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认真落实司法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安心行动”部署要求,以宣传贯彻《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为契机,上下联动、多点发力,为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等劳动者提供精准、便捷、优质的法律援助服务。
今年截至1月20日,全省办理劳动者维权法律援助案件4300多件,其中农民工追索劳动报酬、经济补偿金、赔偿金等讨薪案件2100多件;2024年办理劳动维权法律援助案件6.4万件,帮助挽回薪资5.2亿元。
完善“站点办”“网上办”服务模式,引导农民工通过法律援助工作站点、网络平台、12348热线等渠道咨询问题、申请援助、预约服务。
继续推动将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纳入2025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力争年底实现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覆盖率95%以上。
发挥中国法网“农民工欠薪求助绿色通道”功能,今年已办理农民工求助事项46件,涉及农民工253人。支持宿迁提升10个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法律援助工作站,培育示范站点、形成品牌效应。扬州市广陵区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投放“广小援”公共法律服务一体机,为农民工提供24小时法律援助服务。
加强信息研判预警,依托江苏法律援助信息系统等,实时监测汇集农民工法律咨询、法援案件等情况,强化措施、统筹资源力量办好农民工讨薪等案件。
海安市司法局会同法院、人社局、总工会、住建局等多部门构建涉及劳资纠纷的排查网格,对辖区内用工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开展全方位、拉网式排查。在排查中,某家具有限公司30多名职工向海安市法援中心反映公司突然停产、负责人失联,尚拖欠职工半年工资135万余元,法援中心立即安排承办律师提前介入,与职工开展谈话、收集整理证据、代书仲裁申请书等,与劳动仲裁机构的共同协调下,职工与公司达成仲裁调解协议,讨薪纠纷得到妥善化解。
依托本地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与人社、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协同配合,通过资源共享、定期会商、联动办案等多种方式,合力预防、化解欠薪问题。
宜兴市司法局联合法院、人社局、住建局等单位组成防欠薪小组,深入农村建设项目,详细了解承包关系、签订劳动合同等情况,发现企业工资保证金账户资金不足这一问题后,协助企业建立预留工程款制度,从制度层面确保劳动者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江阴市针对涉及金额比较大、案情比较复杂、不能一次性履行赔偿的案件,综合评判企业现状等因素,
推广“援调对接+司法确认”模式
,去年全市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讨薪纠纷126件,申请司法确认115件。
东台市通过“司法+法院+人社+信访”调解机制,仅用10天时间成功化解一起涉105人的欠薪纠纷,该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纷案例库。
新修订的《江苏省法律援助条例》(以下简称《
条例
》)于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制作发布《两分钟了解法律援助》
《一图读懂新修订的》
等视频和图文,针对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等劳动者开展集中宣传活动,普及法律援助知识。
省法援中心、南京市司法局在江苏省零工市场联动开展宣传《条例》暨“送法进零工市场”活动,
向100多名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解读《条例》,现场解答法律问题。
盐城市、县两级司法局先后开展法治讲座、法治宣传、法治文艺表演等23次,利用微信公众号、“法润民生”微信群、新闻媒体
客户端
等发布农民工维权的动态信息和典型案例,增强企业依法用工和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
邳州市充分发挥100个新业态“蜂享邳州”服务驿站作用,设置法律图书角,张贴法律服务者联系公示栏,摆放法律援助宣传折页。
常州市武进区发放 “暖新服务卡”,提供涉保险保障、法律援助、申诉维权等暖心提醒20余条,让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感受到温暖和社会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