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游戏研究社  ·  如何制作历史上最伟大的网游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女儿偷偷在厕所哭,却说不敢告诉我们原因,真相让我陷入深深的反思……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19-12-17 19:35

正文

多少父母习惯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行着伤害孩子的种种行为?

——鹿妈

文 | cc爸妈

来源 | CC爸妈(ID:cc-bama)

前几日临睡前,我照常敦促:CC,该睡觉了,快去刷牙。

CC进了卫生间,半晌没出来,我只当她又在磨蹭。

推门而入:快点刷,不早了!

没想到CC正对着镜子捂着嘴巴掉眼泪。

我赶紧问怎么了?

她固执地只摇头不说话。

我警惕的继续追问,那到底为什么哭?

“我不敢说,我怕你生气。”

我一脸愕然,“妈妈保证不会生气的,你可以跟我说。”

CC一边大哭一边摇头,C爸闻声也赶紧过来。

我更加警惕的试着追问:“我希望你有事可以告诉妈妈,如果需要帮助我可以帮你,如果是做错了事我帮你想办法解决。”

像是下了很大决心,CC张大了嘴巴,把她的嚼牙指给我看,说“我的牙好疼,我长了一个包,因为我没有好好刷牙。”

说完哇得一声大哭起来。

很难描述我当时的心情,脑子里却清清楚楚的浮现出了赖佩霞让全中国父母沉默的那场演讲里的一句话: 有的父母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

不得不承认,在刷牙这件事上,我们确实要求严格,小时候还哄着劝着,CC慢慢长大,我们自然期待更高,希望她更有自觉性。

每每不好好刷时,我们都会表现出十分不满,有时候也会“警告”她说:
“牙齿是你自己的,如果不好好刷,你的牙就会坏掉,到时候疼得你连食物都吃不了,吃不了饭你还怎么长高!”

虽然没有面目狰狞,想来也好不到哪去, 软刀子也是刀子,划在孩子身上,也疼。

但看到CC这番让人心疼的表现,我跟C爸立马意识到了自身行为的不妥:

我立马表“忠心”——我们平时监督你刷牙,也是怕有一天你会牙疼,但你真的疼了我们也会想办法帮助你,我们都很爱你,我希望你有事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没有什么比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肯告诉妈妈,更让我跟爸爸伤心的了。

C爸则赶紧联系口腔科的同事,帮忙看看孩子是怎么回事。

好在没有大碍,CC以为是牙烂了吓到哭,其实是因为炎症导致牙龈肿了一块,过了两日,肿包自己消了下去。

这虽然是件小事,却让我忍不住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01

有些事,有些话出于爱,又囿于爱

它让我想起了大学室友的故事。

那时我们几个隔三差五给家里打电话汇报日常状况时,她几乎从不给家里打电话。

有一回,她做兼职回校途中,不小心摔了腿,需要休养一段时间。但她怎么都不肯告诉家里。

后来,腿肿得不行,半夜发烧我们叫来了导员,送她去医院,导员才通知了她的家人。

我还记得当时她父母来寝室接她,见面第一句说出话便是“这么大人了,怎么这么不小心”。

当晚,室友就在微博上发了一句话:“我从小到大接收到的关爱都是带着责备给出来的,所以,再大的伤痛,再多的困难我都不会和家里说。”

有什么是比受伤都不敢告诉家里,更不幸的呢?

如今也做母亲的我,当然明白了父母爱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有的爱关心则乱。

但是对于那时的我们,真的只感觉到压抑,并没有感觉到关爱。

或许就像现在的我,责备CC不刷牙一样。

年初,河南一名9岁男孩小楠,因为被小狗舔舐了受伤的手指,而不幸患上狂犬病,经多次抢救无效最终去世。

我们都知道,狂犬病一旦确诊,无法医治。而我们在被动物咬伤、抓伤或被动物舔舐了伤口后,都需要第一时间去打狂犬疫苗。

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应该知道这个常识。

但是他并没有说,原因竟是害怕受到父母责备。

其实,早在半年前,小楠就曾经被小狗抓伤过,但当时也因为害怕被父母说,而选择隐瞒。

没想到,现在却因此被夺去了生命。

可能有些人会说,就因为害怕被骂而丢掉性命,太不值当了。

可如果把自己受伤或没做好的事情告诉父母,得到的反而是父母的挖苦、指责,那他们宁愿选择沉默或隐瞒。

他们不是懦弱,只是因为身体已经受伤,而拒绝心理上再受伤害。

关于选择报喜不报忧这件事上,知乎上有一位的网友是这样回答的:

心理学家说过: “人类最负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愤怒,而是羞耻感。

这种羞耻感是我们心里最隐秘最不易被宣泄出去的,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感到羞耻时,会选择隐藏而不是想办法解决。

如果孩子不小心受伤或犯错时,我们采用责备式的关心:“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早和你说过不要......”或表现出不耐烦或不高兴的情绪时。

孩子就会将受伤=犯错,而犯错=羞耻,是因为自己受伤而让父母不开心,父母不喜欢这样的自己。

孩子害怕责骂,更害怕父母因为自己犯错而不爱自己,所以孩子的内心是既害怕又羞耻的。

孩子受伤,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爸爸妈妈的关心,反而是不理解、指责甚至是打骂,这种双倍的痛苦转嫁到孩子身上,只会让孩子更惧怕“犯错”,从而在受伤后,更加不敢告诉父母,从而更加沉默。

此时的感受就像鲁迅先生所说: 母爱如同湿棉袄,脱了感到冷,穿着感到难受。

02

做会听、会说的父母

尹建莉曾说:如果你发现孩子受伤或受委屈后,不愿意和你说,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然而爱与会爱却是两码事。明明是关心却被我们演绎成了责备,而责备式关心总是以爱的名义去伤害。

如何重获孩子的信任,让孩子敢于并愿意和自己说?我们需要做一个会听、会说的父母。

1. 耐心地听孩子说。

爱之深,责之切。

很多父母,责备是为了让孩子“长记性”,激励孩子进步,或避免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

看上去这种“责备式”的教育很有效果,因为孩子好像确实很少再出现“不小心受伤跑回家”的状况。

但其实,是孩子从马大哈变得谨慎小心了吗?

很显然不是,孩子只是学会了用说谎遮盖伤口,不让父母发现,从而获得表面的安宁。

前段时间,一位小男孩因成绩不理想,被妈妈丢在了马路上。

大多数人都是当做笑资在讨论,而有位网友评论说:希望广大父母引以为鉴,因为这种被父母遗弃的感觉会伴随孩子一生。

黄磊也曾说:作为家长,最怕的不是孩子在外边做了什么,而是你不知道他在外边做了什么。他做什么不重要,他会不会把这件事告诉你,才最重要。

所以,请大家在因为孩子的某些事而气冲脑门的时候,请先闭上我们的嘴,耐心地听孩子说。

2. 学会温柔地说。

其实,天底下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爱孩子的,但有时候,关心的话在心头,说出来却变了味。

朋友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小时候,在奶奶家不小心打破了花瓶,当时想着赶紧收拾,结果不小心划破了手,血弄脏了奶奶的新桌布,当时奶奶一边给我找药水,一边埋怨我的不小心(新买的桌布还没用就弄脏了),批评我的不听话(都说了让你离碎玻璃远点),那种因为犯错而羞愧的心情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虽然现在知道奶奶也是着急和心疼,但她说的话,当时确实让我难受了好久。

太多类似的行为,让我认为奶奶根本不不喜欢我,我也与她渐渐疏离。


朋友说,如果奶奶当时把:“都和你说了离碎玻璃远一些”、“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流这么多血,把桌布都弄脏了,还得洗。换成:划破了手,很疼吧?上完药就好了,下次小心一点。

我想,我不会长至成年人才理解并接受她。

我们总是着急的去爱,却忘了爱的方法。

明明是想要关心,说出来却硬生生地变成伤人的利刃。

我们出口的话,尽量把关注点落在孩子身上,把责备换成简单直接的关心。

关心,就直接说我担心你;心疼就直接说你受伤,妈妈会心疼;这样不是更好吗?

03

事后弥补也很重要

如果实在改不了自己的习惯,责备了孩子,也请及时的进行事后弥补。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爱他的、关心他的,也为自己过激的话语表示歉意。

就像CC牙疼这件事,我用“忠心”表达我们的爱,C爸半夜紧急联系牙医用行动让她知道,我们会无条件的帮助她,我们万分努力的给她吃定心丸,就是想补救自己不当的表达方式。

当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重视, 明白自己是被在乎、被爱的,也并不会因此造成父母的不开心或嫌弃 ,也就更愿意和父母说自己的事情。

责备式关心总是以爱的名义去伤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