经典之作。
第16版《营销管理》精简版
到底新在哪里?
1. 五大更新亮点,营造全新阅读体验
新内容
和第15版相比,第16版实质性新增改写50%的内容。章节内容及架构调整重新调整,更好反映了当下的商业环境。
以全新的架构,从营销管理的基本原理、市场的特性、营销战略的规划、设计价值、沟通价值、渠道价值、增长的管理七个方面展开阐述,帮助读者
制定营销战略和规划,创造和传播品牌,实现企业的长期价值
,也为管理者提供了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取胜的必备法宝。
新形式
有效的学习总是基于完善的理论和与之相辅相成的实操案例。第 16 版囊括了一系列专题特写——
营销洞察和营销焦点。
第16版精简版
去除了大部分导入性、描述性文本及复杂案例,进一步细分内容,添加小标题,帮助读者快速梳理和记忆关键概念,专注于概念性干货内容。
新洞察
最新的16版针对当今的商业环境做了全方位的调整,
阐述了21世纪营销管理的7种职能。
新作者
新加入的第三作者
亚历山大·切尔内夫
,在营销战略、品牌管理、消费者决策和行为经济学等领域都是公认的
学术思想领袖
。
新译者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领衔翻译,原汁原味体现科特勒思想。
2. 划时代的更新,面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新适用版本
《营销管理》第一版凭借经典案例、核心概念和逻辑结构而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经典著作,第16版仍是基于此来更新。
然而,从第15版出版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变化。例如:企业社会责任愈发重要;技术、电子商务和数字通信的进步;社交媒体与日俱增的影响力以及数据分析、营销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颠覆了许多行业,并开启了新的商业模式。
为回应这些变化,
第16版从头开始重新设计,为营销人提供了在新市场环境中取胜的必备法宝。
第16版汲取了过去版本的精华,它的特别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导向。
重点关注营销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在努力使组织的目标、能力、资源同市场需求相匹配时所要做的重要决策。
2. 分析方法。
提出营销管理中常见问题的概念性工具和框架,并结合案例和实例阐明了有效的营销原则、战略和实践。
3. 多学科的视角。
通过汲取诸多不同学科的丰富成果,如经济学、行为科学和管理学理论,获得适用于应对营销挑战的概念和工具。
4. 普遍适用。
将战略思维应用于市场营销的全部领域。
5. 全面而均衡的内容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