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元月,我在《槽边往事》更新了以下文章:
-
《
新年寄语(2017)
》100204
-
《
霾是怎样在网络上变成一种玄学的
》89263
-
《
你真心想了解AI么
》86163
-
《
舌尖上的作家
》70613
-
《
这篇文章不看你就亏了
》110912
-
《
中产阶级的妖异逻辑
》162195
-
《
怎样激活微信小程序(含福利)
》
882750
-
《
微信小程序大全(建议收藏)
》2770342
-
《
支付宝,你就不能好好做个钱包吗?
》253401
-
《
2016年全球新闻图片 Top25(多图)
》90272
-
《
未来并非我所能见
》128347
-
《
人类的黄昏---《未来简史》读后
》96133
-
《
聊聊连岳
》115380
-
《
脑洞易开片难拍---《太空旅客》观后
》63249
-
《
请像个人类那样观赏电影
》149602
-
《
2017年春节必备歌曲
》224869
-
《
MH370不是结局的结局
》185237
-
《
请收下我的一点心意
》110294
-
《
一个包工头的梦想
》86937
-
《
做个云南人不容易
》124426
-
《
回家
》83795
-
《
给春节不回家的人
》75107
-
《
从年夜饭的女性上桌权说起
》201295
-
《
纪念一头老虎
》1562779
-
《
送你一份新春礼物
》74229
-
《
同情老虎究竟是在同情什么
》420345
传统上,每年春节前网上的人气就散了。根据我历年的观察,一般到距离春节前两周,流量就开始急剧下跌,在除夕附近达到冰点。所以,写字的人在春节也休息,因为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人会看。但我不是媒体,我也不是自媒体。写字对于我来说,算是一种嗜好。无论有没有人看,我自己都要写,于是也就写了26篇文章出来,算得上是一个勤劳的元月。
值得一提的是
《
舌尖上的作家
》
。写出来之后,我觉得很满意,用了非常巧妙的写法---作家是作为美食的背景出现,算是我的一个尝试,写作的重点还是落在美食上。同时,也用这种办法说明我对饮食的观点:我们不是为了吃饭而吃饭,吃饭大多数时候属于社交的一部分。可我万万没有想到,读者对于作家是如此厌恶,发出去之后就没有多少人愿意看,感觉是自己的一堆秋波全给扔在夜色里了。勃然大怒之下,第二天换了个标题重新发送了一遍:
《
这篇文章不看你就亏了
》。果然标题党有效,终于有人愿意认真读一下了。
这种事情大概也只有我这种人会做。我觉得什么东西挺好,推荐一次无效,那我就再推荐一遍。我对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是那么做的,对读者也是同样的方式。虽然的确是非常任性,但是有时候重复是一种很有力量的方式,尤其是在喜剧里面。所以,当我第二次发送的时候,许多人打开就开始爆笑。写了那么多年之后,我领悟到一点:如果把写作理解为文字,那就太偏狭了。它的本质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重复发送也是一种互动,而且彼此心领神会。
写作基于对人性的认知,本身含有一种关照的情愫。
《
微信小程序大全(建议收藏)
》和
《
怎样激活微信小程序(含福利)
》两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两篇文章是微信发布小程序之后,公众号发布的数千篇文章里最为火爆的两篇。它们和文笔、技巧、谋篇没有丝毫关系,完全是基于在腾讯所受到的训练而完成的。腾讯几乎是日复一日地训练员工,假设自己是一名最普通的用户,当他面对某个情景某个问题的时候,会怎么去想?这种冥想的方式,马化腾称之为“小白化”,意思是放弃自己的所有经验和技能,在心智上返回一个小白用户的状态,按照他的想法重新考虑某个问题。
小程序是深夜12点推出的,我第二天早上看新闻才知道这件事情。早上看新闻和分析,大量的新闻报道和分析文章潮水一样涌来。当时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既然大家都已经写了那么多了,那我正好可以休息一下,然后写一篇文章介绍一下自己开发的姨妈日历好了。半个小时之后,我想到一个问题:换了是我,要怎样向家人朋友介绍小程序呢?于是,我终于进入“小白化”成功。介绍文章看得越多,我的两个疑问就越是强烈:
1、如何开启小程序呢?
2、去哪里找已经推出的小程序呢?
作为一个小白用户,最为关心的不是“什么是小程序”,因为周围的人都在谈,新闻正在刷屏,我知道世界上多了一个小程序,就在微信里面。但是,在哪里?为什么我的微信里没有?该怎么弄?小程序有怎样的意义,战略上属于怎样的布局,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看了那么多文章之后,我想知道的只是三个字:怎么弄?
所以,我认认真真地标题党了一回,写了
《
怎样激活微信小程序(含福利)
》这个标题。没有一个字是废话,非常明确,就是教你如何激活。不涉及小程序是什么,也不涉及业界的分析,就是纯粹的一篇工具性文章。发布之后,看到的确受欢迎,于是写了第二篇
《
微信小程序大全(建议收藏)
》,瞬间就爆掉了,270多万次阅读。
事情就是这样,你有多关照读者,读者自然也就有多关照你。这和写作技巧无关,和对人性的认知有关。
写到月中的时候,我一度有一些担心:会不会这个月的文章太过贴热点?于是产生了一批速朽的文字?三个月之后,重新点开这些文字,已经完全失去了阅读的价值?想了一下之后,我否定了这个看法。因为回到我的出发点,之所以写这些文章,并非是为了一事一议,或者追逐热点。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写一点值得和朋友在餐桌上讨论的东西,这些东西最好是在未来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因此可以成为一个持续讨论的话题。如果做不到的话,那些这些东西最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是我们每天都可能遇见的问题,因为它是我们所共同关心的,需要我们共同探讨出某种共同价值,以及如何看待的方式。
于是,即便都是谈热点问题,因为在出发点上的不同,结果也就大相径庭。写
《
请像个人类那样观赏电影
》并非是为了吐槽影院不文明行为,也不是为了写“我有一个朋友是人渣”。我对于情绪发泄毫无兴趣,这篇文章真实要谈的是已经存在于生活中的变化---在大城市,去影院看电影已经不是一种享受。随着卷入的观影人数越来越多,电影院里的公共秩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观影体验。进而言之,大城市的公共生活质量令人不满,我们需要新的休闲消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