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进步主义
所谓进步主义,就是做好最坏的打算,但也要用全力去好好生活,进步是一种状态。本号题材较广,因为Po主真性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滕州融媒  ·  滕州新闻(2025年02月02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进步主义

深夜送书 | 你学习了那么久,但这些有效率的方法值得看看…

进步主义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8-03-02 21:26

正文

送书规矩:
评论回复你的观点,进步君将抽取 3 位小伙伴送书一本哦!

PS:之前部分送书名单进步君已经抽取!

没有回复进步君的小伙伴们要抓紧了哦!

一个11岁小男孩,770÷77等于多少,不知道;上课5分钟后就走神;像一只泥鳅一样在座位上扭来扭去;不会做的题,干脆抄同桌的作业,老师布置作业,他和周围同学闲扯运动和假期;因为跟不上进度,反复留级…

这个场景熟悉吗?在许多方面,我们都和这个小男生差不多:作业一团糟,还容易走神。我们磕磕绊绊地上学,勉勉强强地通过考试。学习对于我们来说,一直是个折磨人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要从学习本身体会到乐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你不知道如何思考,不知道如何提问,不知道如何设定目标,更不知道习得知识意味着什么。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率地学习呢?一起看看今日荐书 《有效学习》


1 / 动机是学习活动的终极动力, 主动探索和发现事物的价值感及意义是掌握任何一项技能的第一步。


2 / 学习需要积极反馈才能做到有效监控。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并且不断试错的过程。


3 / 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 ,才能发现学习背后的规律。


4 / 我们通常都认为自己知道的比实际的要多。几乎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人聪明、比一般人漂亮、比一般人技艺高超。


5 / 如果事情看起来轻而易举,人们就会减少自己付出的努力。


6 / 通过心智力量给抽象目标赋予实际意义 ,可以弱化痛苦,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


7 / 如果有人给你一个具体的指令,并让你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那么你总结的过程,就是知识生成的过程。


8 / 学习目标不能模糊,远大的目标会带来反作用 ,人们更容易实现比较容易衡量的小目标。


9 / 你看完一篇文章后对自己提问,比简单重复文章理解得更深入。


10 / 把学习过程拉长至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并在时间上分隔开,当你遗忘的时候,把内容再学一遍。



几年前,《卫报》的一名记者采访了著名心理学家卡尼曼。记者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更高效?”

“如果我有一根魔法棒,我最希望消除掉的是什么呢?”卡尼曼斟酌着自己的话,“过度自信。”

卡尼曼的轻描淡写仿佛显不出这个回答的重要性。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遭受着过度自信的影响。

我们自认为比实际上懂得多,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人聪明、比一般人漂亮、比一般人技艺高超。在工作中,我们总觉得自己比旁人工作效率高;在聚会时,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屋子里的一般人更有魅力。

这种过度自信每个人身上都会有。

在政治领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伊拉克战争中,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战舰上就已悬挂上“胜利完成任务”的标语。

在商业领域 ,只有过度自信才能够解释那些爆炸性事件: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并购案,或者房地产危机中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

在体育比赛中 ,拳击手伦诺克斯•刘易斯在赢得重量级冠军以后,居然被街头的无名小卒击倒。


过度自信最终会阻碍有效学习。 当人们处于过度自信的状态,就停止了学习的过程。他们不会再进行练习,也不会继续追问。


在需要更加刻苦钻研的学习方式上,过度自信尤其有害。 一旦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懂了,就会马上放弃继续寻找知识内在关系的努力,更不会考虑知识和技能在不同场景下的运用。


过度自信可不单单是影响监控学习进度或者元认知方面的问题,而是停止了努力思考、停止了反省,不再努力把学习内容转化为自身的习惯。正是这样的问题引导我们关注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对所掌握知识进行回顾反思的各种方法。


我们知道得越多,就越认为自己了解得更多。所以,掌握一点点知识,可不只是有点危险那么简单,它实实在在地迷惑了我们。


心理学家们对这个观点研究了很多年,并给这个现象起了很多花哨的名字,如专家的盲点、流畅性偏好、解释深度造成的幻觉等。最终都归结为一个核心观点:我们通常都认为自己知道的比实际的要多。


因此,我们关于反思的第一课内容就是谦虚。 在研究工作中,我也发现了谦虚的必要性。


我在一份调查问卷里问: 你是否能够有效分辨出好的教学方式?


如果人们对自己的技能有准确的认识,那么答案应该是分成均等的两部分——50%低于平均水平,50%高于平均水平。但问卷结果是,90%的人认为自己分辨良好教学方式的能力高于平均水平,人们对分辨良好教学方式过度自信—— 人们看到的各种教育培训太多了。

我们还会在一些情况下过度自信。比如:

看起来简单平常的事情,就容易让人觉得学起来更简单;

文章里有大幅的图片,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够理解书中的内容;

一位教授的课程让学生着迷,人们就会认为学生可以从他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尽管实际情况并不尽然。

我到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拜访雅特•马克曼的时候,听他讲过另外一个例子:

马克曼认为,从学习角度看,TED演讲的弊端要大于好处。“问题不在于演讲本身,”马克曼说,“是我们使用这些演讲内容的方式有问题。我们观看了15分钟非常流畅的演讲内容,然后就转入下一个演讲。”

换句话说,TED演讲看起来像一次学习的经历:一个专家在聚光灯照射下的舞台上演讲,但是这些内容似乎获取得太容易,因此也会被轻易地忘记。

这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那么,TED演讲采取精雕细琢的方式呈现一个话题会怎样呢?


谁会反感制作精巧的视频内容呢?然而,讽刺之处在于,这类精雕细琢会阻碍我们的学习活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