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最近,接连有朋友跟评论君吐槽,“被微信拉票搞得不堪重负”。
“为最优秀的宝贝投票,谢谢”“关注,不要看,拉到底、左边第一个,取关,谢谢!”“可连续投五次,反复点,谢谢”。一些幼儿园、小学在三好学生评选中也纳入了微信投票机制,甚至一些党政机关也兴起投网络票选优。
可是,我根本不认识你家小孩好吗?
这是友情债。其实,微信投票往往是“伪投票”。合理的投票,或有详细信息,或有充分说明,或对候选人知根知底,而且投票者应该是有限的。但不少微信投票,就一个头像,与其说是选优秀,不如说是在选秀。何况,七大姑八大姨一起上阵,经过层层亲情友情转包,投票最终变成拼爹、拼红包、拼人脉。有的人朋友多,有的人朋友少;有的人热衷于此,有些人不屑于此,却被一起扔进这条河里,以投票之名载浮载沉。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社交媒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发行“社交货币”。无论是分享信息还是分享观点,这些“社交货币”都构成了人与人交往的关系基础。但是总在拉票,在看似热火朝天的“你帮我、我帮你”的帮衬中,是在滥发社交货币,互相叨扰捆绑,最终难免变成彼此苦不堪言的“人情债”。
就拿给小孩子拉票而言,“你们家小孩不够优秀”,这样的话很多人说不出口,但对于不随便的人,这一票也真心不愿随便投。退一步说,即使“自己的宝贝最优秀”这样的家长心理无可厚非;即便“当爹了你就懂了”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可是,因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要让别人陪着你的孩子一直“赢”,很多人也不敢苟同。
需要反思的还有发起者,比如学校,明知道这样做会形成网络攀比之风,明知这样会导致太多家庭卷入本该属于学校内部事务,就不应该开展这样的活动;而对于家长而言,微信拉票事小,但总是过度介入孩子事务,何尝不是社交媒体时代的溺爱,社交溺爱越多,越难独立成长。“自己的江山自己打”,有本事让他自己去拉票啊。何况,又有多少家长是自身虚荣心爆棚,借着“爱子之名”呢!
一些党政部门简单粗暴的微信拉票选优,就更加不应该了。本来挺严肃的评选,容易变得娱乐化,甚至会消解踏实肯干但沉默寡言者的成绩,激发“赢在票面”的投机心理,最终会扭曲了评价体系。其实,很多所谓的投票不过是一些营销号的的廉价骗粉术,你参与了,它就赢了,而你成了营销的牺牲品。
这正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你若拉票便是霹雳。大家晚安!