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大概自己也想不到,曾经的欺凌者Kasper会站在自己的一边。
这里的情节设置如果不结合Kasper的身世来看,只能是生拉硬扯,而导演的巧妙之处则在于,这里并没有过多着墨,但将这种“良心发现”的选择在后续的情节中一步步合理化——
Kasper来自乡村,就读于城市里的高中,电影里,父母全程未曾出现,身边只有祖母照看。祖母出现的次数不多,但每一次的出场都在为Kasper操心。她担心Kasper欺负同学,担心Kasper不学好,为了没有得到印证的“感觉”而忧心忡忡、而去不断尝试得到Kasper的回答。
善良、慈悲、敏感。这些特点在Kasper的性格中也曾闪现。
Kasper和祖母,两个人碰在一起着实让人着急,情况本不复杂,两个人却总不在一个频道上,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调频,能不能听见听懂全看运气。
电影外的我一直在干着急。为什么不说清楚呢?为什么不解决问题呢?随着影片的推进,我慢慢理解了这种情绪。
在选择成为施暴群体的一员时,Kasper也许并非出自本心,而是情势所逼,他的生活状态借由校长之口被点出: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一般、成绩不好,内心的自卑和敏感使他不希望自己被这个集体排斥。
Joseph的状态触动了他——如果以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违背了自己的本心,Kasper可能就是Joseph的角色,但Joseph的惨态并不是Kasper想要的,他的内心更多的是和祖母一样的善良、柔软和慈悲。两个被孤立的人自然而然地习惯于一起行动,两个人的交流方式和祖孙两人的一样,让人着急。
和祖母在一起时间长了,Kasper似乎并不太在意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故事和思考都被咽在肚子里,当问题发生时,双方之间只有情绪的宣泄。而事情积累到无法解决,就成了极端的手段出现的时刻。
良心促使他成为曾经同伴的对立方,内心的柔软之外,还有着Kasper性格中的自尊和倔强。尤其是在女友质问他的时候,他回答“我要怎么办?”的时候,他对Joseph的拯救好像更是一种对自己灵魂的救赎,对曾经罪孽的洗刷。
于是,越是面临种种污蔑和指控,他就越不能放弃。由此,他也成了贯穿电影的人物和推荐情节发展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