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一凯 | 已授权
知乎@黄一凯
(感谢@木西 提供作品以供示例讲解)
以下内容可能会让你觉得
自己宛如一个智障
不要哭
生活就像海洋
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敦刻尔克》
月初终于在国内上映了,我也附庸风雅去电影院看了两轮。我是个没文化的大老粗,影评这样的事情就不丢人了。
不过关于电影的颜色,作为半瓢水的调色师我觉得自己勉强有资格聊两句。
诺兰是当之无愧的顶级导演
,在各个技术环节都同样风骚,也自然不可能放过调色领域。这部电影可谓在
红蓝对比
的基础上,把各种花活玩到了极致。
我个人觉得,主要值得谈的有以下四点:
1. 中心偏移
2. 双线调色
3. 用高光色作为基调色
4. 使用饱和度对比辅助叙事
接下来分开谈。为了确保质量,所有截图均来自官方宣传片。
首先是中心偏移
,可以在调色后对画面整体倾向进行改变,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个小技巧。我比较本分,总是沿着
红蓝轴
去做偏移,而诺兰直接把整条对比轴向左下拉了大约5%。
诺兰的方法:
我平常的操作:
下面两张截图的色彩对比比较单一,偏移看得相当明显。
我把示波器设置成两倍显示,这样看上去更清晰。
如果这条对比线老老实实呆在
传统红蓝对比
的位置上,应该如下图所示,红框框出来的就是偏移的设置选项。不过PS用户也不用羡慕达芬奇,咱们
在PS里面也有办法做偏移
,这个留到后面说。
接着是双线调色
,这是近年来想要让自己显得与众不同的大片必须用到的一个调色技巧。
简单说就是在
主对比
的基础上,再做一个新的小对比,丰富画面的色彩表现。和传统攻击性更强的
交叉对比
相比,双线调色的对比做得更微妙,更个性。
这东西动嘴巴比较难说明,还是上图容易。
开头这个场景应该给许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我能截到的图片里这是最能说明本片双线调色特点的。
咱们通过下面这个动图体会一下照片中的色彩是如何分布的:
这个画面也做得不错。
这个没有那么明显,基本上是一个
V字形
,大多数电影里面如果用到双线调色,在示波器上基本都是这么个图形,主要还是因为调起来容易一些,只需要把红黄两色之间过渡的橙色拉开,让两种颜色的纯度相对高一点就OK。
再接着是作为基调的高光色。
基调色这个玩意英文叫undertone,也有人管它叫作basetone。简单说就是一个
用作引导画面情绪
的颜色,在有些电影里会贯穿始终,在有些电影里会根据导演的心情安排两三个,用来划分场景、线索等等。(没文化,一时想不到具体的例子,反正就这么个意思。)
可能是因为名字里又个under,所以大多数调色师都习惯把这个倾向丢到
暗调子
里面。这个当然也有操作方面的原因,毕竟不管场景是亮还是暗,画面中总会安排一个黑点,便于视线落脚,而高光点则会根据场景的需要有明度上的变化。
所以以暗部作为基调,对于要求不高的小短片只需要所有片子调好以后再覆盖一个效果就OK(大片这么做还是会被打死),但如果想要把不同明暗的亮调做出相同的色彩倾向就不容易了。
咱们诺兰大导演这么骚气,当然要高难度咯,所以这部片子就用到了
高光色作为基调
。看个图,就明白了。
最后是使用
饱和度来辅助叙事
,这个超级厉害。说实话,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吧,我第一次发现饱和度还能这么用。
先来个三连发吧,这是清醒号被鱼雷击中瞬间的那个镜头。注意整个画面中的所有色彩突然之间朝着
黄色
位置飙涨。
基本上电影中的所有爆炸镜头都做了类似的处理。
当然,有人会说,
爆炸饱和度高是正常的嘛
。那咱们换个非爆炸场景的,注意飙出去的那一道细线。相信大多数人都应该注意到了电影里面BF-109出场时候
饱和度和亮度
被打得夸张的那个机头识别色。
如果回过头去看看前面那段电影画面色彩分布的小视频应该就能发现,整部电影大多数时候的
明暗反差都比较小,而蓝色的明暗反差则要大得多
。
OK,值得称道的几个特点咱们就分析到这儿。
如何实现敦刻尔克的调色?
接下来说说,
怎么样才能调出如此敦刻尔克风的照片呢?
今天时间比较紧,我先用
3D Lut Creator
给大家做个示范吧。
再次感谢
@木西AlexanDENG
大大提供的英伦风作品(虽然我也知道敦刻尔克在法国,不过谁尼玛去那儿玩呢)。
咱们首先用通道混合器把整体的色彩空间给限制一下,
红蓝色往中心位置上压缩
。正常情况下绿色是应该往右侧走一点儿的,但是为了给后面的
双线调色
让出空间,所以咱们在这儿就不动绿色了。
接着就是3DLC的看家操作了,A/B面板调色。所谓A/B面板,顾名思义就是对Lab模式中的a、b两个通道进行调整,换句话说也即调整照片中的颜色倾向。为了模拟出
双线调色
的效果,我在A/B面板这儿分了高光和暗调两个区域,左边的雷达图控制暗部,右边的雷达图控制高光。
为了录屏方便点,GIF的操作示意图略有些简化。高光和暗调的调整思路大致相当,只不过在高光位置上做了初步的偏黄处理。
另外,这个操作实际上是有些草率的,如果在严格的调色中,最好按照木西大大之前介绍的电影调色方法,首先使用明度蒙版对不同部分创建选区,然后再应用对应的LUT调整文件。
再来是C/L处理,小心调整下面的旋转角度选项,让控制轴恰好落在黄蓝色对上面,拉开中性色反差,
接着拉大蓝色区域的反差,压缩黄色区域的反差
。最后我把黄色的暗部饱和往外拉了一点儿,对这张片子虽然没有影响,但对于其它照片可能会起到作用。
再接下来我做了一个曲线,给高光部分做了一个
基调调整
。为了考虑到LUT文件的通用性,这个调整并不过火。
控了一下红绿蓝的亮度对比,让亮度重心朝着红绿色偏移,
其实我觉得这个操作可能对很多照片会有反作用。
在Photoshop中该如何操作?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
Camera Raw
里面的调整。
有了前面的分析和在3D Lut Creator中的调整之后,调整思路应该很清晰了。
如果听过我的Live,我觉得自己根据上面的分析做一套和敦刻尔克宣传片色彩倾向近似的预设来也不是什么为难的事情,做不到一定是因为我没讲好。
所以接下来的内容,重在体现
使用Camera Raw/Lightroom预设调整照片和使用LUT文件调
整照片颜色时的思路差异。
当然了,这是我的个人习惯,当作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也行。
简单来说,
LUT文件是作为一个节点或者一个层叠加在原片上的
,而ACR则是两个流程中间的一个桥梁。所以我个人在实际操作里面总喜欢把LUT的效果做得略重一些,而ACR预设的效果做得略轻一些。因为
LUT可以通过降低不透明度来调低效果
,而ACR则没有这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