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简书]微博另发布两千字内再精简版与相关问题探讨
《论语》中的思想不仅已经成为我国文化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而随着近代中国意识到西方文明的强盛,中国以孔子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也屡次受到质疑和推翻,儒家文明一度被视为腐朽的思想。那么在今天,我们应如何理解对待儒家文明?
在阅读《论语》中,或许会对中国文化、为人处世之道有新的理解。本简写将孔子思想分为九个方面,对《论语》进行了筛编与翻译,以飨读者。
《论语》
论语及其弟子著
成书于汉代
原书1.5万字,简写后约1万字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圣人”,对整个儒家思想的生成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影响巨大。孔子一生“述而不作”,《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记述,由孔子弟子与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为重要的文献。
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
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
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论语》全书15935字,后人将其分为二十篇共四百九十二章
简写目录
为学之道/修身之道/孝悌之道
君子何为/德礼仁爱/智信忠恕
义利之分/治国为政/夫子自况
本简写翻译参考了杨伯峻《论语译注》和黄克剑《〈论语〉解读》,在此致谢。
孔子说: “学到知识后,适时地去践行知识,便令人感到愉悦;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便令人感到快乐;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就能称得上是君子了。”
孔子说:“能够在温习已有的知识中获得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读书学习,却不思考问题,就会迷惘无知且没有收获;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且思路困窘。”
孔子说:“我能做到的就是: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努力学习而不觉得学习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
孔子说:“教导学生,在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再教下去了。”
孔子说:三个人之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我选择他们身上的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孔子说:“凡是求学者,都可以予以教诲,没有贫富、贵贱、智愚等的区别。”
子夏说:“每天都能学到一些未知的东西,每月都能温习自己所已知的东西,就可以算是好学了。”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同时又能笃守自己的志趣;恳切求教发问,同时多思考切近己身的问题,这就是做到仁德了。”
曾子说:“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同朋友往来是否足够真诚?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温习了?”
子夏说:“对妻子,要重其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要竭尽所能;服事君主,要能献身;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守信。这种人,就算没学习过,我也可以肯定他是有学问的。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在内心自我反省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季文子做事总是考虑再三才行动。
孔子听说了评论道:“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
孔子说:“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到半路才会知难而停,而你现在却是给自己设定了界限,不求前进。”
孔子说:“坚定信念,同时努力学习,能够为善道献身。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施展才德;不太平,就归隐山林。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不凭空揣测,不一意孤行,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樊迟陪同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问道:“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消除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
孔子说:“问得好!先勤勉做事,然后才有所收获,这就是提高品德了;检讨自己的邪念,不要一味指责别人的错误,这就是消除邪念了;由于一时的怨忿,就不顾自身安危行事,以至于伤及自己,祸及亲人,这就是要辨别的那种迷惑。”
子路问怎样才称得上是成为真正的“人”。
孔子说:“智慧如臧武仲,克制如孟公绰,勇敢如卞庄子,多才多艺如冉求,再加以礼乐的陶冶,就可以称得上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了。”
孔子又说:“现在何必这样要求呢?看到财利能够考虑该不该得到,遇到危险可以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可以称得上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了。”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可以说是过错了。”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同善于曲意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孔子说:“有益的乐趣有三种,有害的乐趣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乐,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乐,以结交许多贤德之友为乐,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是有害的。”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要戒除好色之心;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好斗之心;等到老年,要戒除贪婪之心。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考虑是否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听清楚了;面色表情,要考虑是否温和儒雅,容貌气度要考虑是否谦恭庄矜;言语交谈的时候,要考虑是否忠诚有信;谋事行事要考虑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请教;忿怒时,要思考可能产生的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的准则。”
孔子说:“子路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吗?”
子路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知识,其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知识,其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知识,其弊病是危害自身;爱好直率却不爱知识,其弊病是言语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知识,其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知识,其弊病是胆大妄为。”
立原杏所(1786-1840)日本画家 孔子十哲
描绘的是孔子弟子中最优秀的其中十人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以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子游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但犬马不都能够得到饲养吗?如果不能够真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儿女侍奉父母,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儿女为父母代劳做事、提供给父母酒饭享用——难道这样就可以算孝了吗?”
孔子说:“侍奉父母,对父母的过错,要委婉地劝说他们。如果表达出的意思不被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而不触忤冒犯,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孔子说:“父母在世时,不宜远离家乡游学或出仕;即使出游,也必须告知父母自己确定的去处。”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要常记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接近有道之人从而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方面的用途。”
子贡问怎样才能称得上是君子。
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样就称得上是一个君子了。”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那就是射箭了。即便是射箭时,君子也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那样的争才是君子之争。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一定要肯定的,也没有一定要否定的,怎样合理恰当便怎样干。”
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简写者注:孔子的时代,“国”的观念是比较弱的,孔子这样的人是有天下(东周)的视野,所以他会去周游列国,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因而在孔子的思想中,德政或道德是很重要的,而乡土观念是弱于此的。这里的小人,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败坏的小人,而是所说的是一般人、小民。
孔子说:“君子言语谨慎迟缓,做事勤勉敏捷。”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流于虚饰。只有质朴和文采配称恰当,才能称为君子。”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司马牛请教怎样才能称得上是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自己问心无愧”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实现美好愿望,而不助长别人去做不善之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间的切磋来辅助自身仁德的修养。”
孔子说:“君子所求在于和谐相处而各存己见,小人所求在于完全一致而排斥异己。”
孔子说:“与君子共事很容易,但很难取悦君子,不按正道去取悦他,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到他用人之时,君子总是量才而任。
与小人共事很困难,但讨他欢心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欢心,也会成功。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会求全责备,百般挑剔。”
孔子说:“君子安静平和而不傲慢凌人,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平和。”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困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叙述啊!”
子路请教怎样才称得上是君子。
孔子说:“修养自身,使周围的人们安乐,使所有百姓都安乐,怕是尧舜也不容易做到。同时保持恭敬谨慎。”
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为规范加以推行,以谦逊的语言来表达,以忠诚的态度来完成。”
孔子说:“君子只担忧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孔子说:“君子严于律自己,小人严于律人。”
孔子说:“君子庄重矜勉,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的好来举荐他,也不因为某人地位卑贱或德行有失就不采纳他的好话。”
孔子说:“君子可以承担重大的使命,不要着眼于小节去了解君子。小人不可以委以重任,但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不会拘泥小信而置大义于不顾。”
简写者注:孔子提倡的信,是大信与大义,在大信与大义前,小的信用可以不遵守。比如某人和他的邻居闹矛盾,说永远不踏入他邻居家的门,但当他邻居家失火时,他也无需信守誓言。
子夏说:“君子给人的印象会有三种变化:远望其人时,庄严而令人敬畏;接近其人时,温和可亲;听闻其人时,别人说他严厉而一丝不苟。”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食月食。有了过错,人们都看在眼里;改正过错,人们就会仰望他。”
孔子说:“不通晓天命,就没有办法成为君子;不懂得礼,就无从立身处世;不善于明辨别人的话语,就无从真正了解这个人”
孔子圣迹图——钧天降圣
孔子出生时,母亲顾氏在房中听到天上有仙人奏乐
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达成和谐社会。古代圣明君主的治国之道,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那时大小事宜都依据和谐的准则而行。这样做,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那一定是有人只知道和谐,并且为了和谐而和谐;和谐也需要礼来约束。”
林放请教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说:“这个问题意义重大!遵循礼仪,与其奢侈浪费,不如节俭朴素;例如丧礼,与其考究铺张,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子贡提出去掉鲁国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
孔子说:“赐呀(子贡名端木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安心处于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居于安乐中。仁人安守于仁道,而智者懂得仁的道理,有利于践履仁德。”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出于公心爱人和恨人。”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实行仁德,就不至于有什么恶行。”
孔子说:“富与贵,人人都想得到,君子会以正当途径求得富贵;贫与贱,人人都会厌恶,君子会以正当途径摆脱。君子会时刻保有仁德,即使在仓促紧迫的状态下,也会保持仁心,即使颠沛流离,也会保持仁德。”
孔子说:“每个人所犯的错误类别各不相同,只要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的仁德修养如何了。”
孔子说:“因为节制约束自己的言行而出现过失的事情,是罕见的。”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被孤立,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处。”
子贡说:“若是有人广泛地施惠于百姓而能周济众人,这个人如何?可以称得上仁人了吧?”
孔子说:“何止是仁人,那一定是圣人了!尧舜恐怕都难做到呢!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可以践行仁道的事情,然后自己躬身去做,进而推己及人,这可以说就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孔子说:“只注重态度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不免劳倦;做事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不免怯懦;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不免横暴;耿直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不免偏激。在上位的君子厚待自己的亲族,民间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在上位的君子不遗弃故交旧友,百姓就不致对人冷漠无情。”
颜渊向孔子请教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这就是仁。如果有一天人人都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天下人就都归心于仁德了。践行仁德取决于每个人自己,而无需依靠他人。”
颜渊问:“那么具体的做法呢?”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规范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的规范的声音不听,不合于礼的规范的言语不说,不合于礼的规范的事情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将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仲弓向孔子请教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时要像接待贵宾那样严肃,役使百姓时要像承担祭祀大典那样慎重。自己不想要的,不强加于别人。无论在社会中身居何位,都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然不是才思敏捷的人,也会按照您所说的话去做。”
司马牛向孔子请教仁。
孔子说:“有仁德的人,说话慎重迟缓。因为做起来不容易,说起话来能不慎重迟缓吗?”
孔子说:“刚强、果敢、质朴、出言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山东曲阜孔庙的石刻本《孔子行教像》,一般认为该石刻本原为唐吴道子所绘,但原作早已遗失。
有人说:“有人说应该用恩德来回馈他人对自己的怨恨,您怎么看?”
孔子说:“如果用恩德回馈怨恨,那又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以正直来回报私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而能牺牲性命来成全仁。”
子贡问如何修养仁德。
孔子说:“工匠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准备趁手的工具。住在一个国家里,就要敬奉那些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获得治国的道理,但如果修养仁德却不能坚持实行治国之道,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治国之道,修养仁德足以倡行治国之道,但不用庄重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能用庄重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合于礼的规范,那也是不完善的。”
孔子说:“百姓需要仁德,胜过需要水火。我见过有人落入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德而死的。”
子张向孔子请教仁。
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
子张说:“请问哪五种。”
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为人所信任,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具有号召力。”
孔子说:“子路啊,我教给你正确对待知或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做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如何可以成为人。
孔子说:“参啊,我所讲的道是一个贯彻始终的义理。”
曾子说:“是的。”
孔子出去之后,同门便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
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出言承诺,因为他们以自己说到做不到为可耻。”
樊迟向孔子请教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对百姓有益的事情,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们,就可以说是智了。”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才算明智。
孔子说:“听闻那些日积月累的谗言和诬告,你都能够不为所动,也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人了。”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提高道德修养,辨别迷惑。
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长寿,厌恶起来,恨不得他当即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这样对自己毫无好处,只是使人奇怪罢了。”
子张请教如何才能通行于天下。
孔子说:“做到言语忠实守信,行事笃实恭敬,即使是蛮夷之地,也能通行;如果言语诡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即使是在本乡本土,也不能。站立时就像看到‘忠、信、笃、敬’几个字在自己眼前,坐车时就像看到‘忠、信、笃、敬’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能够做到这样,就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了。”
子张把这些话写在了束腰的带子上。
子贡问:“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折磨他们。要先取得君主信任,然后才去进谏,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孔子说:“为追求个人利益而行动,会招致很多的怨恨。”
孔子说:“君子懂得公义,小人只明白私利。”
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居于一定的方位而为群星所环绕。”
孔子说:“以政令来引导人,以刑法来约束人,百姓只是求得免于刑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以道德引导人,以礼制治理人,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
孔子回答说:“举用正直无私的人,弃用邪恶不正的人,百姓就会服从了;反之,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子贡请教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说,“具备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这三个条件,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子贡说:“如果不得已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已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皆有死;如果百姓对国家缺乏信任,那么国家就无从立足了。”
子张请教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疲倦,执行政令要忠心耿耿。”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自己带头端正,还有哪个敢不走正道呢?”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政事,问:“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彰显有道的人,怎么样?”
孔子说:“您处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呢?您想做善事,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会随着风向倒伏。”
子路向孔子请教如何处理政事。
孔子说:“自己做在老百姓之前,才能使百姓勤劳地工作。”
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可懈怠。”
子路说:“卫国国君等着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从哪些事情做起呢?”
孔子说:“首先必须是辨正名分,使名实相符,也就是所说的‘正名’。”
子路说:“有这么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为什么要正名呢?”
孔子说:“仲由(子路的名字),你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总是采取存疑不论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难以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确定名分,必须能够讲出道理,这些道理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语,没有丝毫苟且、含糊。”
孔子说:“古人曾说:‘善人治理国政连续一百年,也就可以使残暴的人化而为善,使得世间废除刑杀了。’这话说得对啊!”
孔子说:“如果能够端正自身,治理国家还会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叶公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政事。
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
孔子说:“不求速见成效,不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做不成大事。”
子张问孔子说:“怎样就可以治理政事呢?”
孔子说:“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子张问:“五种美德是什么?”
孔子说:“君子施惠于人而自已却无所损失;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贪恋财利;举止庄重而不傲慢;仪表威严而不凶猛。”
子张说:“如何做到这五种美德呢?”
孔子说:“顺应百姓的利益引导他们自己去求得好处,这不就可以做到施惠于他们而又不不至于靡费财力吗?选择适宜的劳作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谁又会心生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贪求什么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会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使人见了都心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问:“什么是四种恶政呢?”
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告诫监督而突然限期论处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气量狭小。”
孔子说:“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担忧;我担忧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问学;三十岁能够守礼自立;四十岁对道有所领悟能不为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开始懂得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从道的高度予以分辨、判明、包容、化解;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孔子说:“即使仅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不乏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
孔子说:“我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且喜好古代的风尚,我私下以老彭(商代的大夫,好述古事)自比。”
孔子说:“我所忧虑的是:不修养德性,不讲习学问,听到合于道义的事不亲身去做,有了不善的言行不能自觉改正。”
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于道就可以去追求,就算是那种给人执鞭开路的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我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做事吧。”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下功夫修习《易》,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孔子说:“就文献上的学问而言,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就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而论,那我还没有做到。”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消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孔子说:“到了严寒时节,方知松柏直到最后才凋落。”
孔子说:“没有人懂得我啊!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在人伦日常中学习,为了上达仁道至高境地。懂得我的大概只有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