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晴难自控
爱生活,爱运动,爱科学,爱自控。 http://www.weizhiyong.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证券时报  ·  苹果,重磅官宣! ·  18 小时前  
冠南固收视野  ·  转债市场日度跟踪20250221 ·  昨天  
天风研究  ·  天风·海外 | DeepSeek ... ·  2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SMG旗下第一财经招聘! ·  3 天前  
梅特涅的信徒  ·  困龙翻身与刘秀脱困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晴难自控

西汉末年的儒家暗流

晴难自控  · 简书  ·  · 2018-11-10 19:11

正文

图片发自简书App

王莽之前,汉元帝为太子时,曾经怪父亲汉宣帝不重视儒家学说。太子说,汉代的许多弊端都是因为制度不好而造成的,作为皇帝,应当采纳儒家推崇的周代理想,来构建一套新的制度,取代现有的规则。

太子的天真想法随即遭到了汉宣帝的驳斥,他批评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汉宣帝与人们熟悉的清代雍正皇帝有几分类似:大力整顿吏治,又有务实的性格,知道每一代必须以已有的制度为基础进行演化。当汉高祖创建皇朝之后,制度一旦确定,就只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变革。武帝扰乱了汉家制度,但后世的皇帝即便不喜欢他的政策,也必须首先接受这个事实,在这个现实基础上再做调整。想全盘推翻,回到理想中的模型是办不到的。

虽然太子的提议没有成为现实,但太子和皇帝的对话却将西汉后期的一个基本问题呈现了出来。这个基本问题不仅影响了元帝一代,还在其他皇帝统治时屡屡出现,成为大臣们争论的焦点。这个基本问题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对现实不满,希望重新设计一套制度来取代已经千疮百孔的旧制度。

西汉帝国后期,人们之所以对现实不满,并非是因为吃不上饭,而是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认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随着盐铁等最具前景的工业的国有化,人们除了种地之外,很难找到其他的生存手段。虽然随着农耕技术的进步,养活自己没有问题,但因为缺乏发展前景,人们心中的不满反而增加了。

中央官僚的选任范围更加窄小,挑选范围集中于官二代、官三代,加上外戚势力把持朝政,普通人的仕途变得更加狭窄。与此同时,随着政府控制经济的程度加深,与商人的勾结越来越严重,社会结块现象明显,大家族出现了,普通人致富的渠道变得更加稀少。

这个结块的社会还造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地方权力失控。地方上的大家族垄断了地方官吏的职位,中央和地方出现了脱节。

中央的控制力下降了。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对于地方控制力的下降始终是中央最担心的事情之一。在两者的对抗中,中央不断派出巡视组去审查地方官。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汉武帝第一次派出六个人作为中央巡视组(刺史)前往地方巡查。到了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就设置了十三部刺史,将巡视制度固定了下来

监察制度可以一时抑制地方的离心倾向,但不管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地方势力失控的长期趋势。在对社会不满的人眼中,整个社会都充满了不公正,干活的人忍受着贫穷,不干活的人却享受着奢侈。特别是在一些家族势力的带动下,人们竞相穿戴绫罗绸缎、金银珠玉,竞相购买家奴,建设高级住宅。富裕的人家更是控制了地方官僚的选举,饱学的儒生没有办法进入仕途。

对现实不满的带头人大都是儒家知识分子,他们大声呼喊着改变。“Change”,这个美国总统奥巴马运用得滚瓜烂熟的词汇,在中国历史上也屡屡发生著作用,让人们显得无所适从。

实际上,随着汉武帝将儒术定为官方学问,汉代的大学机构(太学)的确输送了一批儒家学者进入官僚系统。汉代后期的丞相如萧望之、翟方进等人,往往都是当世闻名的大儒。另外,皇帝设立的五经博士也已经成为官方圈养的学术机构的代表,依靠出卖学问享受着皇家待遇。他们通过编撰课本和垄断教育行业,将儒家理论灌输给整个社会。

但是,与更多人想当官比起来,这个渠道仍然太窄,大部分人根本无法通过儒术进入政权。更令皇帝想不到的是,他们尊崇儒学是为了给政权带来稳定,而儒学的发展却对社会稳定起到了负面作用。首先,儒生掌握了强大的宣传能力。作为官方学问,汉代的儒学仿佛同时控制了现在的中宣部和教育部,拥有无限的开火权。但儒家学者们并不总是按照皇帝的意图编造理论,他们还时不时让皇帝难堪。

西汉时期,是儒家经典纷纷定型的时期。流传下来的残缺的五经文字,都经过了汉代人的篡改、伪造和阐释,这使得许多汉代人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加进书中,谎称是古代就有的思想。这就像清代康有为谎称孔子是改革的典范来推动变法一样,借古讽今,却也让民心更加偏激和失控。

在汉武帝时期,儒者们还能根据皇帝的意图来解释经文,强调现代是从古代演进的结果,是一种必然趋势,带着社会进化论的色彩。但武帝之后,由于人们对社会和政治失望,另一种复古主义的风潮逐渐占据了上风。他们将周代描述成一个更加富裕、平等和充满礼教的社会。在那个时代,人们全都知书达理、安守本分。周代的井田制之所以被私人土地所有制取代,是因为这种制度效率低下,但学者却把周代的土地所有制描写成一种理想的制度,在那儿,人人有饭吃,无人不饱暖。不仅人人饱暖,而且人人反对奢侈。每一个人都有着相应的社会等级,每一个社会等级都有着符合该等级的着装和消费标准,只要安守于标准之内,就不会奢侈。在那里,没有超级的富人,也没有穷人。他们的位置是根据需要来分配的,贤人成为贵族和官员,而贵族一定是贤人。至于为什么贵族一定是贤人,却没有人愿意追究其原因。

这是古代社会的“共产主义”,一个高不可攀的理想。但在汉代后期,却成为许多人探讨政策、制定法规的模板。汉代的社会思潮又由于今古文经的争执变得更加复杂。在汉代圈养的知识分子中,有的人一旦当上了五经博士,立刻变成了学阀。他们拉帮结伙,只准徒弟背诵自己的理论,不准有任何偏差,更加优秀的人无法脱颖而出。

但是,这些人使用的教科书却是有问题的。由于秦代焚书坑儒,大部分的儒家典籍都已经残缺不全,依靠一些老人的记忆而得以流传下来。当他们幸存到汉代后,凭借记忆或者私藏的书简,将儒经进行了恢复。但这样的经文充满了讹误。后来,随着一些在秦之前书写的文本的发掘,人们发现市面上流传的所谓经典有许多错误,也残缺不全。这些后来发掘的经文被称为古文经,而在太学里流传的是今文经。许多对当时学术现状感到不满的学者都聚集在了古文经学的旗下,开始了反叛。他们更加推崇古代,也更加批判现实。周代的乌托邦在他们的描绘下熠熠生辉,吸引着人们前去投奔。

王莽时期古文经学的大家是刘歆。刘歆是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刘向也是西汉著名的编撰家,《战国策》《说苑》《新序》等典籍都经由刘向编著,而刘歆则和父亲共同编校了《山海经》。刘歆被认为是王莽的国师。除了刘歆之外,还包括孙阳、张邯、鲁匡等人,无一不是当时饱学的大儒。

当这些儒家知识分子在批判现实的旗帜下聚集时,还需要一个旗手带领大家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而大司马大将军王莽恰好出现在这个时候。王莽本人受过良好的儒学教育,也认同儒家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不惮用权力去实现理想。为了对抗崇尚奢侈的社会风气,王莽曾经希望带头提倡简朴。作为皇家的最高官员,他带头“恶衣恶食,陋车驽马”,一听说各地有灾荒,就连肉都不吃。他希望通过皇家的提倡来改变风气。王莽这样做有他的理由,他需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只有有了威信,才能掌握足够的权柄,取代汉家王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证券时报  ·  苹果,重磅官宣!
18 小时前
冠南固收视野  ·  转债市场日度跟踪20250221
昨天
媒哥媒体招聘  ·  SMG旗下第一财经招聘!
3 天前
梅特涅的信徒  ·  困龙翻身与刘秀脱困
3 天前
成长树  ·  养女儿,就该比养儿子更狠一点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