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是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8日,是全省覆盖面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党报,在反映时代变革、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国计民生、反映人民意愿、贴近百姓生活,以其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成为贵州的主流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贵州日报

脱贫攻坚大比武|三兄弟“大比武”!小满刚过,一场特殊的脱贫攻坚“武艺切磋”在水城县营盘乡展开

贵州日报  · 公众号  · 贵州  · 2017-06-11 14:12

正文

水城县营盘乡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营盘乡的罗多村森林茂密。

 


清晨,3000多只桃花鸡从蓝色的鸡舍里钻出来,悠闲地在松林里觅食。旁边几个人的对话声,打破了松林的静谧……

 

“现在发展产业缺技术,但是技术如何入股?是给工资?还是按照‘三变’模式用占比方式分红?”

 

“对啊,我们也遇到这种情况,能不能建立一个技术基金?”

 

“技术入股对脱贫很有效,有些技术可以量化,有的则要看潜在价值……”

 

林中的说话声,有时激昂,有时低沉。

 

声音最大话最多的,就是“黄家三兄弟”,一旁还有营盘乡“216”决战工作队第一队长潘方红等人。

 




“黄家三兄弟”何许人也?

 

大哥黄坤,35岁,六盘水市委组织部选派到盘县刘官街道高官村的驻村干部;

 

二哥黄照勇,31岁,盘县宏财公司(县属国有公司)选派到盘县大山镇古德村的“第一书记”;

 

三弟黄亚祥,29岁,六盘水市委办选派到水城县营盘乡罗多村的“第一书记”。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黄家三兄弟主动申请驻村,肩并肩演绎一出“打虎还得亲兄弟”的扶贫故事。得知三兄弟都要驻村,干了30年村支书的父亲叮嘱了一句话:“多干实事,少放空炮!”

       

这次三兄弟齐聚罗多“论剑”,一来是两个哥哥想到营盘乡这个省领导挂钩扶贫点学习借鉴;二来是有点“小私心”——看看三弟黄亚祥。已经好久没有回家的三弟孩子还未满月。

 

跟随三弟黄亚祥在边远贫困的罗多村参观时,两个哥哥时而相互交流,时而凝神深思。

 

“罗多村1018户、3756人,贫困户有468户、1370人,贫困发生率为36.5%,高于全省平均值。”老三黄亚祥深感“压力山大”。

 

黄亚祥向两位哥哥谈了自己的想法——长短相连,以短养长。短,就是发展短、平、快的产业,比如养桃花鸡,种植小黄姜、枇杷等;长,就是依靠北盘江、乌蒙大地缝、悠然山居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发展生态旅游,实现老百姓持续增收致富。”

 

二哥黄照勇在公司工作,“一脑袋的各种算计”。他结合自己的所见给三弟“支招”——现在鸡龙二级公路在建,在罗多境内有11公里,你们完全可以借机成立一个劳务公司,让村民就地打工,增加收入!

 

“这个办法好!靠山吃山,修路致富”大哥黄坤忍不住给二弟鼓起掌来。“老二在赚钱上有一套,能不能也分享了你们那里的经验啊?”

 

“要致富,产业是‘牛鼻子’。”黄照勇有些得意地“炫耀”起来:我们古德之前是以农为主,现在还是要“吃农饭”,只是现在我们“玩得更高级”。

 

“怎样才能把农业玩得高级?”老三黄亚祥语气有些着急。

 

“不种玉米种刺梨,池塘里面养龙虾。”黄照勇更为得意,古德大力发展水产养殖,除了鱼以外还有龙虾、泥鳅和黄鳝。种植上则瞄准刺梨、茶叶和魔芋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最重要的,我们借助合作社这个平台,用好‘三变’这张‘王牌’,再把电商发展起来,这好日子不就来了吗?”黄照勇说,今年古德的人均收入有望突破8000元钱。

 

看着两位弟弟“嗮成绩”、“嗮路径”,大哥黄坤不住点头,在此次三兄弟脱贫攻坚“大比武”中,他有自己的“秘密武器”,就是党建促脱贫,党建促发展。“抓产业上我要向弟弟们学习,可是抓基层党建上你们可千万不要放松啊?”

 

“怎么才能抓好党建?”在国有公司工作的二弟黄照勇急于向哥哥取经。

 

黄坤介绍了自己所驻的高官村的党建谋划——围绕“五个一”,即建强一个堡垒,建立完善一套机制,聚集一批能人,培育一批富人,教育一批“后进”,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大众参与、全民监督实现管理的立体化;通过空中远程教育、地上文化广场、隐形微信QQ群,达到教育培训的立体化;通过空中养蜂、林下种植、水里养鱼,中间连接合作社,推动产业的立体化,最终打造高官村脱贫致富的“铁三角”!”

 

看着黄家三兄弟的“大比武”,潘方红乐了,他说,老大成熟干练、老二头脑灵活、老三思路清晰,“通过这场‘比武’,彼此沟通交流,相互切磋学习,大家都很受启发,学到了很多东西!”

 

“老三,和两个哥哥比,罗多有很多后发优势,只要找准路径,结合实际,一定能干出名堂来!”潘方红说。

 

下午时分,罗多“论剑”暂告段落,三兄弟依依不舍又要分别,他们相约,下一个“擂台”将摆在古德村,用最新的成绩、最新的思考再来一次“比武”。

 

【记者手记】比出了什么?

 

三兄弟“大比武”是大哥黄坤提出来的,他从《贵州日报》上看到省委提出要来一场脱贫攻坚大比武的号召后,黄坤觉得要首先从自家三兄弟比起来。

 

之前三兄弟商量了许多“大比武”的地方?最方便的是在家,既可以一家人其乐融融,也可以相互交流感受,两不耽误。

 

可是三弟黄亚祥却提出“赛马应该在赛场”。建议把“大比武”放在各自所驻的村里,“不能光说,还需眼见为实”。

 

记者见证了黄家三兄弟在营盘的首轮“大比武”,越看越受鼓舞,越看越有信心。

 

他们从农村走出来,又主动投入到脱贫攻坚的“大战场”、“大考场”,兄弟齐上阵,努力改变所驻村寨的贫困面貌。他们把脱贫攻坚当成一项事业,发挥聪明才智,找准脱贫攻坚的路径,不但敢于创新突破,更敢于“相互叫板”,形成了“互比互促”的良好态势。

 

脱贫攻坚不是“独角戏”,而是“集体舞”。黄家三兄弟的“比”,并不是比输赢、比得失、比荣誉,而是比工作、比奉献、比创新,在比中学习,在比中提升,在比中超越,通过相互交流切磋,比出精气神、比出战斗力。



撰文:贵报传媒全媒体记者 陈诗宗

编辑:晏海艳 胡莹

设计:刘添元



您还可以关注

港黔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签署了这八项合作协议

2017第三届贵州创博会开幕!带上你的idea,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