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参的个人成长空间
李参的个人成长空间,博客:www.lishen.me 新浪微博:@培训师李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李参的个人成长空间

我给福福做的两次棉花糖试验——关于孩子的自控力

李参的个人成长空间  · 公众号  · 管理学  · 2019-07-03 1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罗胖在2019跨年演讲的时候举过一个例子:如何应对短视频的诱惑,他的朋友采取的措施是:不看,不点,不理睬。打开抖音,只选择看羽毛球相关的视频,其他的一律不看。


我当时听到这个例子的时候在想,我肯定做不到,至少没办法保证每次打开都不看,所以我一直没注册抖音。 抖音已经打开了,你说不看就不看,你说不点就不点了么?


读《自控力》后得到的几个重要结论


1.应激反应是人在进化过程中生存的本能反应,同时人每天都在使用自控力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2.自控力是有限的,有用完的时候,自控力用完了,就不再起作用。


3.自控力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增加的,例如呼吸训练,运动,转换频道,从事感兴趣的活动等。


4.自控力可以增加,但仍然是有限的。


5.将事情流程化,习惯化,做事情尽可能减少少自控力的消耗,把自控力用在关键事情上。


6.小孩子在年轻小的时候尚无自控能力,需要家长帮助和引导。


总之, 因为有限,所以能省则省,并想尽办法增加。 那么再返回来看看短视频的事情,这件事情是一个消耗自控力的事情,绝对不是每次都成功,一定会有失败的可能。


我福福的两次棉花糖试验


著名的棉花糖试验,就是意志力试验。 将棉花糖给小孩子,告诉他们如果15分钟内不吃,就可以得到另外一块糖,结果一些孩子做到了,一些孩子没做到。 据说自控的孩子未来20年都有很好的成就,但其实这是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这个棉花糖试验,我在我福福身上验证过两次。


第一次:眼睛紧盯蛋糕,任谁也挡不住诱惑


有一次接孩子回家,门口遇到他们同班小朋友的妈妈刚好买了蛋糕回家,看到我福福就给了她一块。 我福福兴高采烈的想马上吃掉,我想的是回家洗过手边喝水边吃。 不过我猜测我这个想法基本是不可行,因为蛋糕已经拿在她手里了,除非动用权威把蛋糕收起来,靠她自己可能不行。


于是我开始了棉花糖试验,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猜想小朋友应该无法做到延迟满足)


我: 咱们回家再吃如何?


福: 妈妈我想现在就吃。


我: 回家洗了手再吃,还能喝点水,如何?


福: 妈妈我想现在吃。 (眼巴巴的看着我,再看看蛋糕)


我: 如果你选择回家再吃,咱们回家的时候你可以去超市挑一个你想吃的好吃的,然后你可以把两样都吃了,多划算,如何?


福: 妈妈,我想现在吃。


我: 那就吃吧。


第二次:转移话题,找更有趣的事情


第二次棉花糖试验是在一天晚上,我福福忽然跟我说,妈妈我想看电视。


我家是只有周末才可以看电视,所以我跟她说现在没到周末,还不能看。 但是她说: 可是我今天特别想看电视。


答应她也没什么问题,不过我还是想再验证下她是否可以延迟满足。


我: 如果今天不看,你可以多看一天,周五也可以看,你觉得如何? (福爸爸还顺势补充了一下什么意思,就是今天要是不看,你这周可以看3天)


福: 我想今天看电视。


比起未来的承诺,小朋友更注重眼前既得利益。


我: 那你是看电视呢,还是和爸爸去楼下玩球呢?


小朋友立刻眼前一亮: 玩球。


这时候自控完全不管用,但是找到她更感兴趣的事情,不看电视这个事情就解决了。


不使用自控力才能自控


其实棉花糖试验还有一个结论,就是 那些成功的抵抗诱惑的孩子是怎么做的?


在研究后发现,很多孩子是把糖放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或者闭上眼睛不去看他们而抵抗住诱惑的, 所谓“眼不见,心不烦”,看不到,自然不需要自控,而不是他们自控力有多强大。


在我福福的两次棉花糖实验中,至少在我家小朋友的验证中证明,你和她谈什么延迟满足基本上是没用的,小朋友只关注既得利益,而且小朋友自控能力其实是很弱的,这和他们的大脑发育有直接关系,这个时候需要有人有正确的引导。 至少通过《自控力》的学习,我们能了解到孩子的这个反应是一种正常反应。 如果你希望抵抗住诱惑,得让这件事情变得没意思,或者找到更有意思的事情。


自控力与电子产品


我特想说说电子产品这个事儿,上周我福福幼儿园汇报演出,旁边坐着个小朋友,坐在我们身边一直在玩手机。 我觉得平时小朋友拿手机偶尔看个动画片也没什么,but她是打开的爱奇艺,不停地在刷,看完一个又打开一个,根本没计划,就是单纯的刷。 台上小朋友表演的节目完全引起不了孩子的兴趣,而且操作界面很熟悉的样子,看的我有点触目惊心了。


对于孩子在电子产品上的使用,我一直是比较谨慎的,手机的吸引力非常强大,好玩的东西太多,一个漂亮的壁纸都能让她看半天。 而且手机和电视还不一样,尤其是现在这些短视频以及充满算法的APP,大人都抵抗不住何况孩子。 手机破坏的不仅仅是视力,更多的是大脑神经和专注力,这个对孩子是非常致命的,所以手机孩子肯定是少看为妙的,这个很多科学研究已经说过了。


不过如果动用自控力,让孩子在强大的诱惑面前能控制住自己,这个路肯定是跑偏的,孩子根本做不到。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会有一个 “无自控假设” ,就是我在诱惑面前毫无抵抗力,不要指望自己能控制住自己。


孩子也一样, 要假设他们对诱惑毫无抵抗力,我们可以做什么。 孩子会有逆反心理,你越不让他干什么,他们就越干什么。 前阵子有一个归国博士,毕业不工作,买一堆零食天天吃,因为小时候没吃过,长大了要补回来。


我现在想到能做的,就是让手机变得不好玩了。 我手机上有时候看一下淘宝上的产品介绍视频,小朋友就会立刻凑过来看,还让我再放一次,自从那以后,我就不敢当着她面用淘宝了,也不敢打开视频。


杜绝源头,孩子觉得没意思了,也就不玩了。 我曾经一次专门把我的手机给过她玩,小朋友特别开心,拿起手机,划了几次,然后自己扔一边了。 因为没什么感兴趣的东西,没意思。 另外手机一定要锁屏,她打不开,自然也就没办法玩。


不过,我还是给了她一部手机,是真手机哦。 一部不用的小米Note,我换了一个粉红豹的手机壳,粉红豹的桌面主题,然后装了一个APP,凯叔讲故事,设置了锁屏密码,送给了小朋友。 (送带密码的手机,我是坏人)放在她床头,每天晚上听故事,当收音机,只听不看。 与此同时,我牺牲了自己的书房空间,把书架底层让给小朋友,把各类玩具摆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想玩什么随便玩。 有趣的东西有的是,为什么要去玩手机。 (副作用是书房被她占据后每次都像被打劫一样)


眼不见,心不烦


我的手机对小朋友不好玩,对我来说还是挺好玩的,所以我做了一些改造。


1.把所有订阅号转入微信读书,周末把订阅号当书看,微信订阅号里再也不会弹出新消息了。 至于“在看”,我根本就没开过。


2.韩剧TV,微博客户端,bilibili和各类视频网站一律删掉,我不是不看,不是不看,只是删了手机客户端而已,用的时候再装,下一步我要删掉的是京东和淘宝,流量有的是,用的时候再装,真的一点也不麻烦。


3.所有微信群和服务号全部设成免打扰模式,只有小红点,不会弹出消息。 同时把微信消息的通知全打开,有消息不用解锁手机也能看到,我这么做的目的是如果拿起手机屏幕上没消息,就没人找我,别拿手机了,反正也没什么玩的。


4.因为微信设置屏幕提醒了,消息会随时弹出来,用手机写作,要断网,其他时间网就开着,反正什么消息也没有。


上周我爸妈去朝鲜玩了,在朝鲜的地铁里拍了一段视频,那个超级深的隧道,电梯需要走很久,不过迎面而来的人,没有一个拿着手机看,因为没有,忽然很怀念以前的时光。 科技改变生活,也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我们还没来的及反应,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孩子其实就是我们的复印件,我们是原件,孩子身上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影子。 要不为什么《大学》里提到先“修身”再“齐家”呢。


管好孩子,其实就是先管好自己而已。


The End

2019年7月3日



加入知识星球,与我深度交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立德融金集团  ·  刚刚,四个人、四件事,沸腾了全中国!
8 年前
心理语录  ·  目中有人才有路,心中有爱才有度
7 年前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法院  ·  【法律早茶】2017.05.28法治新闻〔News〕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