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casa)微信公众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期末教检——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学汇报展启幕 ·  3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艺谈丨凌正:戏曲经典与当代文化的“点创式”同 ... ·  昨天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周俊洁:亚洲皮影戏起源地探析 ·  昨天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2024年度湖南省舞台技术专业人才培训班专家五讲 ·  4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分享丨《北京市演艺新空间运营管理标准(试行)》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周俊洁:亚洲皮影戏起源地探析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公众号  · 美术  · 2025-01-05 19:01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置)标(顶)”


内容摘要:学术界较一致地认为皮影戏起源于亚洲。多数学者认可皮影戏的源头并不是单一的,皮影戏的产生形成了多种说法。目前尚未有明确证据证明皮影戏最早源于中亚,印度影戏的存在时间应早于中国和中亚影戏。在东南亚地区,影戏受印度文化影响深远。中国皮影戏的诞生在题材上与印度的佛教相关,影戏技法也有可能受印度演艺形式影响,其中包括印度的弄影术。从文献记载的时间、表演形式、传播影响等方面综合比较分析,可知亚洲皮影戏最早起源于印度。


关键词:皮影戏;起源地;史诗;佛教


皮影戏在亚洲国家有着悠久的演出历史,它起源于何时何地,是学者们长期讨论并且众说纷纭的话题,由于史料的缺乏,文物资料较少,这个问题至今仍未有统一定论。国内对皮影戏起源问题的探讨多关注中国皮影戏,一些学者也曾将研究视野拓宽至亚洲多国,但由于对国外文献搜集分析以及实地考察不足,使得难以从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新的角度进行探源研究。目前,学术界较一致地认为皮影戏起源于亚洲,其中印度、中国、土耳其和东南亚地区的皮影戏历史悠久,这些地区也是亚洲皮影戏起源地争论的焦点。



一、中国皮影戏起源的诸种说法


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在美国出版的专著提出皮影戏源于中国,陈石铭认为这种说法尚有讨论的余地。[1](P41)中国古代将包括但不仅限于皮影戏的弄影技艺称作“影戏”。现今,“影戏”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所有借光显影,弄影为戏的技艺,狭义上指戏剧范畴内的皮影戏或纸影戏等。[2](P1)“影戏”之名,出于宋代,国内关于影戏最早的传说是汉武帝思念已故李夫人,令方士招魂,方士以人影做影戏的故事。这一传说在《史记》《汉书》等多部古代文献中均有记载,《事物纪原》有:“故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夫人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帷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历代无所见。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吴、蜀三分战争之像。”[3](P495)这个传说有诸多版本。汉武帝为此作诗“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来迟!”说明当时的弄影术呈现出虚幻和飘忽不定的特征,弄影技术也许已经完备,但作为演艺活动十分罕见,甚至尚无,因此得以成为方士玩弄于帝王面前的秘而不彰的伎俩。但是古文中提到这种伎俩历代并无所见,直到宋代才有较详细的关于皮影戏的记载,并且“故老相承”至北宋时期的汉代传说,真实性是存疑的,因此,这个传说并非中国影戏之始,将其称为中国皮影戏的唯一起源也并不十分具有说服力。



关于国内皮影戏的起源时间,学者顾颉刚认为影戏虽然有可能形成于周代,但是未有古籍记载。他在《桯史》中发现一条关于影戏的记载,即“秦始皇作曼延、鱼龙、水戏,汉武益以幻眼、走索、寻橦、舞轮、弄碗、影戏……”[4](P110)但在后世所谓汉代的“百戏”范围之内,独不见影戏,因此,中国影戏汉代已有,甚至周秦之时,即公元前一千多年至前二百多年存在的可能性极小。齐如山认为,唐玄宗之时即有影戏,晚清、民国时期,皮偶人物绘制精致,舞动技术甚至比北京的更加巧妙。[5]他以此证明西安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并从时间上说明,至唐代变文盛行之时,皮影戏已经进入繁盛阶段。


皮影戏与其他类偶戏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通过“借物取影”进行戏剧化表演,而非借物直接呈现,它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人物形象的写实性塑造,形成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更具神秘色彩。由于皮影戏形式的综合性、特殊性,多数学者认可皮影戏的源头并不单一,它受多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形成,比如弄影术、剪纸、宋代讲史、佛教“以影说法”等。因此,皮影戏的产生形成了多种说法,包括顾颉刚、侯丕烈所持的“周代说”,董每戡所持的“汉代说”,孙楷弟等所持的“唐代说”,王国维等所持的“宋代说”,也有学者提出影戏源于明末清初,可见,皮影戏在中国学者的认识当中是复杂的,何为成熟的皮影戏尚未有统一观点。究其原因,一是学者们对皮影戏认识的不同,二是影响皮影戏起源的因素是综合的,不同学者所关注的角度不同。


二、亚洲其他国家皮影戏的起源探究


皮影戏并非中国独有,在南亚、中亚、东南亚等地区,不仅种类众多,且历史悠久。对亚洲其他国家皮影戏产生时间和地点的探究,正如对中国皮影戏起源的研究,因影戏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早期文献的缺失,仅能推测,难以证实。一些西方学者从演出形式角度分析其源头,认为皮影戏起源于中亚,因为古代中亚游牧民族更易获取动物皮革,同时可以使用帐篷和火,因此最先具备显影表演的物质条件。美国学者陈凡平(Fan Pen Chen)提出,在蒙古附近阿尔泰山脉的斯基泰人墓中,发现了公元前一千年的类似皮影人物的镂空皮革制品,这就说明,当时蒙古地区存在借光显影的条件。詹姆斯•布兰登(James Brandon)认为,皮影是在基督教产生之前的几千年中,由中亚传到印度、中国和东南亚。[6](P4)然而具备演出器具和演出条件,只能说明当时有皮影戏演出的可能,无法确认这些皮偶是否用以借光显影。也有学者认为,“中亚动物皮雕的真实功能是神偶,具有宗教意义,主要起保佑乞福、驱疫逐灾作用,同东北萨满教中各种玛音神偶的性质相同。”[7](P55)他以此证明中亚皮雕并非影戏起源。中亚早期宗教活动是否包含借光显影,游牧部落未有文字记载,但中亚不仅连接南亚次大陆,还与东亚相邻,几乎是皮影戏在南亚和东亚之间进行陆上传播的必经之地。在中亚的土耳其斯坦,影戏被称作“cadir hayal”,释意为“在帐篷中表演”,这又说明,皮影戏在中亚的起源可能始自游牧民族。综上,中亚是追溯皮影戏起源的一个重要地点,但是,目前尚未有明确证据证明皮影戏最早源于中亚。即便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影戏在公元13世纪随军传入波斯和土耳其,[8](P57)但这并不能证明在此之前中亚地区没有皮影戏。



皮影戏起源的另一个重要追溯地点是印度,最早关于皮影戏的文字记录即在印度文献中。17世纪,学者尼拉坎塔(Nilakantha)在《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中发现了古代印度皮影戏存在的证据,即“rupopajivanam”一词,与古代印度南部的“jalamandapika”为同一含义,即“皮革形象在轻薄布料上的投射反映”。[9](PP30-31)早在公元前2世纪,印度语法书《大疏》(Mahabhasya)中有“saubhika”一词,意为“弄影者”(shadow players)。这说明当时影戏演出已经成为某种行业,以至于出现了指代影戏表演者的专有名词。在公元前一千年晚期的《大事》(Mahavastu)、《本生经》(Jataka)等几部佛经中,还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巴利文专有名词,并且和其他类艺人进行区分,专指“在一个夜晚,使用布制屏幕将几个人物显现的人”。[9](P31)印度圣典《往世书》(Puranas)和民间传说中也提到过影戏演出。除了以上印度文献,一些汉译佛经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印度影戏的原理,佛教借助光、影、形来阐释教义,用“影”来比喻虚幻、不真实,形影相随比喻因果报应,“影与形的关系,其实就是灵魂与肉体、本质与表象的关系。”[10](P89)影子被喻为灵魂,可以离开“形”所代表的肉体独立存在,这与印度和东南亚皮影戏中影子的内涵相契合。学者康宝成认为《华严经》中所提到的“宝网”与“频婆帐”是幻化、显示影像的同类物体。诸多文献说明早在佛陀时代(最早于公元前6至5世纪开始),印度就具备了影戏所需具备的技术、材料和观念,只不过当时的弄影技术并非用于娱乐表演。因此,相比起中国影戏起源于周代的推测和早期中亚地区仅存在借光显影的条件,印度不仅有时间更早的相关文字记载,甚至还更早出现了关于影戏技艺的解释,这就说明印度皮影戏产生与成熟的时间应早于中国和中亚皮影戏。


在东南亚地区,皮影戏受印度文化影响深远。东南亚爪哇地区的皮影戏起源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爪哇当地产生,一种是由印度传入。有日本学者提出爪哇皮影戏由印度先传入马来半岛,而后才传入爪哇地区,皮影戏马来文命名中的“poerwa”一词由爪哇词汇“parwa”演变而来,这个词正是古印度叙事诗中某个章节的题目。[1](P41)美国学者梅维恒(Victor H.Mair)认为,皮影戏最早在爪哇、巴厘、垄波诸岛出现,这些地方受印度教影响最深最持久,古典形式的爪哇皮影戏都使用印度题材。[11](P81)从历史上东南亚地区对印度文字的吸收挪用来看,这种情况是极有可能的。他进一步认为,古代民族用皮影表达祖先和神灵崇拜,从而通过影戏来驱逐灾祸。这种表演初衷其实和印度影戏是相同的,而后才逐渐演变成带有娱乐性质的戏剧,这便是皮影戏的起源。再观中国汉武帝的故事,若将其视为中国皮影戏的远源,其实质与此相同,即起初“影”被认为是具有灵魂、神灵性质的介质,皮影活动可实现现实世界和神灵世界的沟通。东南亚戏剧与印度文化关系密切,皮影戏在亚洲的传播借助了印度史诗故事题材,东南亚传统影戏的发展无不受到印度两大史诗的影响。印度尼西亚皮影戏多在印度教盛行的地区流行,且演两大史诗的改编版,最古老的影戏“哇扬布尔哇”(wayang purwa)即演出《罗摩衍那》(Ramayana)故事,公元10世纪,爪哇宫廷作家根据史诗内容所创格卡温诗歌中就提到过影戏表演。从表演形式方面来看,持皮影戏源自本土说的学者认为,印度尼西亚皮影戏比印度皮影戏形式更加精妙,且以当地佳美兰音乐伴奏,与印度皮影戏伴奏乐器比较简单不同,因此是本土产物。但从戏剧发展的角度来看,东南亚自古以来是交通要地,历史上,印度和中国文化汇聚于此的现象十分常见,印度尼西亚的佳美兰音乐和乐器就受到了中国音乐的影响而形成,当地影戏虽与印度影戏有诸多不同,但是其发展早期受印度影戏的影响,后来融入当地文化,形成当今的皮影戏是很有可能的,更何况至今,印度尼西亚皮影戏还多上演印度史诗故事的改编版本。除此之外,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皮影戏也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些特征是其他国家影戏所少有甚至没有的,比如印度南部克拉拉邦的皮影戏在表演之前,将影幕两侧的主要角色固定对齐,位于艺人右手边的是正义角色,位于左边的是邪恶角色,安德拉邦的某些演出仪式、克拉拉邦的皮影戏演出时长等也和印度尼西亚皮影戏演出有相似之处。



从东南亚戏剧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皮影戏甚至影响了一众古典舞蹈戏剧的表演形式。在印度尼西亚,戏剧被统称“wayang”,这个词的最早含义就与影戏相关,可见影戏响力之大,比当地其他类型戏剧更加古老。印度尼西亚皮影戏和中国皮影戏有没有关系呢?这个问题也存在争论。早在汉代,就有中国先民移居东南亚,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两地互通往来愈发频繁,在大量科技、文化等交流、影响的洪流之中,两国皮影戏可能有过交集,但具体何时,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方式,尚未发现文献记载。陈凡平否定印度尼西亚皮影戏源于中国的观点,从题材角度来看,当地影戏更倾向于印度史诗故事和本土故事,从时间上来推算,爪哇影戏早在公元10世纪已经十分流行,当时正是中国宋朝初期,中国影戏有确切史料记载始于宋代,这说明爪哇影戏早于中国影戏,亚洲皮影戏并非最早起源于中国。[1](P41)而中国皮影戏是否受印度尼西亚皮影戏的影响,或由当地传入,也尚无确证。比较两国皮影戏的特征,会发现中国皮影戏受其影响的可能性很小,二者有明显的两个不同点:其一,中国的皮影戏题材来源广泛,多讲世俗故事,皮影演出娱乐性很强,而东南亚和印度皮影戏宗教性更强,多演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其二,中国皮偶人物形象多有头茬,而东南亚和印度皮偶活动关节并不多,人物头部和身体往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柬埔寨、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皮影戏也历史悠久,印度的皮影戏曾穿越印度尼西亚,流传至东南亚其他国家。这些国家的皮影戏在演出题材方面与印度尼西亚皮影戏多有相似之处,表演形式各有特征。泰国皮影起源于佛头廊,即古印度移民到马来半岛时的一种遗迹,起初盛行于各种礼仪场所,其演出内容也多取自印度史诗。泰国南雅皮影戏与印度皮影戏的相似之处是皮偶的刻画偏重整体性,印度克拉拉邦的皮偶仅有一只手臂可以活动,泰国南雅皮影是在整张皮上刻画包括人物和景物在内的形象,皮偶没有可活动的部分。东南亚国家间皮影戏的流传与相互影响,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仅将东南亚国家皮影戏视作整体讨论。


三、中国皮影戏与印度皮影戏之关系


讨论中国皮影戏和印度皮影戏之关系,首先需要明确作为综合性艺术,皮影戏产生与发展源流受其内容、表现形式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它并非从某个单一的艺术或者文化形态中诞生,这就为探究中国皮影戏是否是本土所产或由域外传入提供了比较客观的前提。学者魏力群认为,古老的弄影招魂术是中国影戏的先导,民间弄影之嬉与影戏的形成有重要联系,其造型源于中国古代镂皮、剪纸艺术,而影戏的讲唱内容与唐、五代盛行的俗讲有密切关系。[8](PP58-59)中国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影戏是本土所产。对于怀疑中国影戏于汉代,由西域传入这种说法,顾颉刚认为,西域艺术输入中国多见记载,多进贡朝廷,因此,汉武帝不可能没见过这种演艺方式,以至于被方士愚弄,且影戏传入缺失文字证据,因此影戏是中国固有的艺术,不是域外传入。这种说法是以中国影戏产生于汉代或汉代以前为前提而提出的。关于影戏产生于汉代以后的说法中,则也有学者提出其由印度传入,如许地山参考外文文献,提出在中国南宋,影戏“从南印度随着商人东流入缅甸、爪哇、暹罗、占城而至中国。旧传齐少翁为汉武帝设帐会李夫人为中国影戏之始,这话证据不确。”[12](PP665-666)陈凡平指出,在1999年的亚洲研究协会年会上,汤姆•库伯(Tom Cooper)提到印度影戏在佛教外传时期,即公元6至9世纪,由传教者传播至印度尼西亚和中国。[9](P32)这个观点刚好契合了影戏的讲唱内容和俗讲关系密切的说法。


在文字记载缺失或尚未发现的情况下,从演出题材、表现形式以及相关联的文献证据来看,中国皮影戏的产生和发展肯定受到了印度文化影响。康宝成认为,“巫术中的招魂术是我国影戏的远源,而印度佛教‘以影说法’是影戏的近缘”。[10](P87)他认为中国影戏源于唐代俗讲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列出俗讲和影戏的相似之处:俗讲的图像设备为影戏的诞生提供了基础。“图像初为平面,后改为纸人、皮人,以线牵引,成为影戏。今流行之‘影词’,句式与俗讲相符。影戏唱者在帏后,置本于前颂之,与僧徒临文讲经相似。‘影词’多讲演口气,不全为代言体,显然出自宣讲。”[10](P87)俗讲的图像设备正是印度的看图讲故事传播至中国的形式。除此之外,河北涿州、陕西关中、山东等地都有皮影戏起源于佛教的民间传说。《经律异相》中记载有以“佛影”说法,这种方法已具备影戏的特征,中土僧人法显、宋云、惠生、玄奘等人,都到天竺瞻仰过这种神迹,说明印度影戏技法不仅存在于文献记载,且作为传教手段进行过实践传播。再来看中国影戏发展时间,汉代的招魂术秘而不彰,何以经历了上百年,蜕化成带有世俗性质的影戏表演?原因之一是唐代佛教文化的传入和特殊的传播方式催化了影戏的诞生,继而促成宋代影戏盛行的局面。佛教不仅通过讲经传播,同时也会以演出的形式传教,这种方式甚至更易于人们理解教义。据康宝成考证,从公元5至7世纪,印度的“佛影”传说与影戏实践就已经通过不同途径传至中土。[10](P91)而中国的影戏发展也极有可能受到了“佛影”的影响,即受到印度影戏的影响。这些传入中土的弄影技法,恰恰又与汉代传说中的招魂秘术十分相似,受其影响,中国影戏正式登上演艺舞台。



现今国内地方皮影戏资料也能够证实影戏和佛教的关系。比如无论是涿州影戏还是滦州影戏,关于影戏的起源虽有不同传说,但是都认为其和佛教有关,即影戏起源于宣讲经卷,最初仅有木鱼敲击伴奏,后来才效仿戏剧表演,增加脚色和乐器,并且有职业戏班在寺庵中上演,多用以祭祖或酬神还愿。印度“弄影人”极有可能最早从宗教活动中出现,并非仅为娱乐演出。一些汉译佛典阐释了“影”与“像”,“影”与“形”的关系,“影”多被理解为灵魂,它和肉体相互依存,又各自独立。在中国汉代,弄影手法最早被视作招魂术,唐代佛教讲经用光影呈现,因此,影戏因其材质与表现手法、呈现方式的特殊而被宗教赋予了特殊含义,这个现象存在于亚洲多个国家。也正因此,影戏表演的仪式性,某些表现方式的相似性也存在于受宗教文化影响较大的亚洲国家。有观点认为影戏由中国元代,随着蒙古铁骑传到波斯,进一步传入西方,[1](P43)但从前文提及国外文献的记载来看,在此之前南亚地区已有影戏的存在了。


孙楷弟在《傀儡戏考原》中谈到影戏,“而溯其源,则在唐五代时已有其朕兆。设无唐五代俗讲僧之于讲筵设图像者,则宋之影戏或即无由发生。”[13](P63)也就是说在宋代,以影戏这种形式表演世俗故事承袭了唐代俗讲的技法,但康宝成认为,影戏手段的产生远远早于俗讲。梅维恒与前者持相同观点,他曾著书讨论看图讲故事这一由印度发起的具有宗教性质的表演形式向东南亚和中国传播发展的情况,并认为中国的变文和俗讲是由印度看图讲故事而来。他以印度尼西亚戏剧演变发展为例,认为瓦扬皮影戏是瓦扬贝贝尔表演形式的改进和图解故事形象的分离,以此类推中国戏剧的发展状况,按先后顺序即为:“唐代的‘变’画卷、宋代的影戏、傀儡、肉傀儡以及宋代以降保留了皮影和傀儡戏痕迹的真人戏剧。”[11](P84)他还认为,印度的看图讲故事传入中国从而成为中国的“变”。而印度的看图讲故事与印度影戏在表演技巧上有密切的关系,在佛教内容和传播形式影响之下走向成熟的中国影戏,也很有可能通过这种关系和印度影戏相关联。无论中国影戏与俗讲、印度弄影术有着怎样的联系,根据中国影戏受佛教活动影响而发展成熟,继而推测中国影戏与印度影戏的关系是合理的。综上,中国皮影戏的诞生在题材上与印度的佛教相关,影戏技法也有可能受印度演艺形式的影响而成,其中包括印度的弄影术,这又一次证明了印度皮影戏的产生比中国皮影戏产生时间更早。



从皮影戏的美学特征也可以尝试推演亚洲皮影戏的发展状况,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是亚洲皮影戏起源地的可能性依然最大。亚洲多个地区皮影戏表演存在相似性,包括故事内容和仪式性等方面,这证明了印度皮影戏和东南亚皮影戏的关系是密切的。中国皮影戏也与仪式密切相关,这些相似性如果全部被认为是巧合则未免牵强,但可作为亚洲国家不同皮影戏之间或远或近的联系的佐证。无论不同国家间皮影戏如何或深或浅地交流、影响,毫无疑问的是,它们受宗教观念的影响,在表演形式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从演出角度来看,印度皮影戏形式较中国和一些东南亚皮影戏更加古朴。


结语


从文献记载的时间、表演形式、传播影响等方面综合比较分析,可知亚洲皮影戏最早起源于印度,印度皮影戏对东南亚皮影戏产生了影响,中国和印度皮影戏应以宗教传播作为媒介相互关联,且中国皮影戏有受其影响之可能。将亚洲文化尤其是南亚、东亚、东南亚国家文化作为整体来观察研究,会发现不同国家皮影戏的相似性是亚洲不同国家文化与审美相似之处的体现,同时也是亚洲多国文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石铭.亚洲各国的皮影戏[J].亚洲世纪,1947(1).

[2]张冬菜.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3]高承.事物纪原[M].金圆,许沛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4]顾颉刚.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J].文史,1936(19).

[5]齐如山.影戏—故都百戏之四[N].大公报•剧坛,1935-08-07(12).

[6]BRANDON James .On Thrones of Gold[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7]曹广涛.Fan Pen Chen的中西影戏起源与传播研究补缀[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8]魏力群.中国影戏源流考[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9]CHEN Fan Pen. Shadow Theaters of the World[J]. Asian Folklore Studies, 2003(62).

[10]康宝成.佛教与中国皮影戏的发展[J].文艺研究,2003(5).

[11]梅维恒.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M].王邦维,荣新江,钱文忠,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12]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M]//吴光正,李舜臣,余来明,编.异质文化的碰撞:二十世纪“佛教与古代文学”论丛.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13]孙楷弟.傀儡戏考原[M].上海:上杂出版社,1952.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作者:周俊洁(中央戏剧学院博士后,讲师)

图片:来源网络

责编:张丽佳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各省市舞美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