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根
省略号有六个点,我们是六根不清净的六个媒体人。略有点文化,略有点情趣,略有点思想。每日送上略有点意思的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  ·  【视频】刘元春: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在何处? ·  20 小时前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  ·  【视频】刘元春: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在何处? ·  20 小时前  
天玑-无极领域  ·  #影视飓风下架视频变糊科普视频# ... ·  昨天  
混知  ·  回看40年中国股市,牛不牛你来定 ·  3 天前  
三表龙门阵  ·  王楚钦呐,大家都笑你,偏偏你最好笑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根

武云溥 | 龙虎山“悬棺”之谜:盗墓小说的灵感源泉

六根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10-11 07:00

正文

文 | 武云溥

大概是2007到2008年,我被不知从哪冒出来的一堆“盗墓”题材小说迷住了,有段时间整天捧着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读得不眠不休。没办法,这种故事有那么一些些吓人,放下书也睡不着觉,只能一口气看到最后,等待作者揭开谜底:千年古墓棺材里爬出来的不是鬼,而是被某种毒虫或稀奇植物操控的尸体——植物大战僵尸的源头就是从这来的,不是植物跟僵尸打,而是人类跟植物加僵尸打。这很正确,毕竟咱们这里四九年之后不许成精。

我记得读完《鬼吹灯》当时的“最后一本”(隔了几年又出所谓续集不算),叫《巫峡棺山》。好家伙,就记住悬崖峭壁之间,密密麻麻都是吊在半空中的“悬棺”,棺材里自然是植物僵尸大合集,放到现在游戏里不充很多金币你都看不着的那种。过了十多年到现在,故事情节我早忘了,但还记得“悬棺”这个意象。

因为这是真的。

前不久我去江西鹰潭下面一个叫龙虎山的地方,参加番茄小说主办的“番茄读旅季”创作采风活动。主办方说,这是网络文学助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探索,你在文学阅读中看到那么多瑰丽奇景,心向往之,是不是就很想去实地走一走、看一看?

我想这太对了,龙虎山这名字一看就是藏龙卧虎之地,天然带有恣意纵横的网络文学气质。《水浒传》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故事就发生在龙虎山,因为这里是道教祖师爷张天师修仙之地,曾经镇压着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伏魔殿就在山中。《水浒传》和道教起源的故事很多人都熟悉,我就不多介绍,问就是您自个儿看书去。只说我和一众师友这趟漫游龙虎山的开眼界体验,是终于目睹了“悬棺”的实景,并借此机会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多元观念,算是满足了多年前我被盗墓题材网络小说勾起的好奇心。

龙虎山矗立在泸溪河两岸,连绵起伏,壁立千仞。在“世界遗产名录”中,龙虎山与福建泰宁、湖南莨山、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贵州赤水并列为“中国丹霞”地貌的代表。犹如刀砍斧劈一般的巨石山体上,有无数长年累月风化形成的洞穴。所谓悬棺,并不是悬挂和悬空,而是放置在这些崖壁洞穴中的棺椁。

宋人晁补之有《鸡肋集》记述:“出游龙虎山,舟中望仙岩,壁立千仞者不可上,其高处穴中往往如稛仓棺椁云,盖仙人所居也。”这里所说的“仙岩”就是龙虎山里的仙水岩,也是“崖墓悬棺”最为集中的一片区域。我们到这里参加“番茄读旅季”网络文学乡村文旅创作扶持计划启动仪式时,正看到景区里的“升棺”表演——谐音“升官”讨了民间好彩头,此处游客络绎不绝。

表演开始,一阵爆竹声响过后,只见近百米高的崖壁上垂下数根长长绳索,利用滑轮原理吊起一口棺木缓缓上升。水面上有乘着竹筏的道士舞剑作法,崖壁洞穴处有人接应,待棺木升至洞口,就利用备好的另两根绳索牵引,将棺木导入洞穴中安放。法事结束,亡灵安息——如果按照演出模拟的情景推想,古人便是这样完成“崖葬”仪式的。

但这只是一种猜想,悬棺如何吊装到崖壁洞穴中,至今是个未解之谜。

悬棺是我国古代很多地区都有的一种特殊丧葬习俗,比如《鬼吹灯之巫峡棺山》描述的就是长江三峡地区的悬棺,另外在甘肃、云南、福建等地都有悬棺遗迹。有些悬棺的确是外露悬挂在山体上,还有些是在山体上修筑类似栈道阁楼的建筑,把棺椁放置其中。但只有江西龙虎山的悬棺,是放在山体天然形成的洞穴中的。由于这些洞穴都是风化而成,并非人工开凿,所以悬棺也只能因地制宜,古人用某种办法把装有尸体和陪葬物品、有些重达数百斤的灵柩运送到悬崖峭壁上的洞穴中。

谜团就在这里——根据考古学家推断,龙虎山悬棺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墓葬,距今已有超过两千五百年历史。那时候可没有如今的钢索和金属滑轮,古越人顶多能用上麻绳,能不能承重数百斤、吊装升起数十米?现在我看表演都为特技演员捏一把汗,何况古人没有足够的安全保护措施,在光溜溜的山崖上如果做这般高难度法事,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

我打开字节跳动研发的AI产品“豆包”,问问它知不知道,龙虎山的悬棺是怎么来的。豆包很聪明,给我搜集整理了一大堆资料,总结如下:

龙虎山悬棺的考古研究工作开始于1978年,江西省博物馆和贵溪县文化馆联合组成考古队,请了当地身手矫健的药农,利用悬索荡进洞穴中,开棺验尸,不,尸骨——这段是不是也像盗墓小说里摘出来的?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就是既有扫地僧也有采药农,个个身怀绝技。话说龙虎山的悬棺里开出来的不仅有尸骨(但没有僵尸),还有很多陶罐、瓷碗、木杯、木鼓甚至印花丝绢,这些珍贵文物为考古队提供了断代研究的实证,两千五百多年的老物件货真价实。

接着到1979年,考古队又对龙虎山崖墓进行了完整、系统的发掘研究,这是中国悬棺葬区第一次大规模科考活动。考古队使用了宽大的竹筏,在水面上靠着山体搭建钢架和云梯——注意,现代的考古队也要用这么些个装备才能让人进入山洞,想想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怎么弄的……这次科考有了更多收获,在十四座崖墓中共发现木制棺材三十七具,人骨架十六具,出土陶瓷器、竹木器、骨器、纺织品等文物二百多件,其中的织机构件是我国先秦时期纺织考古的最重要发现之一。

考古专家推测,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古越人“习以水战、以舟代车、断发纹身”,对于死亡,他们并不像中原地区那样追求“入土为安”,而是信奉“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龙虎山的洞穴下临深渊,上接星斗,人迹所不至,猿猱不能攀,并且由于洞穴大多向阳,干燥通风,利于棺木长久保存。古越人崇拜天神,希望自己死后也能居住在靠近天神的地方,于是有了在绝壁上悬棺的做法。悬棺的洞穴越高越大,陪葬物品越丰富,表示死者生前在族中的地位越尊贵。

但是古人怎么把沉重的棺材运到山洞里,考古活动并没有找到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于是众说纷纭,其中主要的猜想有下列几种——

地质变迁说:有人认为龙虎山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古时这里并不是悬崖峭壁,经过漫长的岁月,岩石层抬升形成山峰,过去在低处的洞穴墓葬就成了“悬棺”。但地质学家后来经过勘探认为,在龙虎山并没有发生此类地质活动的证据。

崖下堆土说:该说法认为古越人在崖下堆土,一步步将高度升上去放置棺木。但这种办法的实际操作难度过大,不能说愚公移山吧,只能说愚公造山。死一个人就要搞这么大的土木工程,使不得啊使不得。

栈道搬运说:有人猜测古越人在崖壁上搭建栈道,通过栈道搬运棺木到岩洞里。但考古专家也没有在山体上发现修建栈道所必需的孔洞等痕迹。

滑轮吊装法:这就是较有可执行性因而被广泛接受的一种做法,也是现在我们看到“升棺”表演模拟的场景。古人当然没有钢索和金属滑轮,但可能制作出某种类似滑轮的“吊车”,用绳索把棺木从河面拉升至岩洞处。但疑点仍然在于,如何在近乎垂直的陡峭崖壁上固定这种吊装工具?如何确保吊装过程的安全稳定?

为了验证吊装法的可行性,1987年,同济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联合组成的悬棺葬研究小组,进行了仿古吊棺模拟实验。研究小组经过两年精心准备,选择龙虎山仙水岩作为实验场地,邀请五位当地攀岩经验丰富的药农参与实验。过程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表演那样,五个人相互配合,利用滑轮和很长很粗的绳索,成功吊装了一口棺木,从水面的船上抬升运进山洞。

仿古吊棺模拟实验虽然成功了,但在考古学界仍有争议,加上没有实证,龙虎山悬棺就成了千古之谜。据说龙虎山开发成景区后,当地旅游管理部门还曾经向全社会公开悬赏解谜。豆包告诉我,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人领到这笔赏金,“你可以试试哟”。

我?还是算了吧,数学和物理我都整不大明白,但对于网络文学特别是盗墓题材小说的创作者来说,龙虎山绝对是一块刺激灵感涌现的宝地。我用“悬棺”作为关键词在番茄小说里搜索,出来好多相关的作品:《悬棺宝剑》《悬棺古葬》《寻龙天棺》……嗯,这算貌似正经的,看起来不那么正经的还有《我嫁进了悬棺村》《风水天师:女鬼太漂亮,顶不住了》……很好很好,文学嘛,就要不拘一格,就要有奇崛奔放的想象力。徜徉在龙虎山的青山绿水间,仰望绝壁洞穴间露出的一口口棺椁,我知道科学的触角尚未探及很多幽暗深邃之处,而神话传说正在其间生发。这是文学的领地,故事的起源,万物有灵气,龙虎天下绝。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452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