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木文摘
清华学子创办,新媒体第一文摘,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每日精选好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内地很少能见到的一本近代史神作! ·  昨天  
洞见  ·  立春:唤醒自己的60种方式 ·  5 天前  
ENRAN解谜局  ·  璇玑崩云赋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木文摘

每天静读一本书

水木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19-05-07 22:30

正文

查看图书解读稿全文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点击“每日读书”菜单


水木君说: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人生》。



《人生》

作者:路遥


点击下方音频,放下手机

听水木君为你解读这本书

点击音频,边听边读



今年3月5日这天,许多人的朋友圈都被褚时健去世的消息刷屏。在当今中国,提起褚时健的大名,可能没有几个人不知道。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被誉为“中国烟草大王”、“中国橙王”。


1928年,褚时健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前半生历经磨难,51岁时才迎来人生的高峰。


当时,玉溪卷烟厂眼看就快倒闭,褚时健临危受命担任厂长。随后,他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革新。在他的努力下,玉溪卷烟厂不仅起死回生,还成为全国知名企业。62岁时,褚时健被评为“中国十大企业家”。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无情,就在褚时健沉醉于成功的掌声中时,一封举报信却让他的处境急转直下。


71岁那年,他因巨额贪污被判刑入狱。73岁时,他保外就医,随后承包荒山开始种橙子。十年后,褚橙年产量达到10000吨,利润超过6000万元,84岁的褚时健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高峰,并成为亿万富翁。


不久,他的励志故事风靡全国,他也因此成为全国名人。


有人说,看一个人的能力如何,不是看他怎样走向高峰,而是要看他的触底反弹能力。


褚时健一生历经波折,还能在耄耋之年登上人生巅峰,其中的艰辛,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从褚时健的故事中不难发现,面对生活的苦难,只要永不放弃,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在长篇小说《人生》里,主人公高加林身上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为梦想苦苦奋斗的故事,曾激励过几代中国青年。


《人生》是路遥的自传体小说,它凝结着路遥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部小说在当代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马云说:“在所有中国作家里,路遥对我影响最大,小说《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贾樟柯说:“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但是对我帮助最大的是路遥的《人生》,正因为这部小说,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生。”


一部小说,为什么能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呢?为了找到答案,我们今晚就来分享路遥的成名作《人生》。接下来,我们就一同走进路遥笔下的黄土高原,去感受那些细碎而真实的生活瞬间,人生的真谛就蕴藏在其中。



面对苦难,永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周星驰说:“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就是一个心怀梦想的农村青年。


他所在的高家村,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村里的一号人物是大队书记高明楼,二号人物是本村村民刘立本。而全村日子过得最落魄的,当属高加林一家。


高加林的父亲高玉德,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汉。高加林不仅是高玉德的独子,也是整个高家村最有文化的人。


高中毕业后,高加林没考上大学,于是回到村里做了一名民办教师。本来,他对这份工作还比较满意。他喜欢读书,又乐于分享知识,而教师这个职业在农村是非常体面的,所以高加林干得很起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久后,大队书记高明楼利用权力,让自己的儿子顶替了高加林的职位。一夜之间,高加林从人人敬重的教书先生,变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一身份转换太快,让他一时难以接受。


虽说高加林是地道的农家子弟,但他从来没做好当农民的准备。在他的骨子里,一直认为自己是文化人,自己和城里人没区别。他有知识、有文化、谈吐文雅,还很清高。


但残酷的现实给了他一闷棍,寒窗苦读十几载,如今却不得不去当农民,他心中纵有天大的委屈,也只得往肚子里吞。


白天,高加林玩命似干农活,一到夜晚,他就痛不欲生。他还梦想着有一天能重新回到县城,回到他熟悉的环境里,读书、听音乐、打篮球,过文明人的生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每天只能抡起䦆头修地球。


变回农民后,为了养家糊口,高加林不得不扔下䦆头,去集市卖馒头,甚至去县城掏大粪,他内心的屈辱感越来越强烈。就在生活一步步把高加林逼向墙角时,他的人生却迎来了重大转机。


当时,高加林的伯父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成了当地的劳动局局长。公社的文教专干马占胜为了讨好这位新局长,擅作主张,通过暗箱操作给高加林谋得了一个金饭碗。


这个金饭碗,是县委通讯组通讯干事。这份工作不仅很体面,还能解决城市户口。



进入新单位后,高加林意气奋发,干劲十足,很快他就成为新单位的骨干,渐渐地,他在整个县城也小有名气了。大家都很看好这个英俊潇洒且才华横溢的小伙子。


重新回到县城,高加林感到身心舒畅。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他相信,一切都将变得越来越好。


有句话这样说道:“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梦想的时候,你需要静下心来,积蓄能量,等待时机。”


从民办教师沦为地道的农民,对高加林来说像晴天霹雳。然而,在人生的至暗时刻,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熬过漫长的黑夜后,他终于迎来了光明。


人为什么要追求梦想?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追求梦想,能让我们活得更有意义。


英国一家杂志曾对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做过一次问卷调查。问题是:在你的人生中,最后悔哪件事?结果有92%的老人都说,后悔自己年轻时不努力,导致现在一事无成。


想过上美好生活,就要努力奋斗。青春是奋斗的资本,人在年轻时不拼搏,总有一天会后悔。人生之路上,只要肯奋斗,就终将有所收获。



真正的爱,是无怨无悔地付出


从教书先生沦为耕田农民,是高加林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就在他最迷茫、最痛苦、最无助的时候,刘巧珍走进了他的世界。


刘巧珍是高家村二号人物刘立本的二女儿,她善良淳朴,美丽能干,美中不足的是,她不识字。


正因为如此,她才特别崇拜有文化的高加林。从很早以前,她就开始暗恋高加林,但她一直压抑着这份感情。直到高加林彻底变成农民后,刘巧珍才看到了一丝希望。


刘巧珍很了解高加林,她知道农民的身份让高加林倍感屈辱。看到自己心爱的人如此煎熬,刘巧珍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于是,当高加林提着一篮馒头去集市上叫卖,却始终因为面子问题张不开口时,刘巧珍来到他身旁,从他手中夺过篮子,随后冲进人群。不一会儿,她就提着空篮子回来了。


然后,她把卖馒头的钱一分不少地交给高加林。看着刘巧珍对自己这么好,高加林深受感动。


回乡的路上,刘巧珍向高加林倾诉了自己的爱慕之情。高加林听完后,既震惊又感动,他没想到自己已经沦落到这步田地,竟然还有一个人还在真心地爱着他。



从那天起,高加林和刘巧珍偷偷地谈起了恋爱。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地谈呢?在80年代初,社会风气还很保守,连城市青年谈恋爱都得偷偷摸摸,更何况是农村青年。


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纯真而炽热,高加林的每一句话,对她来说都是圣旨。多年的读书生涯,让高加林养成了城里人的思维和习惯,他讲卫生,爱读书,举止文雅,有一种君子风度。


为了讨心上人的欢心,刘巧珍做了很多改变,比如她开始天天刷牙,哪怕被村里人嘲笑,也无所谓;她开始刻意地打扮自己,像城里姑娘一样,用手帕扎头发,一天能换三次衣服。为了高加林,刘巧珍愿意去做任何事。


日子一久,高加林和刘巧珍谈恋爱的事,渐渐在高家村传开了,一时间谣言四起。


刘立本平时很瞧不起高玉德一家,现在突然从外人嘴里听说,自己的二女儿正在和高玉德的儿子谈恋爱,他气坏了,回家后不由分说地就把女儿痛打了一顿。


刘立本万万没想到,巧珍即便挨了打,也照样要去和高加林约会。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是崇拜、是迷恋,是甘心付出。


相比之下,高加林对刘巧珍的爱,要复杂很多。其实,高加林虽然也很爱刘巧珍,但他心里一直很纠结。


如果真的和刘巧珍在一起,就意味着,他这辈子都只能在高家村生活。而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


但不管怎样,刘巧珍的纯真和善良,都让高加林感到温暖和踏实。正是因为有了刘巧珍,高加林才觉得自己的人生少了些许苦涩。


真爱对人具有巨大的疗愈作用,高加林和刘巧珍之间的恋爱,对他俩来说都是一场救赎。生活在世间,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些伤痛,而真正的爱情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天底下最幸运的事,就是在人生至暗时刻,能遇到心爱的人。两个孤独的灵魂相互慰藉,相互温暖。生活再不如意,也能好好地活下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继续微笑前行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高加林回到了县城工作。没多久,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就向他表白了。


黄亚萍是高干子弟,从小养尊处优,爱好文艺。高中时期,黄亚萍和加林很谈得来,两人一起聊文学、聊国际大事,在精神上很有默契。


后来高加林回了农村,这段初恋就不了了之了。可现在,高加林又重新回到县城,黄亚萍心中的恋火再次燃烧起来。


面对黄亚萍的表白,高加林既兴奋又难过。兴奋是因为,他也很喜欢黄亚萍;痛苦是因为,他心里还记着巧珍。是啊,如果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那么刘巧珍该怎么办呢?


在高加林离开村子的这段时间,刘巧珍天天都去加林家干活,不是给两位老人担水,就是为他们做饭,俨然就是高家的儿媳。然而,这一切高加林全都不知道。


渐渐地,高加林意识到,自己和刘巧珍的精神差距正在越来越大。于是,他想到了分手。他托人给刘巧珍带话,约她在大马河桥见面。大马河桥,正是刘巧珍帮他卖馒头的地方。


当刘巧珍兴冲冲地赶来时,高加林暗示她,他们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刘巧珍尽管心痛难抑,但还是强忍泪水,和高加林分了手。


正式和黄亚萍在一起后,高加林才突然发现,黄亚萍很任性,不像巧珍那么温柔体贴。


一次,他们去郊游时,弄丢了一只进口的水果刀。事后,黄亚萍非要让高加林去帮她找回来。当时,高加林正在开会,为了找那只水果刀,他不得不冒雨骑车去郊外找。


等他两手空空回来时,黄亚萍却笑着说,刀子没有丢,自己只是想考验一下高加林。高加林平生最痛恨被人戏弄,他一下火冒三丈,和黄亚萍大吵一架后,愤然离开。


不久后,两人和好,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出现了裂痕。高加林越来越怀念和刘巧珍在一起的日子,刘巧珍对他永远都是赤诚以待。而在黄亚萍面前,高加林总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


就在高加林内心痛苦挣扎的时候,他的人生出现了第三次逆转。原来,有人向监察机关举报了高加林,说他的工作是走后门得来的,属于严重违纪。这件事越闹越大,最后单位不得不解除了高加林的公职。


就这样,高加林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从顶峰再次跌落谷底。当他拎着行李走回高家村时,乡亲们并没有嘲笑他,而是纷纷围上来安抚他。



此时,高加林最想念的人是刘巧珍。然而这时的刘巧珍,已经嫁给了邻村的另一位青年。


但即便如此,在得知高加林被解除公职后,刘巧珍仍亲自去央求大队书记高明楼,请他再帮高加林安排一份民办教师的工作。知道真相后,高加林羞愧不已,他发自内心地开始忏悔,然而一切都晚了,他已经永远失去了刘巧珍。


高加林的人生很富有戏剧性,生活喜欢把他高高抛起来,再狠狠地摔下去,每一次,都让他措 手不及。


然而,他始终不愿向命运低头。即使最终他又重新回到农村,他也依然对生活怀抱憧憬。


其实,高加林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代青年的缩影。在80年代初,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都经历了巨大变迁。


在这种大背景下,为理想奋斗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而高加林这个人物,就是在这种思潮下诞生的经典文学形象。


故事的结尾,高加林又回到高家村,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失败者,可实际上他虽败犹荣,因为他曾经为自己的梦想苦苦奋斗过!


在高加林身上,藏着作者路遥本人的影子。路遥为了写作,常年废寝忘食,后来身体越来越差。1992年,他因肝硬化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人生》里,有这样一句话: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可以说,这句话是路遥的肺腑之言。


梦想催人奋进,爱情疗愈伤痛,而命运的打击能让人变得更加坚强。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


现实很残酷,常常会无情地击碎我们的梦想,然而,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雨果说:“人间困苦历尽,还未泯灭希望。哪怕长夜漆黑,也将升起太阳。”人的一生很短暂,只要我们努力过、奋斗过,无论结局如何,都不负韶华,不枉此生。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了。对于这个栏目,如果你有什么建议意见,欢迎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水木文摘”,在文章的留言区跟我互动。我会挑选最优质的留言,每期送出一本好书。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这本书,点击下方图片,可以直接购买。晚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