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评互联网
★☆用互联网服务于环境影响评价,推动环评信息化、资源共享、和技术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人物  ·  中产的保温杯,比iPhone还小了? ·  11 小时前  
南方人物周刊  ·  “躺平”不只是摆烂:16个月自驾79城,挖掘 ... ·  2 天前  
人物  ·  中年后,我还有哭的自由吗? ·  2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林小英 关注“中下部分的学生”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评互联网

如何实现“少打扰企业,多解决问题”

环评互联网  · 公众号  ·  · 2025-02-13 11:12

正文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 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 》,明确要求加强依法行政,确保行政检查于法有据、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精准高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的进程中,营商环境与企业发展休戚相关。如何优化环境执法检查方式,实现执法检查质量与效率的双提升,真正做到“少打扰企业,多解决问题”,已成为各地生态环境部门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制度创新是优化环境执法的核心路径。 长期以来,环境执法中“多头管理”现象突出,不同部门频繁的现场检查,让企业疲于应付,加重了企业负担,执法效率也不尽如人意。

为此,各地积极探索,比如实行执法检查频次管控清单制度,明确各部门检查事项,避免重复检查;将检查与企业环境信用评价挂钩,依据企业信用状况合理调整频次;开展跨区域执法协作,实现执法结果互认,打破地域限制。这些举措既减轻了企业负担,又提升了执法效能。

接下来,应持续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执法协同机制,打破执法壁垒,凝聚执法合力,杜绝重复检查、多头执法问题,让企业能够专注于生产经营。

智慧赋能为环境执法注入全新动力。 当下,环境执法正加速从传统的“人海战术”向“数据制导”模式转型。非现场执法监管方式,在多地实践中成效显著。

比如建立污染源画像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的排污特征;运用空气质量微观站,实时监测区域空气质量;借助无人机航拍热成像系统,快速发现隐蔽污染源;利用环境执法APP,实现执法流程全数字化。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能够综合各类信息生成精准的风险预警模型,实现快速污染溯源,并实行全数字化流程改造,大幅提升执法效能。

因此,应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构建全方位、智能化的环境执法监管体系,实现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实时监测与精准执法。

服务转型让环境执法更具温度。 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服务型执法理念重塑着环境执法生态。各地推出的企业环境风险告知承诺制,让企业提前了解环境风险,主动做好防范;组建环保管家服务团队,为企业污染防治量身定制最优方案;对轻微违法实施免罚并给予整改机会,体现执法的柔性;注重培育企业专职环保管理人员,提升企业环保管理水平。

这些做法既彰显了执法的人性化,又激发了企业主动整改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环境意识。应进一步转变执法观念,将服务深度融入执法过程,主动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帮助企业解决环保难题,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

要实现环境执法与企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协同共进,还需多管齐下、持续发力。

在精准化执法方面,完善风险评估机制,依据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合理配置执法资源,突出监管重点。

在智能化监管方面,不断升级技术手段,拓宽数据收集渠道,提升监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人性化服务方面,丰富服务形式,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了解企业需求,为企业营造更加宽松的营商环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